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迪吉
摘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家經濟發展對農業要求越來越高。在“十三五”規劃中,重點強調應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帶動農業發展,高效利用沉默土地資本,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基于此,本文將提出以精細化分工為基礎,以地域差異及企業需求為導向,政府—企業—農業專業技術院校三位一體訂單式培養差異化新型職業農民的新模式。以期能夠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細化分工;聯動培養
一、前言
伴隨著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其他產業,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莊空心化等問題不斷凸顯,“誰來種地”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而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雖然國家不斷頒布相關惠農政策,并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的機械化耕作生產模式。但現今大部分勞動力都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先進管理理念,年齡較大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速度。所以,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來煥發農業活力迫在眉睫。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先進生產技術的農業勞動者。其培養不僅能調整產業勞動力的均衡結構,加快現代農業進程,還能解決一部分因經濟下行、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的失業問題。
但如何高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當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從目前已有的職業農民培養方式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殷瑛(2009)認為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的構建一是要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二是要改革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朱啟臻(2011)建議建立良性機制培養現代化職業農民,如啟動職業農民培養工程、鼓勵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郭智奇(2012)指出要通過進一步明確政府責任、完善工作運行機制、推進教育政策向農民傾斜、加大財政投入,改善教育培訓條件、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養職業農民、推行農業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加快農民教育立法等工作來培養職業農民。而以上幾位學者的觀點雖然有獨到見解,但是過于宏大,不利于具體實施。因此,本文將在吸收上述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提出微觀可行的具體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細化分工與合作
每個勞動者都有其獨特的個人優勢,所以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應當盡力避免同質化教育,提高個人的生產效率,從而提升整個生產活動的效率。
因此,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時,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細化分工,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生產效率。筆者認為,因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所以不宜分工過于精細。目前,應當將培養的新型職業農民主要分為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和銷售新型職業農民兩個部分。
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即解決生產活動中所遇到的技術難題、機械操作等問題的專業職業農民。目前農村勞動力因文化程度偏低、老齡化加劇,間接抵觸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致使國家相應政策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機械化作業推行遭受阻礙,導致我國現今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可以以專職優勢,利用最為適宜的技術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極大限度的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
銷售新型職業農民,即指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的專業人才,他們對農產品市場有極為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根據市場變動及已有需求制定出最好的產品組合。當下農民生產遭遇的一大困境就是找不到合適的銷路。對于農民而言,精準的銷售路徑十分重要。銷售專職職業農民,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找到自身產品的準確受眾。為農民與其受眾迅速搭建交易橋梁,極高提升市場效率。
在培養專職新型職業農民時,還可以考慮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和銷售新型職業農民“1+1”聯合培養,這樣當他們搭檔從事農業工作時,會擁有較高的合作默契,其工作效率也會大幅攀升。同時,在培養某一專職新型職業農民時,要意識到因地域限制而導致的農田差異化,比如北方多平原,南方多梯田。所以在培養過程中,盡力做到以地域差異為導向的定向培養。同一專職下的異質化培養模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專職職業農民的生產效率。
三、校政企三方聯動培養模式
校政企三方聯動培養模式,即政府牽線,農產品需求企業出資,農業專業職業院校提供師資,對專業農業人才的“訂單式”定向培養。該模式的主要優勢在于,集中資源培養專業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高效利用農村沉默土地資本,最終帶動農業發展。下面將逐一闡述該模式的作用:
政府在三方聯動培養模式中起重要保障作用。第一,政府起到搭建平臺的作用。政府對當地的教育資源和企業信息掌握的最為全面,能夠快速甄別有合作潛力的企業和高校。同時,當企業或者院校單方面向政府提出合作意向時,政府也能通過自身的信息優勢,為企業或院校篩選出隱形合作伙伴。第二,政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起到監管作用。校企合作過程中,彼此都承擔著相應的合作風險。基于此,政府在整個聯動過程中應時刻保持監管狀態,避免該模式下的任何一方受到無謂損害;第三,政府在整個過程中承擔著及時頒布相關政策的責任。在不違背原則紀律的基礎上,政府應當第一時間將相關政策告知企業和校方,以便于雙方能夠盡早依據政策做出相應調整,為三方聯動培養模式的順利運行奠定基礎。
企業在三方聯動培養模式中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是該培養模式能否順利運行的前提。第一,企業為三方聯動模式的順利運行提供資金保障。任何一個能夠順利運行的機制都要有充足的資金作支撐,資金支持是聯動模式運用于實際的前提條件。第二,企業在三方聯動模式中提供需求訂單,是培養模式的目的導向。仔細分析三方聯動培養模式不難發現,培養的專業人是運行機制下的“產品”,而校方是產品的供給方,企業則是產品的需求方。第三,企業為聯動模式培養的人才提供合適崗位。定向培養的人才需要特定的工作環境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自身專業優勢。
校方在三方聯動培養模式中起到了重要培養作用,是該培養模式能否順利運行的決定因素。第一,校方在三方聯動培養模式中承擔著教育責任。校方需要直接教授學生們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提供足夠強的師資力量以及滿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配套硬件設施。同時,由于農田的差異化,還需對不同學生進行異質化教育。第二,三方聯動培養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質量的專職新型職業農民,校方的培養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該模式直觀的衡量指標。第三,該模式下也是對校方構建特定教育體系能力的考驗。對校方而言,如何構建相應教育體系培養出專業人才,是一個嚴峻考驗。所以校方應該在探尋教育方案的過程中投入足夠的精力。
四、結語
“家中有糧,心里不慌”,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諺語。折射到國家層面而言,糧食安全重于一切,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應當從各個角度找尋促進農業發展的刺激點,以煥發農業發展活力,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當下突破瓶頸一個重要手段,所以進行該方面的理論研究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校政企三方聯動培養專職新型職業農民模式進行探究,希望能為政府實際政策制定提供啟示與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殷瑛.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9(28):62-65.
[2]朱啟臻.建立良性機制培養現代化職業農民[J].農村工作通訊,2011(21):28.
[3]郭智奇,齊國,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