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強
摘要:根雕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悠久,其時間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當然,真正興盛于隋唐時期。廣義上,根雕藝術是以樹根為創作對象,首先要根據其特有的形狀對其構思立意,然后再進行工藝處理,最后打造創作出以人物、動物、器物等為造型的工藝品。
關鍵詞:根雕藝術;歷史;選材;創作
根雕技藝,是我國的傳統工藝之一,經過時間歷史的沉淀,其工藝早已發展成熟。現在藝人在創作根雕藝術品的同時,除了依靠傳統工藝方法,也在對其不斷進行創新。
一、根雕藝術的歷史
根雕藝術,其實不是中國獨有,其他國家也有,只是中國人把根雕藝術發展到了極致,而且又契合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根雕藝術是我國藝術的傳承和精神的延伸,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戰國時期,一些當時技藝高超的匠人就已經制作了許多根雕藝術品并流傳至今,據考證,其中《辟邪》就是戰國時期的工藝作品,后人把他們的技藝和精神傳承下來,并且發揚光大,變成了中國獨有的一種根雕文化。而在現代社會,根雕藝術也正在蓬勃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其藝術創作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由于其藝術感染力極強,因此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二、根雕的選材
對于根雕藝術而言,材料是保障,技術是關鍵,若根雕本身的材料地質差,就無法保障創作出良好的根雕作品。所以,選材是根雕創作的第一步,也是基礎部分。
根材的采集,選取范圍比較廣泛,也并非所有的樹根都能作為根雕的材料。因此在選材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看根材的質地、形態,另一方面則要看根材的來源。
作為根材來說,首先要地質堅硬,方便創作過程中的打磨、切削操作,其中以荔枝木、樟木、緬甸金黃樟、檀香木等作為根材的居多。荔枝木多用于創作家居用品,其抗酸、抗腐蝕性效果較好;樟木木質較密,紋理規整,并且不易出現裂紋或者斷裂,因此使用年限較其他根材來說比較長久,也多用于家具制作;緬甸金黃樟是樟木的一種,由于其生長時間較長,所以其形態穩固性較其他根材來說比較強,防潮防腐效果較好;檀香木被稱作“帝王之木”,其生長期長久,地質較其他來說更為堅硬,其具有抗蚊,清血抗炎等作用,多用于大型藝術品的雕刻。
根材的來源,可以在市場上購買,但由于經濟成本較大,一般根雕藝術創作者會親自去山村、田間樹林尋找。第一,由于山村民風淳樸,對于根材不會漫天要價,所以降低了根雕創作成本;第二,深山或者未被開荒地區,其根材較多保存著自然形態,且根系發達,盤根錯節,極有利于藝術家進行創作。
經歷大自然千百年演化后之水土古沉木、山地古風化木、古老建筑舊木,其木質脫水脫脂應力穩定,因其傾向碳化不易裂變蟲蛀,質地色澤沉穩厚重樸素,更與中國傳統的人文哲學思想和中國水墨畫意韻相吻合,所以成為根雕材料的最佳選擇。
三、根雕的創作
根雕藝術,其藝術本質就是進行創作,在良好根材選擇的保障下,藝術創作則更多依賴于創作者本身的藝術素養。其藝術素養主要包括精湛的技藝、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借鑒和不斷探索的能力。
精湛的技藝決定著根雕創作能否化腐朽為神奇,作者要表達的創作理念能否正確傳達給客戶,若沒有精湛的技藝,質量再好的根材在其手中也是浪費;生活中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藝術創作也是如此。藝術創作要求創作者對自然萬事萬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發現別人之所不能。根材也大自然的產物,創作者要發現其自然之美,洞察其特有的細枝末節,才能根據其本身的自然特點進行藝術加工,因此,對于根雕藝術家來說,可能更需要敏銳的自然觀察力;每一位創作者在成為藝術家之前,都要通過先臨摹該行業領軍者的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工藝水平,進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創作之路,取各大家之所長,再結合自己的特點,創作出更高層次的作品;藝術家的創作之路永無止境,根雕藝術家亦如此,我們應該保持著終身求知的態度,不斷學習、積累知識,涉獵其他藝術行業,了解其創作手法,并進行融會貫通。
創作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終回歸自然,根雕藝術因材施藝,進行打磨,切削等取舍工作,并充分利用根材的凹凸、殘、瘤、畸、朽、節、紋、疤、須、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體效果,創造出根雕藝術神奇的生命力,使自然之美和人工技藝完美融合,最終達到巧奪天工的目的。根雕藝術創作不僅依賴傳統工藝,最重要的是對其進行創新,筆者自2000年起從事古木雕刻,并獨創富有詩情畫意墨韻質樸的《古木意雕(山水)》新型雕塑藝術流派,采用寫實與寫意、工筆與界畫等綜合兼融的手法,成為寫真質感與立體畫感以及人文意境的有機結合。筆者作為根雕藝術創作中的一員,會將根雕藝術創新之路堅持下去,結合時代發展的步伐,創作出更符合人們審美的根雕藝術作品。同時,筆者也將不遺余力地將根雕傳統工藝傳承并發揚下去。
四、結論
根雕是一種古老的藝術,歷經歲月長河洗禮,但該技藝仍得以傳承和發揚,作為現代根雕藝術創作者,應該把握好時代脈搏,在創作出更高層次的作品的同時,更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其技藝。為此我們這代根雕技藝工作者應更勤奮地學習其創作技藝,鍛煉觀察能力,不斷探索其發展空間,為后世該技藝的傳承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