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國強
摘 要:進入近代化以來,我國經濟繁榮發展,GDP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然而在這背后,犧牲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以疾速破壞大自然的代價換取了短暫的經濟繁榮發展時期,或許這么說并不準確,時間并不短暫,但是以環境為代價真的不值得,不知不覺我們步了英國的后塵,霧都倫敦后悔不及,雖說我國發現的早,沒霧都那么嚴重,但是后果的危害性仍不容小覷。造成這個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源結構的不平衡,只有采取針對直接有效的措施,調整能源結構,完善政策,才能真正解決人民的后顧之憂。
關鍵詞:能源結構的優化 控霾 防護與除源 最適政策
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北上廣,珠江流域,長江流域等高等級城市的深度霧霾使人民從經濟發展的美好中驚醒,不得不反思我們在經濟發展中采取的不恰當行為,由于過分追求經濟發展的迅速,而忽略了環境的保護與污染的治理,使得霧霾天氣頻發,從而造成與之相對的是降低了經濟發展速度,不僅如此霧霾也嚴重影響了我國各大城市甚至國家在世界上的風評,大大損壞了我國大國的偉大形象,只有有效的調整我國能源結構的現狀以及企業經營現狀,結合國情制定出據有針對性的行政方針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我國能源結構現狀
1.1 能源供給結構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巨大的土地面積表明我國能源儲備的豐饒,然而我國各種能源分布極為不均,“一超多強”:現已查探到的3萬億噸的煤炭遠遠超出其他能源的總量,生產量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于煤炭的巨大數量,因此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了龐大的一席之地,地位超然,與煤炭陪伴而生的就是石油,甲烷等礦石燃料,再加上為數不多的水,核,風等其他自愿的利用便構成了我國極為不平衡的能源結構,由于液體黃金——石油產量的持續下降,甲烷等資源的后繼不足,導致我國能源方面對煤炭的依賴。事實上我國過分依賴煤炭資源的原因不僅僅是煤炭資源居多,能源利用的水準也限制了其他能源結構的壯大,由于煤炭居多,我國很早之前就開始利用煤炭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發展至今我國煤炭資源利用體系已經十分完善,因此促進了煤炭開采技術的大幅提高,厚此薄彼,相對而言在石油等資源的開采上便后繼無力。
1.2 能源消費結構現狀
能源消費與國人習慣相關,同時與能源結構的組成又完全脫離不了干系,導致我國以資源過剩的煤炭為主,無論是發電還是其他工業生產活動煤炭占據了主體能源的地位,導致“一超多弱”的能源結構失衡,雖說礦物燃料中石油、甲烷的地位有所回暖,但其實非常微弱,甚至可以說無濟于事,新型能源倒是平穩,一直沒高過百分之十,這也導致了我國“一超多弱”的極其不平衡的能源消費結構。
2 霧霾天氣產生的能源結構因素
不可否認的是自然因素的變化也在其中推波助瀾,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推卸責任了,相反,我們更應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何以及如何破壞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但是客觀的是某些特定的氣候,天氣環境可能加劇霧霾的形成,這是客觀事實無可否認,但是人文條件是可以規避的。PM2.5形成的主要構成物是CO2、SO2等。舉例說明:北方居民在冬季主要依靠煤炭作為取暖的工具,這種集中性的取暖方式,是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氣環境中,大氣的自凈功能已經不能發揮作用,大大提升了霧霾天氣的發生率。
上文所述我國能源結構的不平衡導致煤炭的過分依賴與泛濫,這些因素主要是由于煤炭的緣由,最能例證這一點的是冬天北方通過燃燒煤炭集中供暖,使得冬季北方霧霾天氣高發。
3 能源結構調整治理霧霾的措施
3.1 加強政策法規保障
只有加大法律懲罰的力度才能對各種亂象產生切實的效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僅僅依靠法律的重錘嚴懲就能規范產業行規,更需注意的是應依靠法律對企業進行引導。明確各類標準,制定有大局觀念的法律,統籌全局,根據地方的具體實際,制定相符的政策方針,進行整體布局,分工和明確部門之間的分工,明確完善自己的職能才能真正實現對能源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時必須引起重視的是要重視各部門的反饋,決策部門關注重視基層反饋的信息,并及時做出反應,即使對政策進行調整,正確引導反霾工作的順利進行,削弱甚至防止霧霾的形成。
3.2 加強科學技術創新與引進
霧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結構的不均衡,而造成這種不均衡的很大一個因素就是資源開采技術不成熟,那么對陣下藥,我國理應不斷加強在技術方面的探討,尋求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以打破能源結構不均衡的現狀,這是從源頭來講;還有要加強對工廠排放污染凈化的技術水平,開源節流,比如推廣新能源汽車等,采取新模式發電,將高校的研究資源利用了起來。
比如,“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技術,是把VOCs轉化成水與二氧化碳的再加工處理過程,讓理論結合實際,創新出更符合我新階段國情的治霾技術,確保新科技能夠應用于實際,成為備受人們期待的治理技術之一。它主要采用非破壞性的物理方法,將VOCs直接回收;或是與他直接產生化學反應再處理,直接以無毒、低毒的氣體排放出來。
3.3 加強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要不斷加強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改善霧霾天氣。傳統的高能源業務將繼續改革綠色生產理念為工業生產,以確保中國的經濟發展為密集的選擇模式的快速轉變,先進的機械設備,充分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勵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和低能量消費量。目前我國較為發達的產業一直是傳統的農業為主,近年來第二產開始后來居上但是一直以環境為推動力的第二產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無法彌補的上海,霧霾便是其代表產物,面對這種狀況,人們意識到只有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才是唯一的出路。這種觀念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調整合適的行業體系才能從更本上解決霧霾問題,更是能源結構調整無法回避的一個方面。因此因大力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
3.4 加大對外合作力度
要徹底改變我國現狀,單單靠一國之力是不現實的,要加強國際合作,加快全球化進程,要知道在這同一個地球上,無論哪個國家的污染都不止是自己一個國家的事,各個國家都是息息相關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因此各國應承擔好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職責。據稱,俄國科學家正在研制一種防治霧霾的多功能催化劑,可以抑制工業生產排放的有毒氣體、凈化處理汽車尾氣,一旦成功必然發揮出重要作用,就我國自身來講,應加強對外貿易,吸引這些較先進的國外技術水準價高的公司來我國落戶生根,將超前的污染處理技術引進回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外合作水平,只有自身技術發展起來了,其他國家才會接納我們,樂于和我們合作,而在這方面最合適的莫過于新能源方面了,加強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并鼓勵民間企業做新能源,做大做好做強,并給予優秀企業以獎勵。
4 結語
無論在何時何處,霧霾天氣都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罪魁禍首之一,更為嚴重的是霧霾天氣嚴重危害人類甚至地球上萬千物種的身心健康,試問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下,未來怎會光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交通事故率的提高,PM2.5本質上就是漂浮在空氣中的小顆粒,吸入如此大量pm2.5對呼吸道乃至心血管都會有嚴重的影響。因此本文介紹了我國嚴重失衡的能源結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分析,以及最優政策的建議與選擇,并且就能源結構失衡提出來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存政策的針對性選擇,為霧霾的治理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倩楠.張正涵. 戚海琴.源結構調整與霧霾治理的最優政策選擇[J]. 河北大學預防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系.
[2] 周嶠.霾損失和協同防治政策研究[J].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 吳妍.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PM2.5治理及其對經濟影響的研究[J]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4] 王立平.婷婷.義偉.濟增長、能源結構與工業污染——基于空間面板計量實證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