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晨 許昕
當前普通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在不斷創新及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教育模式及理念的不斷改進,總結出許多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在保證“技能+學歷”的同時,也不斷的探索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校企合作就是通過適應社會與市場需要而探索出來的一條新模式。
展開的校企合作是針對軟件行業的“互聯網+”形勢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踐,建成“專業共同建設,課程共同設計,教材共同研發,師資共同培養,教學共同實施,實訓共同開展,人才共同培育”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構建校企雙方共同人才培養,最終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增進教學活力和學生學習的投入度。
1.教學現況之我見
(1)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我們在某一部分常規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學生本身認知上的問題。在對學生的認知上,往往會發現學生不夠優秀,如自律性較差、學習意識淡薄、對未來的目標不夠堅定、眼界不夠開闊等等,有時我們會將其歸結為父母陪伴不夠,或者入學前性格、習慣等問題的長期固化。而這樣的問題導致的后果便是自我否定、自暴自棄,也不敢正確面對未來。
(2)雖然教學團隊在學生的思想上做了許多交流,并且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對于學生的關心,增強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提升聽課質量,而且在授課的方式方法上做了許多深入的討論與改進,例如翻堂課堂、慕課等,但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依然不夠理想。聽課期間玩手機、聊天、睡覺。這些不良現象反映出了學生缺乏對老師的尊重,對就業壓力的緊迫感等問題,必須引起學校的重視。
(3)技術性問題往往不是發生在整本書的知識結構或課程知識結構上,而是存在于日常授課期間遇到的臨時突發性問題,或者因為學生突發奇想等特殊因素下突然而來的細節性、經驗性問題。例如在java基礎課程的選擇結構中,有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switch結構無法與專業課學習的第一門語言C語言的判斷取值范圍進行匹配,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全班同學的關注。類似于這種問題的提出概率是極低的,但為了降低類似于這類問題的尷尬局面,只能通過大規模教學實踐案例中進行頻繁的交流與溝通才能盡可能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們需要通過案例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時,就需要通過更多的老師集思廣益,通過對不同案例的比對與辯證,來得出最符合學生理解與興趣的案例進行。類似于這種思考的碰撞,往往會在每本書的很多地方出現。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會明顯感覺到時間不夠用,而寒暑假期間又難以組織,大型的研討會也無法針對這類細節性問題進行較為長期的討論。因此,技術性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容易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4)我們對于企業中的需求,更多的存在于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而企業從經營層面所必須培養的技術要求卻容易跟不上腳步。當前高校普遍對企業的參觀和交流,大多只從企業文化、企業發展、學生的就業安排、就業質量上進行深入,較少的能夠帶領教學團隊到崗位一線實地了解企業的工作方式和技術管理模式,根據企業不同崗位的技術性要求,去改進對口專業的授課內容,又針對的根據不同崗位的剛性需求進行實踐調整。
2.校企合作概述
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術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的訓練,優化了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獨創了“BMC”生態鏈式人才培養模式。
(1)B(Business),即商業公司及合作企業,根據企業人才的實際需求“逆向工程式”進行專業的建設。學院成立商業公司與企業合作,引進企業的商業項目用于實踐教學和項目實訓,企業提供技術專家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
(2)M(Major),即專業建設,將企業的商業項目和技術專家用于學生的實踐教學、項目實訓、學生創業,學院也可以派學生進入合作企業實施和運作商業項目,使學生在校期間即擁有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
(3)C(Company),即用人企業,學院培養的專業人才輸送到對口的用人單位及企業實習就業,用人企業將學生技能和素質優勢與不足反饋到學院,提升學院的教學和管理,另外,由用人企業派專業技術人員帶商業項目到學校進行指導教學實踐。
3.校企合作之我見
校企合作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興趣驅動教學、以崗位發展為導向、以企業運作為管理方式,這三個方面。
(1)興趣驅動教學。教學過程中,其知識點的傳授主要以生活案例為主,實驗內容兼具技術與娛樂性。如《Java編程技術》中,將生動有趣的猜拳游戲作為編程邏輯結構的階段項目。兼顧知識點梳理的同時,還提升了學習興趣和游戲本身的成就感。
(2)以崗位發展為導向。知識點包含了開發行業所需的基礎技術知識,如基本語法邏輯、面向對象思想等;又鋪墊了相關崗位晉升相關的理論知識,如框架結構、數據庫設計等;在教材上定期更新企業需求的技術要求等等。
(3)以企業運作為管理方式。從初級程序員具備的技能知識要求,到高級開發工程師所需的框架設計培養;從初級的技術實現能力,到高級應具備的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培養;從技術編碼的實現,到具備需求、設計、編碼、調試以及小組間分工協作的團隊開發能力培養等。
4.合作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學生崗位認知不足,主要體現在學生時間安排不夠合理,與難以籌備充足的技能上。對于學生而言,授課過程中出現玩手機、玩電腦、打瞌睡等情況,這種情況客觀反應出學生自控性較差、學習期間對未來規劃意識不夠;而對于學習意識較強的學生,又因為校企 老師給予的實操內容在課余擠不出時間來完成;對于部分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校企中出現的線性教學模式,難以結合自身興趣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訓練,對于自學拓寬的技術,就不容易結合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充足的技能籌備。
(2)企業方老師在現有的知識傳遞上擁有一定企業實戰的技術能力,但對于理論的深度還有待提高。而且對于教學過程中教育方式方法的拿捏上,仍需要有效的提高。如翻堂課堂、慕課等教學方式的拓展。對于講師在企業工作過程中積累的自有知識結構中,部分老師會考慮學生在時間規劃問題上,顯示出對學生擴展新知識的膽怯心理;有些情況則像班級這樣高于15人團隊的大型團隊又缺乏管理經驗,或多或少的出現“肚子里有貨,卻倒不出來”的現象。
企業招聘員工需要很大的成本的,但一般情況下剛畢業的大學生企業招來不能用,需要培訓幾個月才行,甚至幾個月培訓后,尚未達到工作要求而不得不辭退。招聘要成本,招來要培訓,期間還要發工資,企業要發展,由不得不招人,怎么辦?校企合作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企業跟學校合作一起辦專業,大專3年學習就是為了到企業就業,因此學生畢業后企業就可以使用。這樣一來企業節約成本,學生解決就業問題,薪酬待遇普遍比其他崗位更高,更穩定,更有保障。這樣一來合作的企業非常重要,關鍵看合作企業是否真心投入到學校的建設當中去,企業在學校的投入上是否有成熟的體系,比如有真實的企業研發教材、工程師等的投入及對應的軟件投入,比如負責的報考咨詢老師,完善的教學管理系統,負責任的班主任,成套的教學系統,教學流程體系,完善的就業服務和就業跟蹤,為學生的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保駕護航。同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覺得》一文也提出:明確了今后往應用型人才發展的戰略,其中企業參與教學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學生能了解信息技術的企業規章制度、工作流程、組織結構、崗位分布、培養良好的工作品質,為成功就業做準備。總之,校企合作辦學一定要雙方的共同協商和協調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