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奎
摘要:在媒體轉型進程中,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成為不斷推動媒體融合轉型和演進的新力量。媒體融合已經由先前的介質融合,逐步過渡到內容融合上來,可以說現階段媒體融合已經進入到下半場。不過下半場的媒體融合,也給轉型中的媒體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那媒體要如何才能真正突圍,形成一種邊界不再分明的真正的全新媒體呢?
關鍵詞:媒體融合;全新媒體;突圍;合而為一
“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NicholasNegroponte提出的。一開始媒體融合這一概念,更多的是趨向于不同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后來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媒體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自此媒體融合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不同媒體介質在所傳播的內容上的融合性,也就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推送給受眾。
一、媒體融合下的“新媒體”
媒體融合形成的新媒體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稱:新媒體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媒體轉型是“互聯網+”,而非“+互聯網”,時刻要有互聯網思維,通過互聯網傳播規律改造傳統媒體。互聯網不僅僅改造了傳統媒體的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態。數字化生存下的微傳播,已經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也自然會改變傳統媒體的生態,傳統媒體的線性閱讀模式,越來越朝向微傳播非線性生態系統演化,這不僅表現在人人都是內容提供商,更表現在信息的碎片化,融媒體中運行的海量數據,經過數字化解構和重組,這些碎片化信息再通過微傳播,到達受眾終端,會給受眾更大的選擇權,像抖音等小視頻微傳播方式的蓬勃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抖音之所以受追捧,正是基于大家對還量化的碎片信息有高度的選擇權。
二、媒體融合發展遇到的困境
由于沒有前人的經驗,媒體融合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目前看,現階段媒體融合最突出的是導向不明和監管缺失。導向不明主要表現在國家只在頂層設計上給出了融合的宏觀框架一一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融合之后的“新型主流媒體”到底是什么形態,則需要全體媒體人的共同探索。
而監管缺失主要表現在,一些所謂的新興媒體打著新媒體的旗號,不擇手段為自己拉流量、打廣告。為了搶占廣告資源,不惜造謠和威脅等卑鄙手段,導致了媒體內容混亂、無序。
三、媒體融合如何“合而為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我們才能順應時代大潮,把媒體融合發展推向深入。
1.推動媒體融合“合而為一”,首先要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
從硬件上看,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紛紛建設“中央廚房”,成為媒體融合后新媒體的“大腦”,這一大腦從技術層面保證了媒體融合的可實現和可持續。
軟件上,目前看,不同類型媒體互融互通不再是你幫我配音,我幫你拍攝等簡單的組合,而是通過人員內部流動,真正從人的思想上做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2.媒體融合“合而為一”的推動,需要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
從之前媒體融合的實踐來看,融媒體“融而不合”“小融小合”“似融似合”的現象不在少數。融合發展,傳統媒體有內容優勢,只要突破兩個瓶頸,主流媒體就能把握住內容供給側的關鍵處、要害處。
首先要突破“覆蓋多影響小”的瓶頸,就必須搭建好的渠道和平臺,提供可持續的優質內容,導入充滿正能量的“流量”,不斷創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產品。
其次,還要突破“有爆款無用戶”的瓶頸,這就要做到及時更新優質信息,尤其是要與國家級主流媒體合作,成為國家政策和新聞大事件發布和解讀的重要出口和渠道,成為用戶的慣性視聽平臺。
3.推動媒體融合“合而為一”,更要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融合發展做得好不好,關鍵還是看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四力”正是成功的媒體融合形成的新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中,要時時刻刻以這“四力”作為檢驗傳播效果的標準,入耳入腦入心的有效傳播,才能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達到媒體融合發展應該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