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從20世紀末至今,依次經歷了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第三方支付興起、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三個階段。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小微企業發展、解決就業發揮了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替代的作用?;ヂ摼W金融對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有積極作用。但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ITFIN),是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市場體系、服務體系、組織體系、產品體系及監管體系等?;ヂ摼W金融的出現是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由于缺乏系統的監管加之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存在,互聯網金融面臨多重風險。
一、信息不對成風險
雖然,2015年7月18日由央行牽頭、起草和制定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基本法”,《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對外公布。但該意見更側重對互聯網金融形式的鼓勵和政策支持,監管部分內容依然不夠清晰。加之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險控機制。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進入門檻極低,開端沒有擇優選取導致發展過程中極易出現道德風險。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攜款潛逃”的第三方平臺相繼出現。
二、信用風險
現階段我國傳統金融體系內信用系統就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更是待配套。加之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缺乏監管,易誘發惡意騙貸等風險問題,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互聯網網貸平臺先后曝出“跑路”事件。
三、網絡安全風險
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當下,互聯網安全問題尤為突出,網絡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將會受到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針對以上三類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下文將提出一些防范和控制風險的措施。
四、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
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修改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同時,根據互聯網金融現實發展情況,制定細化的法律,對現有法律條文做出解釋和補充,彌補原有法律的漏洞。完善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權益保護機制,提高互聯網金融犯罪的成本,明確犯罪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增大懲罰的力度強度。具體而言,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方面需要建立信息咨詢中心。為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提供業務產品和投資理財等相關咨詢服務,防止信息不對稱的逆向選擇,即消費者購買到不了解的金融產品。另外需要向消費者準確解讀投資協議,以防其陷入不法籌資行為的詐騙陷阱。第二方面需要建立用戶隱私保護制度,提高對用戶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放心、安心的投資環境。第三方面需要完善消費者投訴機制,可以建立專門解決互聯網金融交易糾紛的正規機構,疏通投訴渠道,讓消費者得以訴求其合法權益。
五、加強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體系建設
針對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缺失問題,評級機構應該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用測算評估,提高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和信用度可靠性。一方面需要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法性、財務狀況、管理水平、技術條件等指標進行測評,確保其具有市場準入資格,有掛牌執照。另一方面需要監查平臺運營機制和技術是否足夠支撐整個系統運轉,動態地對其資產負債與資金流運轉情況進行審查,確保平臺持續具有掌握風險防控的能力。第三方面,互聯網金融機構可嘗試引入第三方獨立的征信機構。也就是說,一些監管部門認可的民間征信機構也加入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體系建設中來,運用其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提取客戶真實、全面的信息。這些消費者的基本特征,包括消費習慣、支付能力、還款能力等,用數據呈現用戶的信用狀況,進而構建風險模型。所以建立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能從根本上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六、提高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
互聯網金融監管具有難度大、任務多、監管對象不明確等特征,所以其監管問題首先要解決由誰管。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領域突破了傳統銀行業的界限,因此對其的監管不能單單是某個部門的責任,而必須要具體到不同行業監管部門的綜合監管,要考慮將分業與混業兩種監管模式結合起來。其次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需要解決如何管的問題,即加強監管部門的外部監管,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技術上需要掌握非現場監管的信息技術,以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來提高對風險的預警能力,做到對風險與監管不脫節,對創新金融產品風險早識別、提前處置。另一方面需要致力于使監管政策與貨幣、財政政策并行同趨,而不是互相違背,甚至應該做到互相補充,形成更為高效有力的合力監管。
伴隨著快速發展的步伐,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已進入風險爆發期,出現不少給廣大群眾帶來嚴重財產損失的惡性事件等,嚴重擾亂了金融行業的秩序,危害公共秩序,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以上是本文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對策的部分建議,希望對金融參與者具有正面意義。(作者單位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