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天河區石牌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10630)吳靜
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相關資料中,肺結核又被稱為癆病,屬于不治之癥之一。如今,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肺結核不再被列入不治之癥的行列,不再屬于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疾病[1]。肺結核是一種慢性肺部傳染病,主要是因結核桿菌引發,經卡介苗皮試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臨床表現主要有咳痰、咳嗽、咯血、體質弱、肺部空洞和易感染等,被列入高消耗疾病一類,因此患者需增加富含蛋白和營養食物的攝入量[2]。同時,隨著肺結核病情程度不斷加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本文對廣州市天河區石牌街社區肺結核患者的發病情況及預防控制情況進行了分析,詳細環節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社區2014年2月~2016年12月期間管理的200例肺結核患者設為分析對象,按照患者是否屬于現代結核病防治策略覆蓋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分析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齡19~74歲,平均年齡(47.6±11.4)歲。分析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齡20~73歲,平均年齡(47.4±11.1)歲。所有患者的心、肝、肺和腎等重要器官均無嚴重疾病,均自愿參與本次調查,且簽好《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均無明顯差距,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就診后均通過各項常規檢查。對照組患者未曾注射卡介苗,關于肺結核疾病的相關知識認知度較低,在就診前未曾進行PPD和X線片等其他檢查史,居住環境衛生狀況不良,且未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消毒隔離。分析組患者已注射卡介苗,已進行PPD和X線片等其他檢查,居住環境衛生條件甚佳,已將肺結核患者進行消毒隔離。患者機體營養充足,經濟情況良好,居住環境干凈整潔,無吸煙和嗜酒史,合理運動,增加機體免疫能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在不同預防控制力度情況下的肺結核感染率和PPD檢驗結果。實施PPD實驗,診斷標準為:在注射48~72小時后,收集注射部位紅腫位置的硬結縱徑與橫徑平均值為硬結直徑;若硬結直徑在5mm以下,即為陰性;若5mm≤硬結直徑<20mm,即為陽性;若硬結直徑為20mm及以上,或者局部存在淋巴炎、壞死和水皰等癥狀,即為強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文中數據,計數資料的比較環節由發生率完成,檢測工具為x2,檢測結果由百分比形式表達;計量資料的比較環節由平均數±標準差完成,檢測工具為t,檢測結果由(±s)形式表達;當結果顯示P<0.05時,充分說明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的PPD檢驗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陽性率明顯低于分析組,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強陽性率明顯高于分析組,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如附表所示。
2.2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的肺結核感染情況 分析組患者中肺結核感染例數為17例,感染率為17%;對照組患者的肺結核感染例數為74例,感染率為74%;可見,分析組患者的肺結核感染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x2=65.511,P=0.000)。
結核病屬于呼吸系統傳染病之一,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嚴重影響。肺結核是因人體免疫力減弱后被結核分枝桿菌入侵而發生咯血和咳嗽等癥狀的疾病。我國肺結核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從目前形式來看,其發生率位居全世界第二,分析該現象的原因,除關于肺結核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不足之外,還與人類的生活方式、疾病認知度、環境和預防措施有一定關系[3]。因此,相關管理和護理人員需全方位普及肺結核的相關知識,合理預防和控制肺結核。

附表 兩組患者的PPD檢驗結果對比分析[n(%)]
相關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密切關注肺結核的預防和控制環節,提高肺結核疾病的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力度,尤其是針對外出頻率高的流動人口。詳細的宣傳教育內容可通過社區教育、制作并發放健康知識手冊、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和設置公告欄等形式來傳達,幫助人們充分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意識到疾病的危害性,盡可能做到早診治[4]。一旦有患者被確診為肺結核,需注重其個人衛生和居住環境的管理,并將其與健康者隔離,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禁止隨地吐痰,居住房間需保持通風狀態[5]。
因肺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故增加環境控制力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增加環境控制力度的目的在于降低空氣中飛沫濃度,從而起到減少人們與結核分枝桿菌的接觸風險。環境控制最常見且簡單的方法是保證良好的通風條件,開啟門窗使室外空氣形成對流,從而降低飛沫濃度。除此之外,還可實施空氣消毒的方式,這種方式需在室內無人的情況下實施[6]。肺結核感染是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必然事件,因此,一旦患者被確診為肺結核后,需按照患者的藥敏試驗結果和藥物服用史來設置針對性治療方法,并告知患者按照要求進行抗感染治療[7]。針對老年患者而言,因其應激能力下降,機體抵抗力減弱,則在用藥過程中需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增減藥物劑量[8]。針對與肺結核患者有所接觸的健康者而言,需對其實施PPD和X線片等檢查,遵循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的原則,以便于起到有效預防控制肺結核的效果[9]。在本社區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陽性率和肺結核感染率明顯低于分析組,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強陽性率明顯高于分析組,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肺結核患者而言,可通過現代結核病防治策略來減少肺結核感染事件,最終發揮控制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