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構、構建多層次市場體系等政策的全面落實,我國的債券市場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尤其是銀行債券已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顯著影響。而債券市場的深入改革,必然會與銀行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文將闡述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應對策略,旨在為我國銀行產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借鑒。
關鍵詞:商業銀行;債券市場;間接融資;資產債券化
在2005年,我國正式成立了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注冊制的實現使復雜的發行流程得以簡化,大大提高了發行效率。而短期、超短期、中期金融債券,非金融企業資產債券等產品的推行更是為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助力。據可靠數據統計,非金融債務融資所占的市場份額在幾年前就已經達到20%左右,其資金存量高達8.9億左右。由此可見,債券市場不僅提升了我國金融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同時還在廣度以及深度等方面的完善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促進作用。
1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1貸款分流與資產債券化
1.1.1資產業務
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獲利的主要業務渠道。而隨著債券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產生分流作用。查閱資料發現,在2011年我國的社會融資資金總額為12.83萬億元,而企業債券融資金額為1.37萬億元,在社會總體融資的比重約為10.6%,使債券融資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高度。而新增本外幣貸款相比之下,雖然在絕對規模上有所提高,但是其在社會總融資中所占的比重卻在2002年到2013年的10多年間,從95.5%下滑至54.8%。可見,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的出現,給銀行貸款業務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
1.1.2負債業務
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吸收資金的重要途徑,是商業銀行維持正常經營的根本保障。而債券市場的分流作用,使原本要流入銀行的資金不斷減少。雖然這些存款最終還是會通過各種渠道重新流回到商業銀行,但其對銀行存款總額的增長效率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同時,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重資產管理,輕負債管理”的問題,而債券市場發展將會進一步削弱商業銀行的負債管理能力。
1.1.3中間業務
隨著傳統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不斷減少,存貸利潤差將越來越小。傳統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主要將代理理財、結算付款等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債券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商機。比如說承銷手續費、債券代理費以及投資收益等,拓展了中間業務渠道,在基于利差收入的基礎上,豐富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組織架構。
1.2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資本市場可以調節完善商業銀行的管理結構,增加資本吸收途徑;同時,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利潤收入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一直以來,國有企業的融資都是通過銀行貸款實現的,而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每況愈下,使商業銀行的不良信貸幾率大幅度上漲。目前,隨著金融非中介化的不斷深入,企業可以經由股票、債券等方式提高股本份額,并利用短期融資債券科學降低了銀行信貸風險,彌補其在流動資金上的不足。同時,多數商業銀行紛紛進行體制改革,構建現代管理機制,并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治理體系還有一定上升空間。特別是在次級債與金融債等債權人的利益保護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1.3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1.3.1對風險管理的影響
現階段,銀行貸款是企業實現融資的主要模式。而債券市場的飛速發展,給大中型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選擇。商業銀行為了緩解資金分流的影響,將目標客戶群定位為中小型企業,這在提高銀行收益的同時,也增加了壞賬風險。與此同時,隨著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加,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對自身盈利以及市場價值的實現均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基于此,商業銀行必須明確風險防控的現實意義,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另外,風險防控專業人才的缺失,導致商業銀行的市場管理水平令人堪憂。
1.3.2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首先,由于債券承銷業務比重越來越高,一旦商業銀行無法對發行人進行良好的授信管理,則極易出現信用風險。其次,商業銀行對企業財務數據、行業發展前景等方面的調查分析,也給商業銀行帶來承銷挑戰。第三,企業經營不善會導致其信用水平低下,進而影響債券價格,使投資人的資產遭受貶值危機。而企業信用水平偏低,勢必會削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進而導致銀行信用風險與日俱增。
1.3.3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影響
流動性風險即為銀行因無法滿足客戶的取款、貸款等要求,而引起的經營風險。當直接融資比重偏低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并不突出。但是,隨著債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的傳統存貸模式發生變化,流動性風險也隨之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視。簡而言之,當債券市場發展相對滯后時,客戶貸款途徑單一,壟斷性特征使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而隨著債券市場發展,選擇去銀行存款的人群數量急劇減少,存款逐漸向短期化發展,而貸款卻長期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以致于銀行資產與負債比例失衡,其資金流動性風險難以把控。
2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債券市場發展的策略
