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興翠
摘 要: 彭水獨特的生態區位特點,決定了彭水在烏江下游和武陵山區重要的生態地位。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多項舉措,面對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彭水縣應從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兩個方面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低碳
彭水屬少數民族集聚區,是烏江下游“綠色生態屏障”和中國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優質水資源戰略儲備庫的重要水源地,在烏江下游和武陵山區有著重要的生態地位。縣第十四次黨代會縣委工作報告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生態特色宜居城、生態旅游目的地、生態產業發展區、生態文明示范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對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彭水應該怎么去落實中央和重慶市委關于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
一、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底線
任何背離自然環境規律,超出生態承載能力的人口和產業布局,必將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并遭到自然的報復。比如,在地址不穩定的區域布局城市,會導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慘重;在江河上游涵養區毀林開荒,會加重洪水災害;在干旱區墾荒,會使得沙城暴肆虐。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牢牢守住環保底線,保護青山綠水,留住碧水藍天,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要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以烏江、郁江、普子河、諸佛江四大主要水系生態帶和摩圍山、七曜山兩大山脈生態屏障建設為主體,以交通廊道、城市綠地為補充的生態格局。這個屏障是有底線的,一旦突破屏障,生態系統是會崩潰的,不僅要保護底線,而且要在底線以上進行生產建設發展。
(二)實施生態紅線劃定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工程
森林、草原、江河、海洋、濕地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是自然最重要的功能單位,要完善制定實施生態保護和利用規劃;要堅守耕地、林地、森林“三條生態紅線” ,對稀缺空間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嚴格保護好森林、綠地、水體、濕地、草坡、自然景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系統,保護關鍵的生物棲息地,同時加強摩圍山國家森林公園、重慶彭水烏江國家濕地公園和重慶彭水烏江-長溪河魚類市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要完善開發建設的政策,嚴格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均衡布局公共綠地,推進城市綠地、城市公園、森林公園和生態景觀廊道建設,拓展生態利用空間,建設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著力為生態經濟發展筑牢綠色本底。不僅“讓城鎮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并且要逐步提高生態系統對各種災害性自然過程的自我調節能力,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保護的同時,還要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通過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退田還湖等工程修復森林、草原和濕地,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大力實施水土滑坡治理、地災綜合治理、礦山修復治理,加快實施城市周邊生態景觀修復,完成裸土裸巖整治,增強土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對嚴重退化的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實施休養生息戰略,對嚴重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地區實施生態扶貧搬遷和產業退出機制,以恢復和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同時,還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城鄉生態環境治理,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五大行動,加強工業、農業和生活領域污染綜合防治,實施環境風險防范全過程管理,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著力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提升烏江、郁江流域水質,著重處理城鄉污水和生活垃圾;貫徹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城市核心區揚塵、機動車排氣、餐飲油煙和揮發性有機廢氣污染綜合整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強化農田生態保護,有效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著力改善水、大氣、土壤、生態和聲環境質量;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支撐體系和能力建設,增強城市基礎設施、農業、水資源、人體健康、能源、生態系統、旅游業等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生態鄉鎮、生態村。
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在強調面上保護的同時,還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中心城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重點鄉鎮、特色資源帶等“點上開發”。 突出特色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堅持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全面落實產業禁投清單,加強資源集約利用,推動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一)全面落實產業準入政策,發展壯大生態綠色產業
