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
摘 要:本文以蘭州市皋蘭縣為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甘肅農村基層第一線,廣泛開展調研且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 根據"支部+協會"村級互助模式在欠發達地區的實踐,深入剖析了脫貧攻堅進程中缺乏金融造血功能的主要表現,深刻認識到發揮好金融支持作用才是激發脫貧攻堅內在動力的活力之源,從而提出欠發達地區實施"支部+協會"村級互助模式需要改進的方向及建議。
關鍵詞:支部+協會 村級互助資金 皋蘭縣
“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是指由縣區黨委政府統一組織實施,以村級黨組織領導為核心,以村民自愿繳納的互助金為依托,以無任何附加條件的社會捐贈資金為補充,在行政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滾動發展的生產發展資金。農民及經營主體在使用該資金時,首先要加入“互助協會”,成為會員,貧困農戶優先加入,再向協會申請貸款,每戶貸款不超過2萬元,一般市財政提供貸款貼息,區縣政府提供貸款擔保,從銀行取得扶持資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入推進扶貧攻堅行動的關鍵時期,借力“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解決農民貸款難、融資難,把農村合作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其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一、蘭州市“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開展情況
為了支持“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工作的順利開展,蘭州市安排下達了627個村的“支部+協會” 村級互助資金貸款財政貼息資金1953.755萬元,主要用于支持農民發展具有特色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地方農業特色品牌。為保障 “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工作有效運行,落實蘭州市委相關要求,蘭州市財政局會同市委組織部聯合以蘭財農〔2016〕78號文件,將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及七里河區的120個村的2016年度“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財政貼息資金285.08萬元予以下達。同時,要求各縣區接文后,及時與蘭州銀行四縣區支行對接,建立相關臺賬,并每季度向蘭州銀行四縣區支行結算一次貼息資金,確保貼息資金準確核撥到項目單位。
二、蘭州市皋蘭縣基本情況及具體實踐
蘭州市皋蘭縣現轄6鎮57村,共有村級黨組織57個,農村黨員2939人,共有“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市列試點村16個,目前村均會員45人以上,總計達到1100多人,其中村社干部155人,黨員152人,致富帶頭人102人,貧困戶324戶,結成由“1名黨員或致富帶頭人+3至5戶貧困戶”的幫扶對子300多個。調研組于7月17-27日分別走訪了皋蘭縣“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市列試點村:水阜鎮水阜村和老鸛村、九合鎮李家溝村、石洞鎮文山村。現以石洞鎮文山村為例,介紹“支部+協會”村級互助資金實踐的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立體式動員,讓弱勢群體自覺參與。為了讓好政策群眾都知曉、都參與、都受益,文山村圍繞“支部+協會”工作的目的意義、方法步驟和辦理流程,堅持發傳單節假日不間斷,黑板報持續更新不間斷,早、中、晚廣播不間斷播放;文山村針對農戶不同情況,走家串戶,上炕頭、拉家常,算賬、對比、講效益,做到在家農戶全覆蓋;針對農忙季節農戶大多在地頭,通過進山溝、鉆大棚,田間地頭做宣講、發資料,做到務農村民全覆蓋;針對部分農戶常年在外務工情況,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等方式告知,做到打工農戶全覆蓋。文山村共走訪群眾700多戶,貼發傳單1000余份,基本做到了互助資金家喻戶曉、應知應曉,也為資金“放的出、收的回、用的好”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針對個別農戶想借款、怕麻煩的情況,文山村堅持群眾動嘴、干部跑腿,提供辦理借款一站式服務;針對個別農戶想借款、缺擔保的問題,發動黨員干部、致富能人帶頭與10戶貧困戶結對擔保、結對幫扶;針對部分農戶想借款、缺技術的問題,給他們鼓勁、打氣、辦班,提供務工信息,確定發展項目,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堅定了致富信心。
(二)全公開全透明辦理,讓資金發揮放大效應。結合文山村實際,在依法成立協會、選舉理事會和監事會的基礎上,文山村大膽摸索出一套“三防四先一指導”的工作模式,確保互助資金健康有序發放,從源頭上降低了借款風險,確保資金用到了刀刃上。“三防”,就是對申請入會農戶資質公開評議,有效防止了個別信譽不好或投機取巧的人惡意借款,真正把每筆錢借給最需要的人;對借款采取“三戶聯保”,必須經夫妻雙方簽字同意后方可為他人擔保,有效防止了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借款額度適中,面對僧多粥少的實際,根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確定最高限額為2萬元,讓大多數人受益,防止借款額度過大造成新的不平衡。“四先”,就是讓有發展意愿、發展項目、發展能力的中低收入貧困戶優先借款;讓尚未享受過其他貸款優惠政策的貧困戶優先借款;讓勤勞本分、熱心村級公益事業的貧困戶優先借款;讓重諾誠信、家風好門風好的貧困戶優先借款。“一指導”,就是結合村情實際,加強互助資金的使用管理,精準引導農戶瞄準市場調整種植結構,對資金的使用情況和發展生產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監督,有效提高借款利用率。全村50萬元互助資金已經全部借出,惠及農戶28戶,其中24家用于運輸業,2家用于特色種植,1家用于農副產品經營,1家用于農田機械經營,中低收入家庭占總戶數的90%,沒有出現胡花亂支、挪用套支等情況。
