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文學作品中對于“我”的詮釋和“我”的描寫是其作品反映社會價值觀的主產物。反觀中國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作品時接觸到“我”的思想,能否滌蕩其靈魂并觸及其思想境界的升華是我們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大學生 惠特曼《草葉集》 “我” 調查
對于“我”的理解,中西方文化歷來有不同的解讀。西方文學作品中“我”的出現頻率顯然要比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我”要多得多。由于中國人的含蓄、內斂和自律等固有的民族普遍特性與西方人的豪邁、奔放和無拘無束等性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導致各自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思想對于“我”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譬如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和人文主義學者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他所創造的自由體詩集代表作《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中的一首《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中針對“自我”的詮釋,在這位向往自由的民主斗士眼里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個體自我”“普遍自我”和“美國自我”。前兩者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具有相當的對比度。其中惠特曼宣揚的“個體自我”就是美國“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真實寫照。通過研究對比惠特曼《草葉集》這一不朽的詩歌中的“自我”要素,讀者不難看出惠特曼的“我”從母體出生到身體各器官的原子組成直至人生終結時所幻想的永生之感嘆,無不透露出惠特曼的“自我”理想和“自我”追求。這種美國式的“自我”追求方式在當今中國大學生心里是否占有一席之地?筆者就此展開教學調查。本次教學調查對象為筆者所在的學校2015級商務英語專業3個合班學生共計36人,調查問卷共計10題。其中需要回答的問題為5小題。現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調查結果并分析如下:
1.你是如何看待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詩集《草葉集》中的“我”的?
調查結果:勾選“美國人太過自我,我不認同”的學生占到26%;勾選“我認同詩人這里的‘自我就是體現自我價值的標準”的占到36%;有25%的學生勾選了惠特曼的“自我”和“我”的“自我”是有交集的;其余學生表示自己的“自我”與惠特曼詩中的“自我”沒有任何交集。
調查結果分析: 由以上教學調查可見,當今大學生重讀英美國家經典文學名著的感受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學生剛接觸世界名著的心境大有不同。思想的多元化和追求的多樣化以及“自我”意識尤為突出的表現是當代大學生的標簽。無處不在的求新和求變使得當代大學生與傳統價值觀的認同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種看似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自我”價值觀,隱約存有潛在的道德危機。一切圍繞自我,以符合“我”的利益作為審視周圍世界的終極目標,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信號值得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高度警惕。
2.你認為惠特曼作品選擇“草葉”有何深意?你認為自己像個漂浮不定的“草葉”嗎?
調查結果和分析:關于該問題后半部分的設問,絕大部分學生(占到87%以上)選擇自己是“小草”,但是添加“不愿被他人輕視”的備注。這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生活的年代有機會讓他們“出人頭地”, 實現更遠大的抱負。至于惠特曼詩集題目取名《草葉集》,學生們認定詩人是從對大自然的熱愛出發,從滿山遍野的小草直至遍布各地的花草象征了詩人自己抱有“卑微”的心態融入民間,傳遞著“小草”般的正能量并釋放人性最為本真的氣息。從“小我”過渡到“大我”,最終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鼓勵他人追隨詩人爭取自由和解放。就某種意義來說,對于此題的回答可從某一側面說明當代大學生自知個人力量單薄,或許心想做出一番大事,但又不愿從小事做起?!把鄹呤值汀闭钱敶髮W生所缺乏的那種惠特曼式的“小草”精神,因而即使他們承認擁有“小草”心態,那也是很容易萎謝凋零。因為只有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才能在將來干一番大事。
3. 讀文學作品中的“我”和現實生活中的“我”有何異同?
學生比較集中的回答:文學作品的“我”往往會脫離實際,而現實生活中的“我”是個實實在在的存在。這種作品中的虛構人物和現實中的“我”應有差別。但是也有占到近45%的學生認為文學作品中的一些正面高昂形象的“我”更值得他們尊敬,也是他們的人生榜樣。他們認為在當時那個艱難的年代所孕育的“我”肯定是對目前的“我”的規劃和憧憬。如果現在的“我”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我”,那就失去了人生追求理想的意義。因而現實生活中的“我”更應不斷進步、向上成長且滿懷信心,而不是沉迷于過去的“我”的光環。這種超越“自我”的思想是本次教學調查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4. 你對惠特曼那個年代喊出“自我”有何看法? 如若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嗎?
