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醫院(450000)張凱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身患急重病而具有心理壓力,在病情的打擊下,患者常會表現出焦慮、抑郁、暴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并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人文關懷是指在護理過程中,以人道主義精神對患者生命健康的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真誠關懷與照顧。它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不管服務對象來自哪個社會群體,有何種背景,都應該尊重每一個患者,善待每一個生命。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人文關懷及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1]。因此,本研究采用人文關懷對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抑郁情緒患者進行干預,希望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抑郁情緒患者112例,按照數字隨機法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均為56例;觀察組男29例,女27例,年齡為17~74歲,平均年齡為(45.25±7.56)歲;對照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為15~76歲,平均年齡為(44.57±7.1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給予人文關懷干預,具體包括:(1)心理護理:①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況,告知治療的安全可靠性,患者由于患病造成心理負擔,護理人員需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調整患者的心理,及時減壓,護理中保持微笑,使患者放松[2]。②音樂能使患者放松,并轉移患者的注意力[3]。因此,詢問患者及其家屬,選擇患者喜歡的曲目,在睡前播放舒緩動聽的音樂,每天播放15~30min,每周更換音樂曲目,減少患者的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抑郁、緊張等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年輕患者選擇數字視頻播放器等較為先進的電子設備,播放短片或視頻,調節患者情緒。(2)人文關懷:①營造人文關懷氛圍,營造人性化的病房環境,為患者獻上鮮花,進行自我介紹,熱情的介紹病房環境與病友,以體現對患者的關心、尊重,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②規范護理禮儀,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時要微笑,并保持溫和親切的態度,多說關心、寬容、鼓勵的話,面對患者的疑問要耐心解釋,并通過握手、拍肩膀等非語言溝通措施來安慰支持患者,給予患者關懷。③滿足患者心理需求,選擇人文素質良好的護理人員為患者提高心理質詢與健康教育,征求患者的意見,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體現人文關懷精神,并促進患者身心健康。④滿足患者個性化需要,根據每一位患者不同的需求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并通過評估患者心理、社會環境、文化程度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因人而異的給予人文關懷。

附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程度對比

附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
1.3 觀察指標 ①焦慮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SAS評價患者的焦慮程度,焦慮自評量分4級評分,主要評定焦慮、抑郁情緒狀出現的頻度,評價標準: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分數越高,焦慮越嚴重。②抑郁情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抑郁自評量表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包括精神病性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抑郁的心理障礙,分數越高,抑郁越嚴重。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④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分100分,非常滿意85~100分,滿意60~84分,不滿意60分以下,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病例數×100%。由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調查目的,詢問調查問卷問題,并代為填寫。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處理本文數據,焦慮抑郁情況、生活質量采用“±s”表示,兩組間采用t值進行檢驗,護理滿意度采用“%”表示,兩組間采用x2進行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程度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詳見附表1。
2.2 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24例,滿意25例,不滿意7例,總體護理滿意度為87.5%,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18例,滿意21例,不滿意17例,總體護理滿意度為69.64%,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往往病情緊急,在治療過程中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影響,且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任玲,段艷紅,張凡等在惡性腫瘤化療患者護理中運用“人文關懷+心理護理”干預[4],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王敬培,劉陽,劉艷等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護理效果良好[5]。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人文關懷,包括環境、身體等方面的護理,護士利用各種方法表達對病人關心,協助病人調整情緒。傾聽病人感覺,對工作、生活、家庭的擔憂。引導家屬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患者,鼓勵其家屬給予病人支持和愛,在整個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告知患者術后會出現精神神經系統反應、色素沉著等不適。在治療前說明必要性、效果及可能發生的反應,使病人在心理有所準備。在護理操作時嚴肅、認真,關心和體貼理解,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應有的尊重,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保持其心情舒暢,同時心理護理也是重要的干預措施,能夠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本文就人文關懷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進行觀察研究,研究發現兩組患者干預后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患兒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與常規護理相比,人文關懷聯合心理干預能夠關心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焦慮、憂郁等負面情緒的改善效果更好;這與王敬培,劉陽,劉艷等的研究結果一致[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抑郁癥患者應用人文關懷聯合心理干預能夠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身體康復,同時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這與任玲,段艷紅,張凡等的研究結果一致;本文不足之處在于觀察時間較短,觀察指標較少,僅研究了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生存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研究不夠深入,希望未來能夠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抑郁癥患者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