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湘紅 姚葉

摘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結合當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際境遇,指出國家政府必須以多元化渠道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科學估測我國的綜合國力,與世界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結合,積極探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新方式。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國際化路徑;金融競爭力;自由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進行,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參與度不斷向穩向強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成為國際金融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人民幣跨境結算交易量和別國人民幣儲備量不斷增多,但是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在區域市場和國際經濟中人民幣的作用依然受限。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參考貨幣國際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其次充分兼顧人民幣自身的特點,包括人民幣的特殊性以及局限性。本文基于貨幣國際化的基本理論,歸納梳理了西方貨幣國際化的主要理論和一般規律,研究了其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及特點,為研究選擇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路提供理論基礎和歷史借鑒。
貨幣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反映了國家的綜合實力,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競爭力、對外貿易規模和其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2l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就出現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和研究,對相關的概念內涵、影響意義、成本收益、利弊條件、路徑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實踐中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這些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對新時代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探討奠定了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發展也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必須基于亞投行的建立、“一帶一路”倡議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進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和路徑探索。
2009年我國推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這是由官方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一項系統工程,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推行國際化沒有可以參照的模版和范例,是一項具有開創性和戰略性的事業。判定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過程是否取得成功的標志有兩個,第一是人民幣匯率定價權由中國在岸市場金融機構主導,不受離岸市場上其他性質的國際金融機構左右,央行對市場匯率走勢保持低成本的影響力;第二是由中國持有的境外人民幣直接計價資產得到的收益率須超過在岸市場的同類資產收益率,至少持久穩定地保持正收益。中共十八大之后,有文件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資本走出去;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1]。因此研究新時代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西方貨幣國際化的理論研究
一個國家的貨幣實現國際化就必須成為國際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這個前提就是一國貨幣必須成為區域內的計價結算貨幣,充當交易的媒介和計價的單位。在現代開放經濟條件下,諸多經濟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對影響了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四個:
第一、出口國商品的市場份額及經濟體的大小直接影響結算貨幣的選擇。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研究驗證了一國市場份額與其用本幣計價結算的比例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出口國商品在國際市場占比越大,就越有權選擇對自身有利的幣種進行結算;Hartmann(1998),Fukuda和Ono(2005)研究表明出口國經濟體越大,本國出口商在海外市場就越有影響力,這直接影響到了進口商對于出口國貨幣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與其經濟體的大小往往成正比;Donnenfeld和Haug(2003),Wilander和Silva(2004)利用實際貿易交易數據進行研究驗證了此結論。
第二、貨幣政策穩定性與結算貨幣的選擇相關。Devereux和Engle(2004)研究認為貨幣政策的波動與匯率的波動相關聯,穩定的貨幣政策能夠增強貨幣持有者的信心,如果一國有著穩定的貨幣供給,在一定程度上便能抵消匯率的價格轉移效應對物價和工資的沖擊,出口商也就更愿意用該國貨幣進行結算。
第三、匯率制度的類型及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等也會影響結算貨幣的選擇。Goldberg和Tille(2005)研究得出結論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影響力與美國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有關。
第四、一國金融市場完善程度會影響結算貨幣的選擇。例如建立健全的遠期市場,可以為進出口商提供套期保值工具,增加其選擇結算貨幣的信心。
美元的國際化走的是一條市場演進為主、政府推動為輔的貨幣國際化道路,是一條完全徹底的國際化發展路徑。在美元的國際化中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只是在關鍵時期利用國際協調手段促成美元國際地位的質的飛躍。
日元國際化走過的是一條金融深化與發展的漸進國際化道路。日元國際化道路被賦予較濃的政府干預色彩,政府始終發揮著政策引導和推動作用。但是日元國際化進程中缺少了區域化這個環節,但是由于缺乏國際影響力、經濟貿易發展不持續、金融市場對美依賴過強波動性大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約,日元國際化顯得力不從心。
馬克國際化發展路徑的特點則體現了團隊性、間接性和自主性。德國創造性地選擇了一條貨幣國際化的發展路徑,馬克通借助于區域國家集體力量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同發展,以歐洲統一貨幣“歐元”的形式實現了貨幣國際化,同時在貨幣國際化進程中堅持獨立的金融政策,避免了馬克國際化進程的逆轉。實踐證明,當今經濟發展全球化、區域化,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如不重視尋求區域性的經濟貨幣合作,很難依靠自身去挑戰現行的國際貨幣,實現本國貨幣的國際化。
基于對美元、日元、馬克國際化發展路徑的研究,歸納總結得出貨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規律,第一貨幣國際化的本質是貨幣參與國際競爭并逐步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圖1給出了貨幣國際化影響要素結構圖,可以看出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貨幣競爭能力,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經濟實力是推動一國貨幣實現國際化的根本動力。第二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是資本主義世界存在的普遍規律,因此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是引發國際貨幣的興衰更替的內在動源。第三世界重大政治經濟變化之際,或金融危機是后起國家貨幣國際化發展的良好機遇和空間。第四在位國際貨幣的慣性與網絡優勢是新興貨幣國際化發展的重大障礙,因此新興貨幣的國際化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時期。
2 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環境
當下人民幣國際化有利的條件第一是人民幣實現跨境結算,在部分國家流通;第二國際市場上人民幣的流通不斷擴張,在國家金融改革政策的引領下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在國際大市場慢慢流通擴張,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將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以及儲備貨幣,這些現狀都反映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發展趨勢,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規模不斷壯大。就社會制度而言,中國正在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證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適應中國國情,很多困擾中國發展的長期重大的金融難題得以解決。另一方面中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增速保持較高水平,國家經濟實力屢上臺階,2010年后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動力依然很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信任度較高,這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堅定基礎。