彭水發展要全面落實產業準入政策和禁投清單,嚴格執行環保、投資強度、資本密集度、增加值水耗、增加值電耗等各項產業準入約束性指標,禁止布局資源環境超載的產業項目,限制發展易破壞生態植被的采礦業、建材等工業項目,發展壯大有一定基礎又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生態旅游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生態綠色產業,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二)積極推動節能減排
1、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產能,加大天然氣、頁巖氣、生物質能源、太陽能等高效清潔環保產能使用的比例,開展一批低碳鄉鎮、低碳社區、低碳產業園區等試點示范。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加強土地集約利用,嚴格推行開發強度核準,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清理閑置土地,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特別是建設用地復墾。加快實施重點行業節水改造工程,建立倒逼高水耗產能退出機制,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完善,實施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開展建筑廢棄物、餐廚廢棄物、道路廢棄物以及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推動實現資源綜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
3、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行動,促進節能運輸裝備廣泛利用。強化工業節能,推進高耗能行業企業節能改造優化工程,開展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著力實施煤礦技改項目、全縣礦產資源開發小型企業整合提升工程。加強建筑節能,加快綠色建材等推廣應用。全面推廣建筑物立體綠化,推行住宅的配件化和全裝修。據測算,推廣立體綠化,可減少20%空調能耗。與傳統施工相比,住宅的配件化可以節能約20%,節水63%,節木材87%,產生垃圾量減少91%。鼓勵使用高效節能農業生產設備。加強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大力實施油改氣、煤改氣項目,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
(三)加快綠色發展技術創新
綠色發展需要綠色技術支撐,綠色技術創新成為重要的驅動源泉。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要依靠科技進步,要通過技術進步減少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工業文明階段,通過創造新機械、新能源、新材料而生存;在生態文明階段,由于地球形成了地球村,必須在全球意義上重新利用生態科技和信息技術,開發出最有利于人類與自然協調進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機械進行生態文明意義上的回歸,使整個人類在地球的懷抱中成為生態文明的新人類。
要全方位整合現有綠色創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發、產品、市場的綠色支撐體系,形成圍繞綠色經濟、綠色發展,集聚、釋放創新潛能和活力的聯動體系,讓創新驅動在綠色轉型中成為持久的推動力。既要跟蹤、引進世界、國內尖端綠色技術,又要立足縣情,在產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環境監測技術、污染處理技術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開展針對性的創新研發,成為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依托。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決定性作用。
(四)引導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綠色化
每個人都是環境的責任主體,因為每一腳油門、每一根燃燒的秸稈、每一串紅紅火火的炮竹后面,其實都有一份環境責任。因此,要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著力引導城鄉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堅決抵制和反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引導居民合理適度消費。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時時可做、處處可為。具體表現在推廣綠色服裝、提倡綠色飲食、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游,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
綠色服裝是要盡量選用舒適的棉麻質衣服,拒絕穿珍貴動植物制品,比如皮草。
綠色飲食是要以營養結構合理的綠色食品代替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宴請會餐的食品總量適宜,改變八大冷盤、十大熱炒、大量扔棄的不良傳統;堅決不吃珍禽奇獸,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塑料購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減少食品的過度包裝和長途運輸。為了落實生態文明,飲食要做到精準——能吃多少就做多少,不要吃不完就扔掉,比如“光盤行動”。因為蔬菜、糧食很多是用極其緊缺的資源換取來的,農產品可謂是“粒粒皆辛苦”,用本來就少的水源和土地來生產糧食,就更應該懂得珍惜。
綠色居住即是選擇綠色建筑,面積大小適中,采用綠色環保的材料裝修,使用節能型家電用品,節水型器具,在家中放置綠色植物,住的過程中要隨手關燈、擰緊水龍頭,空調溫度合理設置等等,推行低碳生活。
綠色出行要求大力推進公共交通、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改善步行、自行車出行的條件,積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降低油耗,減少污染。
綠色旅游是以認識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為前提,它需要經營者和旅游者共同提高環保意識。對經營者來說,不采用對生態環境敏感的方式開發與經營。比如,不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進行開發和建設;建設依賴于自然的旅游住宿設施,采用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建筑風格,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應盡量采用可回收建筑材料;開發綠色食品,決不經營動物皮毛旅游商品等等;對旅游者來說綠色旅游不僅是享樂體驗,而且也是一種學習體驗,不是單純地利用自然環境,而是依靠自然和旅游的并行關系在對自然帶有敬畏感和環保意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旅游。比如,帶走一切帶去的物品,絕不留下垃圾;不干擾野生生物,不捕獵或采摘植物等。
只有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才能改善彭水的生態環境,才能使綠水青山為生存發展提供切切實實的生態保證,使人民能喝自己土地上的水,吃自己土地上生產的食品,吃自己土地上的牛產的奶,孩子也能夠健康地生長,人民也能夠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