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景然
摘要:博物館是文物收藏的主要機構,在文物的宣傳、研究、收藏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通過對博物館及文化遺產的概述,對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中的保護作用進行闡述,并對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許多文化遺產正在逐步消亡或失傳。因此,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
一、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責任和作用
大力發展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工作,有利于延續城市文脈,為城市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1.博物館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作用
(1)對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使用保護
在使用文物建筑的博物館的活動,無論是文物單位,還是文物管理保護機制,對古建筑和近代建筑都有使用保護的義務。根據調查,全世界有35000個博物館,一半的博物館是使用古建筑改建的博物館。中國有2000個博物館,約1000個新的建筑物。也就是說,在中國其他的1000多個博物館是通過古建筑改建的。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博物館在建設初期,無論是古代的建筑還是現代的建筑都可以作為博物館的業務活動。
(2)對歷史紀念性、革命紀念性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使用保護
歷史紀念館、革命紀念館等建筑或名人故居等性質的博物館都屬于國家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博物館、紀念館被創建時,其所有活動的開展往往已經策劃好。因此,這些博物館、紀念館還承擔建設和保護文物的雙重任務。當它建設完成后,原有的文物,展品也將在建好的博物館、紀念館中展示,因此這些建筑的博物館,紀念館仍然具有維護的職責。使用建筑遺產博物館,承擔日常維護和定期維修任務。因此,館內有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雙重任務。
2.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對博物館來講,僅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載體的文物還是不夠的。傳統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通過人與人的傳授做到世代相傳。因此,要使傳統藝術和傳統工藝永久留傳,必須解決傳承人問題,以使這種工藝能夠世代相傳。隨著全國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有關這方面的博物館迅速涌現。以江蘇為例,近年建立的此類博物館有蘇州昆劇博物館、南通沈壽藝術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深入,全國將有更多這樣的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更加嚴峻。總體而言,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進度不一,水平質量參差不齊;國家名錄項目的保護措施不力,代表性傳承人尚未得到有效保護,珍貴實物資料流失嚴重。有些領導甚至是文化、文物部門的領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收集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認為“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是文物部門的事,“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屬于我們的管理范疇。所以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力度,這是文化遺產中的一塊“軟肋”。
三、解決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
1.博物館要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
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早已形成,1982年國務院就頒布了《文物保護法》,2002年又重新修訂,后來還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這對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博物館而言,平時比較注重對文化遺產本身的宣傳,而在遺產保護法規的宣傳方面做得不夠。博物館應加強文物保護、文物法規的宣傳。應進行分層次、有重點的全民文物保護教育。如在干部培訓班中可開設文保教育課,在學校中實施“文保教育書架”工程。舉辦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引進或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展覽;組織討論和撰寫有關遺產保護研究文章等等。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2.要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當前,要著重抓好歷史街區的整體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是文化遺產中的兩塊“軟肋”,需要重點宣傳和保護。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導,理應站在宣傳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沿,切實加強博物館中文物藏品的保護,加強歷史街區、歷史建筑、遺址遺存的保護,尤其要做好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條件可以在館內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利用博物館的陣地,通過多種途徑,如舉辦展覽或利用博物館多媒體等宣傳工具,向觀眾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以提升全民特別是青少年文化遺產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