(三)精細化一站式服務,讓基層組織煥發活力。在互助資金的運行操作中,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文山村沒有因貸款發生矛盾糾紛,農戶有事自覺找村上傾訴、主動找黨員寒暄,村黨總支和黨員威信顯著提升。在調研過程中,文山村村民魏文喜精明能干,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借到款后不久,他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村民推舉下,又擔任了村民小組長,成為一名合格的村級后備干部。群眾擁護了,什么事情都好辦。2016年村上要拓寬路面,以前是家家阻撓、戶戶干擾,你家要補償、他家要損失,現在大家都主動讓路,涉及拆遷的老百姓都不求補償,自愿拆除了自家臨街廁所、豬圈,有的甚至悄悄將自己還未成熟的莊稼提前拔掉,為加快道路鋪設提供了便利。現在,村上吃喝玩樂的少了、學科技用科技的多了,打架斗毆的少了、依法辦事的多了。全村已有運輸大戶80家、大型車輛150輛、小轎車60輛、磚瓦廠6家、石料加工廠4家,存款5萬元以上的農戶達到100多戶。大道小路硬化暢通,大街小巷路燈敞亮,家家吃上了自來水,戶戶安裝了“衛星鍋”,村上成立了魏振皆書法協會、紅白理事會,全村無一人信奉邪教,無一人吸食毒品。
(四)抓強班子隊伍,切實強化人才保障。堅持把“支部+協會”試點工作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著力加強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和班子隊伍建設,努力讓村黨組織強起來。認真參加全縣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集中輪訓班,學習基層黨建工作、精準扶貧、干部廉潔自律、為民服務代理制、發展黨員工作等基層黨建實務,特別是參加了組織、扶貧、財政等有關部門對推進落實“支部+協會”試點工作進行的專題培訓,確保村黨組織書記明白政策、熟悉程序、掌握方法,努力成為會抓黨建工作、善做群眾工作的書記。著眼于加強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按照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選用標準,對縣委選派到村任職的優秀“80后”黨員干部進行培訓,讓他們配合村黨組織落實精準扶貧、村級民主管理和“支部+協會”試點工作,在實踐過程中熟悉農村情況、學做群眾工作,努力成為精準扶貧的中堅力量。針對村干部后繼乏人的問題,結合“支部+協會”會員發展工作,在文山村擇優推選3-5名威信高、致富帶富能力強、熱心公益事業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核心地位不動搖,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積極引導和指導各類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發動紅白理事、鄉賢和離任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分送《“支部+協會”宣傳提綱》,發動群眾加入協會。發揮黨員先鋒引領和致富帶頭人帶富作用,既與貧困戶共結幫扶對子、共聯擔保小組,幫助貧困戶向協會借款,還為貧困戶提供致富信息,跟蹤落實資金使用和產業項目發展,有效解決貧困戶無人聯保、無人幫扶的問題。
(五)抓優工作機制,切實強化制度保障。著眼推動試點工作公開透明、資金運作合法合規,著力解決黨務村務公開不主動、不規范、不全面和監務工作不到位的問題。文山村委會專題討論研究黨務村務公開工作和監務工作,學習《黨務村務公開辦法》和《監務工作實施細則》,嚴格靠實村“兩委”主體責任、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第一責任、縣鎮紀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責任,細化明確黨務類、財務類、涉農類、資源類、事務類、其它類等6類35項公開清單,特別把協會成立、機構運行、資金管理、借款發放等試點工作重點內容,全部納入公開事項和監督范圍。立足加強村級民主管理,構建形成村務監督委員會日常監督、鎮紀委監察室每月駐村監督、縣紀委監察局每年巡查監督的三級監督體系,對各村黨務村務公開全覆蓋、立體式、多輪次進行監督,努力讓黨的惠民政策公開透明得到落實,讓村級財務收支合法合規,讓村社干部履職盡責、不出問題。村級事務無大小,直接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農村和諧穩定,事關黨的形象。為此,文山村從規范村級事務工作流程入手,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積極發動群眾參與村級事務,有效推動村級管理民主化。試點工作中,850萬元互助資金全部嚴格按照“村黨組織提議、村三委班子商議、理事會監事會審議、會員大會決議確定借款對象和借款金額,并公開公示7天以上”的工作程序進行發放,并由縣鎮紀委和組織、審計、民政等部門先后開展了多輪次的督查指導,有效防止了優親厚友、不公開等問題的發生,村級黨組織的公信度不斷提高。
三、實際成效
