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彤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消費是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活動之一。我們常說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依靠“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消費占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全世界每年私人消費支出占新創造的財富總額的50%以上。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的行為是理性的、自利的,因此,對消費者行為的解釋應該是在給定的自身偏好、收入和商品價格下,消費者竭盡所能地滿足自己的偏好。人們為什么要消費商品和勞務?是因為在次過程中,消費者能夠獲得某種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因此,我們常說研究消費者行為的出發點是欲望,歸宿是欲望的滿足。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5種,當較低層次的欲望得到滿足后,人們又會產生新的渴求,正所謂“欲壑難填”。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當今市場上的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現象了,其背后的經濟根源大概出于此吧。
關鍵詞: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經濟發展
一、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分析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受國際經濟形勢總體復蘇較緩慢、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的壓力以及結構性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總體上呈現下行的態勢,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步入另一個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即經濟發展新常態。去年,世界經濟維持小幅溫和增長,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狀況仍然持續分化: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振興經濟的積極措施以走出金融風暴帶來的困境;歐洲國家在歐債危機的束縛下,經濟發展如履薄冰,唯美國馬首是瞻,對其依賴系數日益攀升;俄羅斯和巴西的經濟持續低靡,國內的高失業率讓百姓并沒有享受到大國魅力所帶來的福利??墒潜M管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從總體水平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我國游客趨之若鶩,大批量地搶購奢侈品。如今,中國國內經濟仍面臨各種問題,如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供求關系不平衡等。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有賴于民眾的信心、強有力的政策和準確無誤的領導指揮。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港媒稱,中國千禧一代的年輕人正在成為網購的中堅力量,他們自小集父母長輩的萬千寵愛于一身,與其較為節儉的父母相比,需獨自償付的經濟業務尚不多,面臨的經濟壓力較小。與講求艱苦樸素的老一代相比,他們在追求潮流的同時,更在乎產品的性能。他們相信“一分錢 一分貨”的硬道理,盡管這其中會帶來些許不理性的消費。就目前中國經濟的態勢來看,千禧一代的消費主張無疑將振興疲軟的國內市場,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有利于經濟的轉型升級。
與中國千禧一代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大不相同的是,早起歐美,父母給孩子幾乎沒有留多少積蓄,給他們買奢侈品的情況也極為少見。這并不是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父母不關愛孩子,卻恰恰反映了中西消費文化的差異性。在中國,傳統父母認為愛孩子,自己就應該最大化地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而該需求是否合理并不是十分重要。而歐美父母則強調孩子成長的獨立性,認為孩子所需要的一切應由他們獨自承擔大部分費用。在此情形下,歐美兒童的消費一般趨于理性,精打細算,具有較為敏銳的金融觀念和信用意識,對信用卡透支還貸等情況有較強的緊迫和危機感。因此,他們在行動規劃上有著清晰而明確的執行步驟。英國的青少年會將節余下的錢投于慈善事業,顯示出英倫特有的翩翩紳士風度;日本青年會因厭惡借債還貸而盡量節省開支,不求錦衣玉食,極端的甚至還會出現“厭消費”的癥狀。而在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里,卻出現了這樣一批人,他們自稱為“月光族”“啃老族”,花明天的錢去圓今天的夢,揮霍無度,沒有絲毫預算,倚靠著父母進行超前消費。如此對比來看,反映了經濟發展帶給中國青年的一些困惑: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我該做何選擇?我的實際消費超過了預期該如何處理?......種種問題會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完善而逐一得到解決。
三、本課題研究成果
近年來,歐美等國經濟形勢的逐漸惡化伴隨著全球化的波及影響,國內市場受其牽連的趨勢正日益顯現出來,從房地產、傳統汽車和IT行業的發展便可見一斑。面對不法投機商狂熱的“炒樓”行為所帶來的樓市虛高假象,國家出重拳猛擊,推出相應“廉租房”、“二房”限購政策,給房產市場降溫;隨著節能環保理念深入社區、植入民心,再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植,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傳統汽車的地位岌岌可危;在90年代互聯網剛引進中國時,IT行業可謂是“紅透半邊天”,而今其優勢地位明顯不保,“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筍,似乎在向眾人宣告一個新的網絡時代即將開啟。如何應對危機,經營者的思維方式是關鍵。如何從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中捕捉能帶來無限商機的那一條,怎樣才能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出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以立于競爭中的不敗之地,這是企業生死存亡的命脈。
四、作者的觀點和主要思路
人的行為是內心想法的外在表現,且行為是受心理活動支配的。
當我們在嘆息著海購狂族又為他國帶來多少商業收入、批判著他們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口口聲聲地念叨著他們不愛國貨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消費行為?是因為他們都是跟風搶購的無頭腦之人?是因為他們從本質上看都是“崇洋媚外”的叛國者?還是別的其他原因呢?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消費者往往只會選擇滿足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商品。至于其原產地、外包裝等次要因素都不是考慮的重點?;蛟S我們應該為“中國制造”感到一絲辛酸與悲哀:中國有“世界工廠"之稱,能生產出數以萬計的產品,卻留不住國民的芳心。他們寧肯翻洋越海去異國他鄉尋找心儀之物,也不愿接受國內良莠不齊的商品!試問這其中透露出多少對國有貨的不信任啊!也許國外商品并沒有宣傳中所鼓吹的那般好,但我們國民圖的是一份心安理得!
任何從眾心理、攀比心理、求異心理等消費心理都有一定的理由,透析現象,直抵本質是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消費心理與消費者行為的關聯,才會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類消費事項的經濟內涵。
參考文獻:
[1]肖新潔.手機市場分析[J].經濟師.2010(5).
[2]Nina Koski.Impulse Buying on the Internet:Encouraging and discouraging Factors.Frontiers of E-business Research 2004:23~25.
[3]張莉萍.女性旅游消費心理研究[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