學生比較集中的回答是:惠特曼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朝代,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造成了中國百年的恥辱,所以站在那段歷史的節點,想象著中華民族的苦難是讓當今大學生無法想象考慮自我的?;萏芈阅軌颉傍P凰涅槃”,大膽追求自由和理想是因為當時美國社會孕育著民主和解放的思想,而在相同時期的中華大地上卻“萬馬齊喑”,嘆為可哀。這是一段歷史不可改寫的遺憾,所以對待自我價值,在那個特殊年代,只能隨波逐流。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缺乏自我奮斗、自我完善的精神,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大都缺乏抗爭和獨立人格意識,反而倒向急功近利被迫接受無奈的現實。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原本應有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在利己主義風靡的今天更需要我們教學工作者做好最為精準的引導和開化教育工作。很難想象如若沒有課程思政的興起,文學課會顯得多么的蒼白和無力,這也是文學課程遭遇教學危機后能夠自我救贖的一種解化方式。
5. 你認為惠特曼在講述“我”的故事的時候,你有感受到被說教嗎?
選擇有或大概有的學生占到90%以上??磥碓谡n堂上教師如果給學生直接灌輸文學作品中陽春白雪的美妙是很難直接獲得相應的預期回報。相反,若教師在一些教學設計環節上和教學要求上予以松綁,轉換角色,讓學生自由發揮或暢想文學作品的美妙,也許結果會大不一樣。筆者就此方面做過專門的教學調查,發現學生比較認同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占78%),而不喜歡教師一味灌輸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美妙(65%),這種高比例應該引起文學課教師的高度重視。當然,如果授課內容與學生的當時心境吻合、入拍,閱讀作品時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定會更為強烈,這時候水到渠成的心靈感應就成為成功課堂的關鍵。無論如何,在這個浮躁又功利的社會,教師應該引導懵懂卻又自以為是的當代青年大學生回到“陽春白雪”的精神世界,暢游于世界文學寶庫,激昂少年志,為國為民排憂解難,助其形成舍小家為大家的個人人格魅力。在精神世界由最為傳統經典優秀文學作品的伴隨,成長為精神世界的自由人,實現惠特曼所期待的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自由人。
通過以上針對《英美文學欣賞》課程的授課話題關于“我”的教學現場調查,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當代大學生不乏擁有“自我”的強烈意識,但在“自我”擔當與其衍生的義務等方面的意識卻很是淡漠,甚至不屑去承擔因“自我”隨后所附帶的一切后果。事實上,這是 “自我”思想極度自私的迷失,一時物欲的自我滿足,是侵蝕人的美好靈魂的根源,我們不期待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一個“模子”,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應具有共同的元素,那就是讓人在自我滿足的目的達到的同時也能讓他人享受到美好,而這種真實的美好感覺應來自于重讀經典文學作品和擁有美好思想的志同道合者相互思想交流和互相智慧碰撞的結果。作為高校里的莘莘學子,更應懂得人生美好的真諦,也應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才是大學生自我理想實現的最高境界。所以當我們在重讀偉大詩人或文學家的經典作品之際,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這些偉大作家或詩人的個人文學魅力,也不僅僅是文字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那種獨有的愉悅,從更大的觸角來探知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審美觀,就可發現原本沉迷于網絡游戲、沉迷于玩手機、沉迷于夜生活的大學生猛然回首發現自我的迷失可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找到心理健康、生活態度積極、對待他人寬容的他人“自我”畫像。這正是惠特曼詩集中的“自我之歌”在當今延續其影響力的魅力之所在。
在本次教學調查過程中,筆者還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占到85%以上的受訪大學生都不約而同地坦言自己在高中階段讀過3到5本英美經典文學名著,而在大學階段卻幾乎不觸及原版的文學作品。后來與這些學生細談,得知高中階段有任課老師推薦和高考考試的需求,所以朗讀過一些經典文學作品;而在大學,因為比較空閑和“自我”約束力低下,很少有機會去迫使自己朗讀和吟誦經典文學作品。這正是作為一線的教學工作人員所高度重視的現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或多或少是其心靈的空虛和對不確定目標追求的失敗而引發的迷茫和迷亂,在這關鍵的人生路口,擔任文學課的一線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教師本人的“自我”理想與學生的“自我”理想在課內外能夠做到自然對接,在經典文學作品的世界里又有不期而遇的遐想,師生所擁有的共同“自我”就可一觸即發,最終融合為雙方關于“我”所不可分割的所謂惠特曼詩歌中“我”的“原子(atom)”。
作者:季紹斌,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傳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和英語語言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