郭媛媛
摘要:隨著立案登記制和法官員額制的確立和實施,基層法院面臨的審判任務尤為繁重,人案矛盾日益突出。為解決這一問題,立法和司法實踐都對民事案件訴前分流及訴前調解機制的構建展現出極大的興趣。通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法院的糾紛化解,切實將多元糾紛化解機制落到實處,不僅能夠有效的分流案件,減輕法官的辦案壓力,也可以實質性的化解當事人的矛盾糾紛,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關鍵詞:訴前強制調解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一、民事訴前強制調解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訴權理論
所謂訴權就是當事人雙方有權就其之間發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向法院提起訴訟,實施訴訟行為,以有效捍衛其正當民事權益的權利。筆者認為,法院針對某些固定的案件類型依職權規定強制適用訴前調解程序并不會對當事人的訴權造成損害。本文所探討的強制調解制度中的強制性含義是程序啟動的強制性,而非糾紛實質性解決條款的內容強制(1),對于調解的結果完全是由當事人自主決定不受任何第三方左右,而且,當事人隨時可根據協商的情況決定是否繼續調解。
(二)程序選擇權理論
民事案件屬于法律對于私權利調整的范圍,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對于選擇何種途徑化解糾紛是有絕對話語權的。相反,本文所探討的民事訴前強制調解制度是由法院強制通過制度規定,對某些案由的民事案件,限制當事人自主決定爭議化解途徑的權利,強制當事人在將糾紛起訴至法院后必須先經過調解程序而非直接進入訴訟程序。這一做法看起來好像剝奪了當事人對于糾紛解決程序的選擇權,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當事人將糾紛提交到法院已經表明其愿意按照法院的既定規則化解矛盾,況且,調解程序和審判程序都是民事訴訟的子程序,法院只是在程序上幫助當事人進行最優選擇,并不會影響當事人的實體權利。
二、我國民事訴前調解制度的現狀考察
以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法院為例,其在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中著眼于訴前程序,創造性的構建了“651”訴前解紛體系。通過強制進行訴前程序,將案件在訴前分流,使司法真正成為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在六步工作法則中以訴前預立案的形式開啟訴前程序,以“訴前調”字號將當事人遞交的訴訟材料進行收件登記;在訴前調解階段構建了多方共治的糾紛化解模式,涵蓋了人民調解、公證調解、律師調解、行業協會調解、法官助理調解等多元解紛力量,并設置一名調解統籌員負責協調對接各個調解組織。在訴前調解階段達成調解協議的由法官助理進行審核并草擬調解書;若在訴前程序期限內無法達成和解的,則經法官助理組織訴前調查,進行證據交換固定無爭議事實后及時由立案庭辦理立案手續。
廈門市翔安區法院的訴前調解模式具有明顯區別于其他法院的特點,具體體現在:第一,訴前調解程序人員配置具有合理性,法院設立專門的訴前調解組織,調解主體除了引入大量具有專業知識和民間智慧的調解人員外,還結合法官助理的運用和考核,將法官助理擺到調解協議審查人員的角色當中,擔負著審查調解協議以及草擬調解書的任務。第二,建立完善的訴前程序,不僅進行訴前調解,而且由法官助理組織訴前調查,可以有效避免訴前程序空轉,更好的服務訴訟,推動庭審的實質性改革。第三,充分發揮訴訟費杠桿作用,在法院強制進行訴前程序階段并不向當事人預收訴訟費用,在訴前雙方當事人經調解員調解成功后由法院出具調解書予以確認的減半收取訴訟費用。
三、完善我國訴前強制調解制度的構想
(一)民事訴前調解機構設置
如果由傳統的案件承辦法官在訴前就介入并引導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很可能會出現久調不判、以判壓調的情況,使法院違背中立性原則,在當事人心中失去公信力。因此國際上普遍的做法也是“調審分離”,在訴前強制調解時設立專門的調解組織來為主協調訴前強制調解程序的進行。在調解組織的構成上可以協調司法局、律協、基層黨組織等吸納具有豐富社會經驗和民間智慧能有效解決爭議的個人。此外,為保障程序的正常運轉,法院應當設立一名調解統籌員,并且由法院制定訴前調解分流細則,由統籌員根據具體糾紛類型以及調解時間的平衡向各調解組織分流案件。為使調解組織能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法院還應制定相應的培訓方案和考核制度,提高調解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責任心。
(二)民事訴前強制調解制度的適用范圍
筆者結合對于域外國家和地區對于關于訴前強制調解制度的規定,總結出適宜適用訴前強制調解機制的糾紛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共同點:爭議主體之間往往具有特定關系、爭議不能根據法律的規定解決、爭議在立法上沒有做出規定。據此,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前強制調解制度應當明確適用范圍:第一,與宅基地和相鄰權相關的爭議。此兩種類型的矛盾通常發生于廣大農村地區,農村本身所特有的熟人社會的環境下,使得爭議的雙方更愿意通過非訴的方式切實解決矛盾。第二,與婚姻家庭關系相關的爭議。這類案件爭議雙方具有特定關系,原本非常親密,爭議事項多已普遍存在約定俗成的道德衡量標準,適用訴訟程序通過判決無法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反而可能出現贏了官司輸了親情的局面,處理不當會影響社會秩序(6)。從國際上普遍的實踐趨勢來看,此類案件均實行調解前置。第三,特定主體之間的財產糾紛。比如親屬之間因借貸產生糾紛,爭議雙方當事人原本是熟悉甚至親密的,在訟爭糾紛發生之初,雙方基于彼此的信任并未保留相關的書面證據,不會料到有一天會因此對簿公堂,導致最終權利人起訴到法院卻缺乏完整的證據,嚴格按照訴訟程序進行審判,很有可能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駁回,此類糾紛就給調解的適用留下了余地。第四,在立法上存在空白的爭議類型。這類糾紛的特點是順應時代發展而新出現的,以前沒有發生過,或者發生的頻率低,最重要的是立法上沒有規定,法官運用審判程序無法找到嚴格的法律依據,但是調解程序基于雙方自愿原則不必然按照法律規定符合解決這類案件的需求。以上幾類爭議只是筆者通過總結現行做法和理論分析得出,需要實踐的檢驗,也需要經過實踐再進行補充。
(三)民事訴前強制調解的程序構建
第一步即程序的啟動,如前文所述,民事訴前強制調解制度其強制的含義就存在于程序的開始是無需征得當事人同意,而是依據法院的既有規定,只要適用調解即強制啟動,法院只需要進行常規性的程序告知即可。
其次是調解的期限,為避免糾紛長時間無法得到解決,訴前調解程序不可能無限期的進行,所以對訴前調解程序進行類似于審限的時間限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在當事人雙方確實無法達成和解時有制度規定直接將糾紛轉入訴訟程序也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另外,一方面要提供充分的時間讓雙方當事人進行磋商談判,另一方面又要保障訴權,避免訴前調解成為協助無調解誠意一方逃避訴訟的手段,根據各地的實踐經驗,訴前強制調解的調解期限限定為30日最恰當。
最后是程序的終結,在理論上,訴前強制調解在啟動之初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進行了部分的限制,但這并不影響當事人依據調解的進程而選擇結束該程序的權利。恰恰是當事人有權自主選擇結束訴前調解體現了調解遵循當事人自愿的原則。訴前強制調解程序終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雙方達成和解簽署調解協議;超過規定調解期限尚未達成和解方案;調解期限未滿但當事人明確表示拒絕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