(一)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進一步增強。黨組織設置方式得到創新。先后將9個發展基礎好、班子凝聚力強、黨員人數在50人以上的“支部+協會”試點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并在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協會成立黨支部9個、黨小組32個,在其他產業和文化協會建立黨支部28個、黨小組69個,進一步擴大黨組織服務群眾覆蓋面。村集體經濟收入得到增加。通過開展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村黨組織一方面向協會會員收取資金占用費,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有效解決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問題,村黨組織“有錢辦事”,黨組織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得到增強。互助資金協會將農民吸收到協會中來,通過村組、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方式,以“1名村社黨員干部和致富能人+3名協會會員”模式組建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助聯保小組,為互助資金借款提供聯保服務,將農民群眾組織團結起來,增強了村黨組織在引領發展中的話語權和群眾對村干部的信任度。
(二)村干部為民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試點工作中,努力找準互助資金與“為民服務代理”工作的結合點,在以往主要代辦民政低保、計生養老等工作的基礎上,把為貧困農戶代辦互助資金借款相關手續作為代辦工作重點,把互助資金借款農戶作為主動服務重要對象,把互助資金的借貸過程作為村干部承諾踐諾的重要內容,定期上門走訪了解掌握農戶借款后生產生活發展情況,做好后續代辦跟蹤服務。試點以來,全縣代辦互助資金事項673件,主動上門服務563人次。
(三)黨員帶頭致富幫富能力進一步提高。結合深化拓展“雙培雙帶”工程工作,引導農村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積極加入互助資金協會,帶頭發展種養殖業。采取結對幫扶措施,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對子,非黨員致富能人與貧困戶結成對子,為結對幫扶戶提供擔保,在種、養殖產業上給予技術支持幫助發展,使黨員發揮作用有了“著力點”。
(四)農戶群眾生產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開展互助資金試點工作,試點村村均培育和發展1-2個種、養殖特色主導產業,試點村原有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有力促進了貧困村經濟發展,貧困農戶的發展資金短缺難題得到解決,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群眾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四、存在的問題
(一)互助資金分配問題。互助資金按照每村50萬的標準平均分配不太合理,有的試點村村大戶多(長川村889戶3237人),資金需求量較大;有的試點村村小戶少(老鸛村189戶751人),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小。但是蘭州銀行嚴格按照總行提供的每村50萬元的分配金額執行,導致出現了大村資金少滿足不了群眾需求、個別小村資金較多出現剩余的問題。
(二)工作積極性問題。村社干部工作量加大,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大,但是沒有相應的報酬,個別村社干部有意見、有情緒。
(三)互助額度有限問題。根據市上要求,互助資金借款額度最多為2萬元,額度較小,無法滿足部分有產業發展項目的農戶借款需求,影響了農戶借款積極性。
五、下一步改進方向及建議
“支部+協會”的工作模式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推行這種模式的過程中,必須以積極探索、求實創新的態度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采取正確的工作方法,引導這一模式健康發展。
(一)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好形式。推廣“支部+協會”工作,必須充分考慮本地協會的歷史沿革、人才狀況、產業成熟度,采取多種運作形式。在不同地方“支部+協會”具體采取哪種模式,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二)要正確協調關系,實現相互促進。黨支部和協會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組織,二者能否形成合力,相互促進,實現最佳結合,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黨支部與協會的關系,注意發揮兩方面的作用。
(三)要完善規章制度,規范組織機制。完善的機制是“支部+協會”工作規范運行的基本保證。首先,基層黨委要指導協會黨組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黨支部工作。其次,支部要指導和幫助協會建立規范的運作方式。一是要建立靈活的經營機制。二是要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要建立嚴格的生產、經營以及資金使用,利益分配制度和會員目標考核、獎懲制度。三是要加強法律的約束機制。
通過調研,我們深刻體會到,做好農村工作,關鍵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有農村基層黨組織強起來,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才會有可靠保障。以“支部+協會”試點工作為抓手,努力推動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總之,“支部+協會”這一基層組織形式是一種“黨建”與“富民”相融并進的創新模式,符合精準脫貧的要求。我們要把這一創新模式更好地完善并加以推廣,使之成為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可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小平. 開創黨建工作新模式 搭建黨員服務新平臺——對桂陽縣“支部協會”工作情況的調查[D]. 消費導刊, 2009.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大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