2.1調整資產負債結構
2.1.1主動負債管理
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實現利潤收益的關鍵所在,對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實力的提升具有直接性影響。一直以來,傳統商業銀行的資產以及負債業務的管理模式都相對比較單一,相關規模建設以及期限管理存在一定問題。雖然,在近些年,在利率化市場環境以及行業競爭白熾化的宏觀調控下,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初見成效,但是這仍然無法扭轉存款增長下滑、貸款業務萎靡的整體局面。因此,主動負債管理理論應運而生。所謂主動負債,就是指商業銀行在全面分析外部融資環境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管理資金來源,進而實現資產、負債相平衡的效果。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的業務模式均是以存、貸款等為主,只將央行和同行業作為主動負債對象,但也是僅僅涉及短期拆借以及回購等業務范圍,這對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當下,商業銀行應與時俱進,革新負債管理模式,從全局出發,健全負債管理結構,做好負債分散規劃。同時,根資據央行的資產負債設計策略,明確負債總額、構架、利率等重要因素,并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社會信息透明度,為社會資產統籌使用提供有效參考。
2.1.2積極參與企業債券投資
商業銀行參與企業債券投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成為承銷商參與到同行業債券市場中,或者以投資者的身份進行負債融資,進而優化資產結構,提高流動資產比重,促進利潤收入增加。其二,充當做市商,發揮商業銀行在人脈以及資金上的優勢,加速同行業債券流通,促進企業債券市場的穩健發展。第三,設立專業基金,利用多元化發展的股權經營模式,提高債券市場的生命活力。
2.2健全經營管理體系
2.2.1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
利率化市場就是指金融活動主體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根據供求關系自行調節利率水平的過程。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突出了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中的重要性,使其綜合競爭實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利率化市場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加大了利率定價、風險防控以及統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難度。因此,商業銀行應及時制定應對措施,不斷提高自身對利率化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
2.2.2優化投資組合
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資本市場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作用。雖然,金融非中介化給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帶來一定分流影響,但與此同時,也給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降低債券市場發展的不良影響,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企業債券投資,彌補貸款業務產生的空缺,在提高資產流動性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資產負債的管控能力的提升。
2.2.3強化間業務
縱觀全球經濟,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盈利最多占比為40%~50%之間。而我國絕大部分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盈利情況都不是十分理想。因此,為了扭轉劣勢,各家商業銀行應積極開展業務創新活動,通過各種不同金融工具的組合優化,促進中間業務向多樣性轉化,進而根據不同的風險承受水平,為投資者提供最匹配的金融產品,拓展銀行資金收入來源。比如說,在維護原來顧客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債券營銷質量,吸引投資者眼球,全面開發潛在客戶。同時,還應掌握市場最新動向,不斷進行產品開發,盡可能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提供基本保障。
2.3健全風險監測管理機制
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商業銀行在承受信用風險、環境風險以及分流風險的同時,還需要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而由于債券業務與利率市場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債券市場的利率風險是必然存在的。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聘請專業風控人員等方式,提高自身的風險預防與管控能力。同時,還應采取科學措施,健全債券鑒定標準,并對債券利率發展前景進行深入研究,全面信用風險與環境風險的關系,有效避免關聯性風險,不斷提高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管理質量。
3結語
綜上所述,債券市場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貸款分流、資產債券化等影響,使存款周期縮短、貸款期限延長,導致商業銀行出現資金回流緩慢,資產、負債失衡等問題。與此同時,在資本融資市場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債券業務對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因此,商業銀行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債券市場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健全管理體系,強化風險防控能力,不但提升自身在金融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實力,為國民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剛.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繁榮發展促進商業銀行固定收益業務的發展[J].債券.2016(01).
[2]魏洪福.中國商業銀行凈利差水平及結構研究——以45家商業銀行為例[J].西南金融.2013(10)
[3]項后軍,陳簡豪,楊華.銀行杠桿的順周期行為與流動性關系問題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08).
[4]胡曉明.利率市場化對債券市場和債券銀行的影響.金融會計,2016(1).
[5]顧克壯.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財經界,2014(24).
作者簡介:李曉紅(1976-),女,漢族,內蒙古興安盟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中級經濟師,現為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專業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