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資金有限、社會保障水平低等問題的涌現,我國社會保障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巨大負擔。本文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現存的問題視角出發,提出在我國社會保障財政制度建設中,我國政府的職能定位,為我國能夠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財政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保障;財政制度;政府職能;定位
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現存的問題
1.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發展顯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口預期壽命有所延長,老齡人口不斷增多。“銀發浪潮”現象突顯,老齡人口如何養老成為了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亟需解決的熱點問題之一,而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將面臨著更多來自老齡人口不斷增多的壓力。我國的延遲退休政策的提出在一方面是為了延緩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在另一方面也為了緩解社會保障資金日益嚴峻的資金缺口問題。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將使社會保障資金支出大幅度增長,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問題不容樂觀。
2.財政對社會保障支持的力度不夠
作為社會發展的“穩定器”,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持,而且在老齡化現象嚴峻的形勢下,公共財政為保持社會保障有序發展應承擔更多財政責任。為體現各國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財政支出情況,國際通常采用的衡量標準是“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求各級財政社保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但目前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較預期仍有提升的空間。
3.社會保障資金有限
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難以應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對資金的需求;社會保障資金支出不斷擴大,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我國目前養老金儲備的情況與經濟發展不匹配,養老金缺口相對比較嚴重,無法正常應對我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現狀。
4.社會保障水平低
與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水平相比較,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國家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中關于社會保障以及社會保險基金的支出,只有這樣才能增加社會保障的總支出,進一步改善社會保障水平。
二、我國社會保障財政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1.社會保障財政制度
社會保障財政制度是指社會保障基金由財政給予穩定支持的制度,財政并對社會保障基金參與管理、指導和監督。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保障資金以及社會保障資金監管的重要部分,它影響著以及推動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步。縱觀世界各國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來看,成功的社會保障財政制度,能夠穩定財政支出,這也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國際能夠如此重視財政對于社會保障的作用原因。
2.社會保障財政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1)保障社會保障支出的穩定
我國社會保障支出中占據首要位置的是國家財政,社會保障的支出也緊緊依賴著國家財政。首先,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建立可以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收繳和使用進行系統化的管理,能夠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為人民謀福利。其次,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建立也可以改善我國現在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局面,從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方面著手,社會保障財政制度可以對社會保障的專項資金進行專項管理,緩解我國社會保障資金運行過程中收支不平衡的現狀。
(2)社會保障制度需要財政支持
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社會保障,在宏觀調控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財政制度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與此同時需要一個完備的社會保障財政制度以財政的方式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經濟具有不穩定性,而社會保障具有穩定性,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社會保障的收入,不僅能夠平衡企業運行過程中的經濟負擔,為我國市場營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競爭成長環境,對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調節,縮小貧富差距。
(3)穩固民心
社會保障是我國建設過程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網,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建立也是對我國國民建設安全網的保障。面對我國越來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以及我國愈發嚴峻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空賬的問題,建立一個可靠有信服力,并且能夠保障我國社會保障資金安全和正常運行并帶來收益的社會保障財政制度能夠為人民帶來安全感。
三、我國社會保障財政制度中的政府職能
1.明確政府的財政責任
政府作為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制定者,應主動承擔在社會保障財政制度建設過程中的責任,并督促監督地方履行對于制度建設的責任,政府和地方也應擔任制度建設中的補助責任。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各級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具體項目中的財政責任,保證社會保障財政制度建設的順利進行。
2.提高社會保障支出
根據鄭功成描繪的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藍圖,中國將在2020年建成適度普惠的福利型社會。建設人人享有的適度普惠的福利型社會,政府大概要提供57400億元的財政資金支出,并且社會福利資金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需要達到9%以上。 相對降低政府社會經濟建設資金和行政管理費用所占比例,從而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例,保證有更多的財政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到社會保障領域。
3.調整支出結構,優化社會保障資金配置
優化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分布格局建立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責任分擔機制,根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狀況和國民社會保障的實際需求,中央政府應該進一步增加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可以采用增加對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來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責任分擔機制,從而改變各層級政府間財政投入責任分擔嚴重不均的現狀。
4.建立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機制
政府應該建立社會保障資金預算機制,逐步將社會保障資金收支這兩條線進行整合,保持社會保障資金收支這兩條線的長期平衡和穩定發展。社會保障資金的預算建立應該與政府財政的年度計劃相保持一致,從而才能為社會保障資金的高效率使用提供便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成效。
5.加大監管力度,保證社會保障資金安全
我國社會保障支出監管的法律體系不健全,財政資金管理存在巨大風險。因此,政府需要健全社會保障財政制度中資金監督機制,建立社會保障財政風險預警機制,從而加大監管力度,保證社會保障資金安全。
參考文獻:
[1]徐慶豐.關于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龍玉其.中國社會保障則政支出成效與問題[J].學術論壇,2011 (5),P122.
[3]朱元保.社會保障政府財政責任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3.
[4]楊丹玲.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政府財政責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5]馬志偉.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政府與市場職能定位的探析[D].內蒙古大學,2005.
[6]張強,宋斌文.社會保障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職能分析[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2):64-67.
簡介:張夢迪(1992-),女,漢族,河北邯鄲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級社會保障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老年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