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473600)李豐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診治的92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并分別進行護理,對照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16~65歲,平均(35.2±3.5)歲,研究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18~66歲,平均(36.3±4.5)歲,所有患者入院前昏迷均>6小時,排除傷前內臟及心腦血管嚴重損傷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采取普通護理。研究組在普通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①急性期護理:急性期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定時測量并記錄體溫、血壓、心律、脈搏等情況,觀察患者瞳孔、神志、意識情況,患者臥床出現肢體活動,表現躁動不安時,要加固床擋,防止墜床等意外發生。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多數為深度昏迷,應幫助患者去枕平躺,頭部側向一邊,清除口腔分泌物,有假牙者,需取出活動假牙,舌后墜者用舌鉗外拉,對痰液阻塞者,給予吸痰處理,不宜超過2min,防止長時間吸痰損傷喉黏膜,造成呼吸困難。保持引流暢通,固定引流管,避免滑落,腦室引流瓶應低于頭部位置,促進顱內分泌物排出。對患者進行導尿管裝置,每隔2~3h夾閉一次導尿管,提高膀胱收縮功能,每日應進行兩次尿道口消毒,用碘伏擦拭,防止尿路感染。對患者口腔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口唇涂抹石蠟油,預防口腔潰瘍和口角炎。對急性期處于昏迷、意識模糊的患者,應加強聲音和感官刺激,可叮囑家屬輕俯患者耳邊,不斷輕聲呼喚患者名字,低吟患者喜歡的音樂和故事,為患者進行按摩撫摸,通過聲音和撫摸良性刺激,喚醒患者大腦深層意識,有利于患者蘇醒。②康復期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取良好的體位,以健肢臥位,不壓迫患肢,幫助患者每2h翻身一次,避免壓瘡、肺炎等并發癥產生。關節活動護理:關節活動可對大腦產生刺激作用,增強患者意識,避免關節萎縮。訓練患者做上肢伸展、旋轉動作,前臂后旋、外旋,關節伸屈,下肢做胯關節內外旋轉、膝關節彎屈、踝關節扭動、足趾翹動等動作,由健肢到患肢,每天訓練2次,30min,不以感到劇烈疼痛為宜。體位護理:對康復期患者指導坐位、站位平衡,重心移位,訓練患者步行、上下樓梯,活動下肢,利于恢復。訓練患者上肢協調性和靈活性,指導患者肢體運用,由簡到難,直到患者能獨立完成。

附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0處理,計量資料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9.6%,研究組4.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40例,研究組45例,研究組各項情況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1和附表2。
重型顱腦損傷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患者由于腦部神系受到創傷,顱內缺血缺氧都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障礙,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普遍存在認知障礙及偏癱等后遺癥,目前臨床治療多以保全患者生命、救治患者脫離危險為護理重點,疏忽了病情穩定期的早期康復護理。我院針對46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加強患者急性期的護理,做好細節措施,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另外對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從四肢到各小關節,定期進行活動指導,讓患者完成坐、站、行基本活動,訓練四肢協調能力,逐漸完成日常生活自理。通過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分別進行普通護理和早期康復護理,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和治療情況均高于對照組(P<0.05)。
綜合上述,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的預防并發癥產生,提高患者恢復,值得臨床廣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