貨幣國際化的最重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的地位就越高,則該國貨幣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力越大。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我國貨物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持續擴大,同時服務貿易獲得快速發展,引導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資國之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已躍居世界第2位,同時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也保持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的國際政治實力也不斷提升,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積極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對外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互利共贏的開放方針,強調合作共贏,在國際上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加強軍事投入,提升國家安全防衛能力,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經濟發展安全的能力,夯實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另外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也是遠東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在發展人民幣境外業務上有很強的優勢。香港的金融市場具備高度國際化的特點,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最佳選擇。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聯通大陸和國際,為人民幣國際化循序漸進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平臺。以上都是其它貨幣國際化無法擁有的,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特有優勢和條件。
盡管優勢突出,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對著一些問題,例如經濟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等等都限制了人民幣抵御國際化后的外部沖擊能力。同時中國金融業的管理理念、經驗水平不高,從事國際業務的整體競爭力還不夠強,金融機構國際金融服務能力較弱,加之人民幣資本項目交易還未實現完全可兌換,這些都限制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發展。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體系中現有的幾種主要貨幣都出現了不良的發展態勢,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國際社會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調整成員國份額,確定提高中國在基金中的份額比重和投票權,極大地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降低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阻力,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提供了良好契機。在位國際貨幣具有巨大的歷史慣性與網絡正外部效應,使得世界經濟對在位國際貨幣依賴性很強,而對新的國際化貨幣排斥作用強大,這些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阻力。
3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路徑研究
3.1 現有路徑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走的是一條金融市場開放、基礎設施建設為基,貿易結算、貨幣合作和離岸市場深入結合的路徑,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結算職能為基礎,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核心,改革匯率、利率等價格形成機制,引領金融市場開放進程。
2009 年人民幣試點跨境貿易結算,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人民幣在計價結算、債券交易、投資儲備等領域均有所發展,境外中央銀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量也大幅增加。國際貨幣職能不斷發展。加大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建立,上線運行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進一步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清算效率。加強雙邊貨幣合作,必要時為貿易和投資伙伴提供流動性支持,提高企業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的便利性。提升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構建多種互聯互通機制,搭建離、在岸資金的跨境流通渠道[2]。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提升離岸市場人民幣交易的活躍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一籃子,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新的里程碑,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貨幣的直接交易,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跨境貿易和投資,提高人民幣在貿易投資結算中的使用率。
3.2 以亞投行為介質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亞投行由中國發起建立,其投建目的更多聚焦于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硬件設施和滿足經濟品質優化的需要,符合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鑒于人民幣已經在部分亞洲國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我國可以合作共贏為基礎,在亞投行建設過程中,嘗試擴大人民幣結算范疇,以利率差等形式在進行貸款、發債等業務時吸引別國持有人民幣,貨幣使用國和地區擁有最終決定權。依賴亞投行發揮作用,亞洲的整體經濟水平才能得以提升,通過亞投行體系,不僅可為亞洲國家提供建設資金,還可輸出我國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產業,在強化與資金需求國和地區合作的同時,擴大人民幣結算規模,疏通亞洲國家經濟聯系的紐帶。利用亞投行進行多幣種發債、人民幣結算優惠、搭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完善互聯網支付平臺、打造互聯網金融在投融資業務中的主導地位、推行軟通貨計價交易機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新方式。
3.3“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思路
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的潛在目標國應以富資源國和東南亞及中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目前與人民幣直接交易的貨幣對數量已達23 種,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8個。習近平總書記以“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深化金融業體制機制改革,同時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新理念等,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健康發展。中國在“一帶一路”理念下,構建全球化、網絡化、系統化的資金融通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落地工程;創立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理論,加強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促進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3]。
4 結論與探討
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會必然會受到廣泛關注與重視,保證良好的內部經濟與政治環境,形成一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可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充分發揮經濟市場優勢,促進經濟的協調穩定的運行。我國要充分吸取外國貨幣國際化發展的經驗,立足于我國獨特的國情,制定出一套完備的金融發展體系,一方面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同時將人民幣滲透到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面,抵制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貨幣挑戰和打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要求,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路。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應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去實現,結合人民幣國際化進行的實際境遇,國家政府必須以多元化渠道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科學估測我國的綜合國力,與世界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結合,積極探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新方式,積極簽訂有關人民幣流通的合作協議、幣種發債、開辦人民幣個人消費及人民幣結算優惠業務、搭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協商中資企業到境外用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完善互聯網支付平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推行軟通貨計價交易機制等,更好地發揮人民幣儲備和投資功能,帶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整個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劉一賀.“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思路[J].103-112
[2]白欽先,程鵬.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03期:25-29
[3]劉建豐,潘英麗.人民幣國際化的成功標志及其可行路徑——一個“有保有壓”具有中國特色的推進策略[J].國際經濟評論.2018年.第2期: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