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分散的家庭小規模經營逐漸暴露出勞動生產率低、商品量和商品率低等缺陷和劣勢。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發展的趨勢,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把握好規模經營的度,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重大的課題。作者在深入調研、認真分析、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五項對策建議。希望能對決策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適度規模
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必須深入農村實際,了解農村存在的現實問題。農產品價格變動較小,天花板基本固定,近幾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地板逐年升高,農業比較利益空間進一步擠小,農業生產實際上是高產高投入,增產不增收,農民種田積極性普遍較低。很多地區存在土地荒蕪現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一、抓住機遇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
一是抓住大量農村勞動力主動脫離土地的機遇。隨著城鎮化推進,必然會有更多的農村人口徹底告別農村,隨之而來將會有大規模的土地被釋放,這就為土地集中規模經營提供了充分條件。二是抓住政策鼓勵土地適度集中的機遇。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其中有關于“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的規定。在隨后的幾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有關于鼓勵適度規模經營的內容。三是抓住農業機械工業體系日趨完善的機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加強,一批高科技含量的農機產品研發制造成功。如小麥收獲機械化、水稻機械作業、農藥循環噴霧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等。農業機械化可以替代和釋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釋放更多農用地。
抓住以上機遇,通過區縣、鄉鎮、村社三級流轉服務體系,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國家層面逐步完善法律法規建設,縣鄉兩級作為解決土地承包糾紛的基層,要大力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引導農戶長期流轉承包地并促進其轉移就業。鼓勵農戶通過共同使用農業機械、開展聯合營銷等方式發展聯戶經營,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鼓勵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規模經營。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農業生產資料規模供給、農業技術統一服務、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形式的規模經營。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涉農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鼓勵整合涉農資金建設連片高標準農田,并優先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流轉。鼓勵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支持農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宣傳,大膽實踐,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公益性農民培訓制度。加強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仲裁體制,提升土地仲裁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及時調處土地規模經營發展過程中的糾紛。
二、指導農業業主控制好土地經營規模
土地經營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同發展實際相適應,要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技術能力相適應,堅持適“度”原則。依據不同區域的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確定本區域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防止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農業規模經營需要集中土地,但集中土地不是目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各生產要素的協同效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目前,我國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有1.5億人左右。如果按照北方地區戶均規模120畝、南方兩季地區戶均規模60畝的標準,僅需要農業勞動力4300萬人。這就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有超過1億的勞動力需要從農業轉移出去。如果短期內土地快速集中,將會產生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問題,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挑戰。因此,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不能一味追求大規模、高速度的土地集中,而應著重保護農民利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能大規模擠出農民,而應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現階段,我區較為合理的土地經營規模是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的10到15倍,務農收入大致相當于在當地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根據實驗經驗,一個農民種50-70畝地,勞動生產率就能達到第二、三產業的平均水平。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個動態的相對概念,“適度”的標準在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是不同的,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適度”的標準在同一地區、不同時間也是發展變化的。
據此,調研組提出現階段江津的適度農業經芝規模是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控制在500畝左右,家庭農場要根據產業不同,控制在50到150畝之間比較適宜。規模過大,管理跟不上,單位面積收益會降低,規模過小,發揮不出規模效益。
三、建立農用地有償退出機制打消農民顧慮
要想讓農民安心把土地流轉出去,還得需要國家在集體土地政策和城鎮化上做文章。今年加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讓農民懷揣土地確權的“小本本”安心外出打工,踏實流轉土地;同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重點解決“人的城鎮化”,讓外出務工者在城市穩定就業、穩定居住,老人孩子可以陪伴左右,不再發生骨肉分離,避免人在城市,心在農村。
把宅基地置換成地票進行交易這個制度設計,使進城民農民有了安家費。保護了耕地,打通了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渠道,開創了反哺三農的新方法,推動了農業人口融入城市。可不可以設計出農民有償退出耕地的制度,對自愿放棄耕地的農民按面積領取一定的補償費,或用于進城農民養老醫療補貼,使已經在城鎮穩定居住和就業的農民自愿退出耕地。在脫下耕地這件衣服的同時,穿上另一件衣服。或使農民進城有一筆發展的本錢,打消農民放棄耕地的種種顧慮。這是全國大政策方針,需要頂層設計,非我們調研組能研究透徹。
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探索聯戶加工,借助互聯網營銷等方法,盡量使農產品在農民手中就變成具有高附加值利潤的商品。并建立質量追溯體系,通過農業經營主體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盡最大可能地拉長農業產業鏈,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等環節的利潤盡可能地留給農民,讓農民享受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來的收益。
綜上所述,我以為,如果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試點的基礎上取得成功經驗并推廣,那么廣大農村將再次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拿著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錢,高高興興到城鎮落戶。農民組成的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獲得穩定的規模適度的土地經營權,將極大地調動他們投入農業的積極性,農村土地將被改造成規范的梯田梯土以適應機械化耕種,溝、氹、渠、池、路有序分布,新型農民將徹底擺脫5000年以來的刀耕火種模式,駕馭著各種農用機械在希望的田野上耕種,澆灌,施肥,收獲……農業生產力將實現建國以來的第三次飛躍。
作者簡介:楊曉玲(1963—),女,漢族,重慶江津人,中共江津區委黨校教授,政治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