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娜

一、實驗背景與目的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民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達到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整體經濟狀況的影響。經濟擴張時期,居民收入穩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費的支出較多,消費水平較高;本文運用SPSS軟件,選取我國31個省市及自治區的2015年居民消費水平的數據,從食品,衣著,居住等八個方面來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以給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實驗過程與結果
[1]基于聚類分析的居民消費水平研究—Q型聚類
① 表3.2為樣品之間接近度矩陣(部分)。由于樣品個數太多,這里只選取了前10個樣品的近似值矩陣。
平方歐氏距離,所以樣品間距離越大,樣品越相異。可知北京與河北,北京與山西,上海與河北,上海與山西樣本差異均比較大
【2】因子分析微觀來分析居民消費水平的8個指標
【1】中聚類分析是從宏觀上將2015年居民消費水平和GDP之間的聯系做了一個簡單分析,接下來,從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各個主要因素來分析居民消費水平。
從圖中可以得出,兩個因子的得分表達式為
由此可以看出,在第一主成分中, X1,X5,X6,X7的絕對值系數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為反映食品,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的主成分,第二主成分中 X2,X3,X4的絕對值系數比較大,這是反映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主成分。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中,人們更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最終體現在這幾個方面支出的不斷增加
由圖4-5總方差解釋圖中的方差貢獻率可以得出整個因子的最終得分:
上面這些是對于居民消費水平的全部分析。從宏觀,微觀兩個部分對于居民消費水平進行了進行了以上這些基本統計和多元統計,最后,根據分析及所得結論可以得出以下建議和結論。
三、結論與建議
(一)針對GDP的結論與建議
(1)我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呈現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總體實力發達、發展迅速,中西部則發展較為落后與緩慢。
(2)各地區的工業化發展速度都繼續提高,東部仍保持這最快的工業化速度。
(3)投資增長推動情況下導致地區經濟結構下哈依繼續存在。東部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與中西部地區差距較大。
(4)我國產業結構不完善。第一產業增長相對緩慢,第二產業增長快速,第三產業發展格局擴大。與此同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
2、相關的建議
(1)建立統籌、協調、高效的區域政策管理機構
(2)建立因地制宜,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
(3)堅持把鼓勵先進地區、提高發展中地區、著力幫助落后地區相結合,促進地區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
(4)把優化第一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化的主要任務。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主要產業就要繼續發揮它的主導地位。
(二)針對居民消費水平的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居民消費水平和GDP的關系式密切的
(2)居民消費水平是一個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總體性概念,其中,體現在八個方面:食品,衣著,居住,交通通信以及文教娛樂等各個方面
(4)不同城市的居民消費水平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北京上海廣州一些一線城市較于其他城市有著明顯的優勢。同樣,一些偏遠地方的居民消費水平則低于國民平均水平。
2.建議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GDP的發展是硬道理。要想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須得到更好的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完善經濟結構,適當地減免稅收,公共服務要到位等。
(2)居民消費水平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要增加可支配收入,讓居民日常生活有保障,還要提高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娛樂支出。
(3)要想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就要加快城市經濟建設,力爭各個城市向一線發達城市看齊。在引入外來資金,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提高教育水平,從根本上提高居民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