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佳
摘 要: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為了通過相應的模型計算污染物在地面濃度的情況,進而對其開發行動或者相關項目建設所產生的環境因子變化的量、空間范圍與環境因子變化在不同時間段的可能性等內容進行預估。本文通過對這一內容進行分析,希望為有關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本文首先介紹了評價工作的等級劃分,并闡述了大氣污染擴散模型,在最后就大氣環評預測的注意事項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
關鍵詞:大氣預測;環境評價;大氣擴散模型
當前我國對環保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的提升,環評工作的開展是為了對影響環境的因素進行分析,借此掌握環境的情況,并為相關的環保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大氣預測工作的開展是環評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所以需要提高對這一工作的重視程度,因為只有良好的完成這一工作,才能有效地促進環評的科學性與效果,使其所產生的作用最大化。要想提高對相關工作的效果,需要對這一工作有基本的認識,在大氣預測工作中,通過結合技術評價導則對評價工作進行深入的分析,對大氣環境影響進行預測,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評估,從而更好地開展環評工作。
一、評價工作等級
按照相關規定中內容可知,需要按照項目的初步工程的分析結果,選擇三個等級中的主要污染物,分別要計算出其最大濃度地面占標率與其第i個占標率,并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劃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同一項目中有兩個或者以上的污染源排放同一污染物的過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污染源分別的確定其評價等級,并對其中評價等級最高者作為項目的主要判斷等級。對于高污染行業來講,其中如果涉及到多源項目,其評價等級至少為二級。對于建成后的全廠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需要有明顯減少的改、擴建項目,評價等級可以降低一級。
二、大氣污染擴散模型
空氣污染危害是空氣中污染物作用于各地受體所形成的結果,其形成與危害的程度主要是作用于手提的濃度與時間所決定的。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在具體的污染問題上會有明顯的差異,但是都會面臨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簡單來講就是怎樣判斷在不同條件下污染物的輸送與擴散問題[1]。從當前的情況下來講,有關研究不斷地深入,而且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都會為濡染物的擴散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解決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通過使用大氣擴散模型模擬污染物的輸送擴散,簡單來講是將各種污染源與氣象條件與其不同條件下的空氣污染過程模式化,從相關研究中可以證明,模式中的各種參數與模式計算的形式會給出空氣污染物濃度的失控變化規律,其主要是通過應用該一定的武力模型與數學表達方式與相應的處理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與邊界條件下,模式并分析空氣污染物的實際情況。
(一)常見的大氣擴散模型
第一種常見的模式是NAQPMS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研制出的,其主要借鑒了國際上的各種先進的預報模式,空氣污染指數等特點,并體現出了我國不同區域與城市地理環境與污染源的排放特點,這一系統在計算機上通過高性能與集群結構可以實現通過較低的成本進行大容量與高速度的計算工作,借此解決了傳統模型的時效性較差的問題。在設計這一模型的過程中涉及到了自然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并對東亞地區的起沙機制的模型。這一模式主要可以應用在多尺度污染問題的研究,他不但可以研究區域適度污染的空氣污染問題,還可以對城市尺度的空氣質量等問題的發生機理與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還包括不同尺度之間的相互影響過程[2]。
第二種常見模型是CAPPS模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制的城市空氣污染數值預報系統模型,這一模型降低了因為污染源調查本身的不確定性為城市空氣污染的數值預報所帶來的困難。從預報值與檢測值的線性相關系數來講,準確率與其他發達國家的預報程度相差無幾。在北京和上海,通過這一系統進行相關的預報結果證明,污染指數等級預報的準確率已經達到了61.5%。當前該系統主要應用于城市中的氣象預測。
(二)常規模型的差別
這些常規模型之間不僅具有一定的相同點,而且會具有一定的差異,其主要在于以下結果方面。首先是建立模型的理論體系與研究的主要途徑存在不同,在湍流擴散中主要有三個理論體系,從不同的理論與案例出發,所得出的結論也并不相同,而且還有一些通過其他理論得出的模型與其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其次是在模式描寫上存在一定的差別,污染物在大氣中進行輸送、擴散過程與各種物理與化學的轉化清楚過程,還會存在一些特殊的過程,而通過同一個數學模式不可能也不需要模擬所有的過程,因為側重點不同,所以得到的模式也并不相同[3]。最后是在描寫的對象條件與模式的要求上不同,現有的擴散模式,按照污染源的形式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形式,還有一些模型是針對特殊的氣象條件導出的。一些模型在我國依舊處于發展的過程中,還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所以在進行一些規劃環評中使用的比較少,使用最多的是高斯模型。
三、大氣環評預測的注意點
通過大氣擴散模型進行污染物濃度的計算,其計算結果主要是在時間與空間上呈現出一定的規律,這一規律是對其進行濃度計算結果進行初步檢驗的有效方法,但是從當前的環評報告書中卻并不重視這一檢驗,所以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結果,例如可能出現年均值大于日均值的情況等,在這一過程之后,應該按照全年氣象資料進行逐時濃度計算,并將相關數據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選擇一定的累計頻率的濃度進行相關的比較,需要按照同一保證率下的濃度與國標比較[4]。
在進行日均值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按照一年中的每一天計算日均濃度,并對其進行排序選擇其累計頻率的濃度與國際上進行比較,對任何企業的環評相對來講都會比較合理,如果沒有按照這一規定而是選擇其中的某一日進行計算,則結果并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在計算的過程中不能按照這一方式進行計算。
結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綜合環評工具也不斷地出現,其通過綜合性的功能不但可以進行數據管理,而且可以進行模型仿真與優化數據分析等功能,為有關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幫助。通過這些功能的綜合環境評價系統是近年來的環境評價模型的共同發展特點也是其未來主要的發展趨勢。在對有關內容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對其中具有較高的實用性與普遍性的內容進行分析,按照氣象條件的不同,可以分別的預測不同的數據,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吳清茹,王書肖,王玉晶.中國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大氣汞排放趨勢預測[J].中國環境科學,2017,37(07):2401-2413.
[2]甄瑞卿,張紅,董廣霞,伯鑫,程剛,郭倩倩,王龍飛,趙曉宏,李時蓓.基于產業結構調整情景下的中國鋼鐵行業大氣污染排放預測[J].環境工程,2017,35(06):114-117+179.
[3]王旭,肖葵,程學群,董超芳,吳俊升,易盼,毛成亮,蔣立,李曉剛.Q235鋼的污染海洋大氣環境腐蝕壽命預測模型[J].材料工程,2017,45(04):51-57.
[4]李特,吳金木,陳喬,周象賢,周國良,蔣瑜寬.基于大氣環境質量及氣象參數的絕緣子積污預測研究現狀[J].高壓電器,2017,53(01):175-180.
[5]惠霂霖,張磊,王書肖,蔡思翌,趙斌.中國燃煤部門大氣汞排放協同控制效果評估及未來預測[J].環境科學學報,2017,37(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