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摘要:從古至今我們對于樂器彈奏音關的追求從未停止過,當然,也包括一些古老的樂器,比如古箏,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刺耳,沒有優美感的古箏彈奏音響,但是演奏者和聽眾卻并沒有察覺到,這是由于他們長期處于噪音環境下,耳朵和心對古箏彈奏的音響已經沒有了分辨的能力,這對于一個古箏彈奏者來說是一件非常遺感的事情,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就是,彈奏者在進行古箏彈奏時,并沒有掌握關音彈奏的技巧。很多人都認為,古箏演奏必須先達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才追求“韻”的味道。其實,如果一開始就不注意韻味,即使練到很熟練的程度,也很容易練成一個古箏“演奏機”,就是我們說過的“樂器匠”。文章就對古箏彈奏中氣、力度對關音的影響作出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古箏彈奏;氣;力度;關音
關于古箏彈奏,我曾在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強而不燥,弱而不虛”古箏彈奏就是要達到這個效果,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實踐彈奏呢,首先我們在進行古箏彈奏時要有“氣”。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可以帶動彈奏的力度,氣達到了標準,那么彈奏的力度也就能達到標準,力度決定力古箏彈奏音色美感的好壞程度。
一、古箏演奏中的氣、力度對美音的影響
在古箏演奏中控制彈奏的氣與力度是非常重要的,古箏彈奏中,力的大小、如何掌握力度,這是一個比較難控制的點,如果力度控制得不好就會造成彈奏出來的聲音比較干澀刺耳或者軟弱無力,強音發燥,弱音虛浮等,并且有的彈奏者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控制彈奏的力度,不知道古箏彈奏的美感是由彈奏者彈奏的氣與力度控制的,隨性的在古箏琴弦上彈奏,沒有章法,長久下去,彈奏者的手指就會失去對彈奏力度的控制能力,越來越無法控制彈奏的力度,導致彈奏出來的音樂越來越沒有美感,甚至會失去對美感的感知能力,察覺不到自己彈奏音響的美音和粗糙的程度,失去對古箏彈奏美感的分辨能力,作為一個器樂彈奏者,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音樂的美感是在對比中展現,在矛盾沖突中運行的,倘若處理成一驚一乍,則不免顯得棱角過于分明,太虛則顯得單薄,太亮則顯得生硬。人們對聲音的審美是有共識的,一般喜歡適度表現,重要的是表現者與受眾之間的心理承受契合。加之中國的文化底蘊決定中國人對音樂音色音量和音樂情緒的追求是種“中正平和”朗然樂生的心境。因此要求音樂音色一定是“含蓄中庸”。這些對聲音的要求中,“不燥”意味著聲音的大小適度,“不虛”意味著聲音的厚薄得當。
二、古箏彈奏中氣、力度的控制方法
“重發輕隨”指的是什么呢?簡言之就是彈奏中輕重的變化。我們拿常用的八度勾搭技法舉例分析。八度勾搭練習是古箏常用的指法組合,彈奏時用八度弦位固定好大指、中指彈弦的指型,也就是保持好八度的距離。托勾的組合要講究用力的大小。一般而言,重勾對應輕托,重托對應輕勾,盡量避免使用同樣的力度。從接觸古箏開始,就應該樹立一種比較高的要求。自練習曲就應練習起手指對力度的控制,從而為以后樂曲的處理、拿捏打下基礎。當然,大指中指兩指還是要保持一定的力度,比如,我們有了強,才會找到弱,如果彈奏的力度一開始就很弱,那么我們就不容易把握好次弱了。只有在一定的力度基礎上,才能對比明顯。而且,力度關乎著音樂層次的拿捏。
力度牽扯到“力”的問題,這里就存在著兩個關鍵問題。其一,力從哪里來,或者說怎樣獲得“力”。其二,怎樣正確“用力”學習彈古箏,不能用蠻力,要在意手指間的協調和對力度瞬間的釋放。應該考慮音樂的風格、意境。力氣需要自然無阻地進行傳輸,由此,手臂的各個部位不能僵持,或者過于拘謹。彈奏是將休息轉變為能量。彈琴時應該保持的常態是待命,要隨時準備行動。彈琴者通過手指關節的活動將能量傳到琴弦上。在彈弦的前后,手指的關節都有一個處于休息和恢復的時間。能量是從靜止狀態開始啟動的,彈琴要提前做好彈琴的準備。對于力度的掌控,需要不斷揣摩,需要實踐,以掌握火候。不能過于強調力度,也不能僅限于彈出聲音來就可以。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人唯恐自己彈奏的發音太輕,而過于強調力度,由此導致大胳膊高抬,借助胳膊揮動的力氣帶出發音,大指與中指的力量都一致了,貌似也音量大了些,但是卻沒有照顧到音質、音色這兩個層面。要知道聲音的結實與不結實,不全在于用力的大小,還在于觸弦的具體方法、角度,觸弦的深淺等等因素。或許,力氣用的大,音量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聲音照樣是不美的,音質照樣是不好的。力需要氣的支撐,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呼吸的工作。恰到好處的呼吸有助于力度的拿捏,而沒有“氣”的支撐,力也顯得比較單薄和無助,更不用提音樂具有多大的張力,多么能打動人心了。
力度的變化有無決定著音樂張力的有無。力度變化對比明顯,音樂層次感強,主次分明。沒有明顯力度變化的音樂往往呆板,聲音缺少生氣。此外,力度的大小變化也決定著音色的變化。由此,對于彈弦力度的拿捏,我們不能僅限于彈奏出聲音。還要讓它具有真正的美感,真正為音樂的表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