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鈴 許雅純 楊雯 羅麗聰 詹倩
摘 要: 創意樂動課堂是結合音樂律動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課堂,在實踐中將節奏和動作結合起來,讓幼兒自由地進行肢體表現,充分地在音樂和節奏里發現自我,在即興音樂里用動作表達情感,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在課程活動中不斷挖掘幼兒的潛能,激發他們的靈感,運用音樂、舞蹈、美術、律動、游戲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融合。創意樂動課例是能夠根據現代幼兒園課程的不足、幼兒年齡特征進行創意樂動課例設計的作品,每位兒童的自主創造性得到良好的發展,使課堂真正意義上成為“孩子的課堂”,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
關鍵詞: 幼兒創意 樂動課例 活動設計
當前,國內學前教育的課程活動設計大都出現了功能固定劃分、難以相融的現象,課程的質量和內容都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深化理論,實踐探索,科學總結,再實踐發展。創意樂動課例設計是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而開設的一些以發展幼兒創新、創造力、想象力為主的創意性課堂。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游戲,讓幼兒在一定的規則內自由發揮,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使幼兒盡可能處于新鮮狀態,更好地引發幼兒的情感律動,增強幼兒的創造靈感,引發幼兒對美的追求,在大膽的想象中嘗試新的思維模式,使幼兒的創造力得到增強。幼兒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意性課堂為其提供了很好的表達表現機會自由創造。
一、創意樂動課堂的特點
1.獨特性
創意樂動課堂的內容設計不同于以往,不只是專注在傳統的單一元素上,更多地考慮綜合藝術元素的相交融合。例如,在認識三度空間的課例設計上,將繪畫與舞蹈相融合,讓幼兒在理解基礎上將想象的三度空間里的事物進行即興繪畫創作,完成繪畫后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理解的意思,直到最后幼兒可以與教師一起合力創作一組簡單的律動舞蹈操。因此,富有綜合性元素的創意樂動課堂能更好地挖掘幼兒的潛能,使其在課堂上體驗不同元素融合的新鮮感和趣味感,更好地激發想象力,促進其再度創造能力發展,并且使其自由全面地發展。再者,創意樂動課堂中的音樂教育方式吸收了達爾克羅茲音樂體系中將聽覺藝術、視覺、運動覺相互結合和轉化的觀點,且充分踐行奧爾夫音樂教育中“節奏將音樂與語言、動作三者相結合”的想法。在綜合兩大音樂體系后,擷取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加以理解及實際運用,使幼兒最大限度地通過音樂感受和表現自我,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創新性
項目以創意樂動的內容設計探索實驗為主,根據幼兒的年齡、學習能力的層次要求,幼兒心理需求特點和不同的授課工具做出不同的課程內容設計,無論是研究內容、主題、實踐方式還是設計方案的實施都別出新意,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項目創新的目的是使幼兒在生理、心理、思維、智力等方面得到健康、愉快、進步的發展。項目根據現代幼兒園課程的不足、幼兒的年齡特征進行創意樂動課例設計,使幼兒的自主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展,使課堂真正意義上成為“幼兒的課堂”,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順應幼兒自然的身心發展需要。學前期為每個人創造力最旺盛的階段,也是發展創造力的基礎性時期,所以培養學前幼兒的創造力符合社會時代的要求。創意思維是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變現出一定效果的,雖然在不可操控性的課堂中還存在不足,但基本能夠達到課堂所需創意想象表達的目的。
創新就像一個小茶杯,可以任我們臨摹、仿造,但是我們要從本身挖掘、再創造,創造前所未有的。項目創新創造的藝術性和非擬化,就好比藝術活動這件華麗的衣服上面的鉆石,是可以模仿創造的,但是創新即再造升華,其升華之創新是難以完全模擬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一種開放的、靈活多變的思維活動,它的發生伴隨“想象”、“直覺”、“靈感”之類的非邏輯。與往常有所差異的是“思想”、“靈感”、“直覺”等,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問題和對象而異。因此,創造性思維活動具有極強的特殊性、隨機性和技巧性,他人無法完全模仿、模擬。與其具有相似特點的藝術活動亦如此。藝術活動即每個人充分發揮才能,包括利用直覺、靈感、想象等非理性的活動,其表面現象和過程中常常以模仿方式學習。有創意樂動所要求的授課方式的新穎、實操性強等特點,正是將創造性思維活動與藝術活動交融創造產生火花的,目前國內幼兒園課程比較單調,交融性較低,通過音樂、舞蹈、繪畫、繪本等活動的融合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使幼兒在課堂中以多方式表達自己,強調自由性課堂突出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幼兒的課堂積極性,提升幼兒的注意力。
3.科學性
尊重學前兒童能力的個體差異,課例設計中利用美術、游戲、音樂等多種活動,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經驗、感受和體驗。幼兒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反而釋放了幼兒的雙手、眼睛,以獲得更多的對時間、空間等的感知,激起幼兒的創造力。同時在課堂中,幼兒增強了參與感,情緒倍加愉悅。
創意樂動課堂符合客觀實際需要和學前兒童身體及動作發展的特點。由于舞蹈是身體能力訓練,太早進入舞蹈訓練對小孩子的肌肉和骨骼發育不利。所以在學前期,幼兒最需要發展的不是舞蹈技巧,而是培養對舞蹈肢體的理解感知能力和敢于用肢體語言表現自身個性的能力。創意樂動課堂是根據現代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規律,將幼兒作為具有表現能力的完整個性對待的。在課堂上,教師運用多種藝術元素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發揮創造力,用肢體表達所感所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是多種內容、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是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4.可行性
針對幼兒而言,項目設計內容圍繞“認識身體”、“速度”、“空間”等主題展開。每個主題分兩個課時,循序漸進,符合幼兒發展認知能力,且能使幼兒開闊眼界,促進幼兒音樂、舞蹈、繪畫等多方面綜合發展。課程教具的設計根據學齡前兒童年齡特點對材料、場地進行調整變動,使用的材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使教具具有趣味性、經濟性和耐用性等特點,節省教師的精力和材料的耗費。課例設計內容與地域文化及時間變化相交融,實現本土化教學。
此外,我們有較多機會進行實踐性操作,不斷檢驗該課例設計的可行性,使其日臻完善,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
二、創意樂動課堂的設計思路
創意樂動課堂課例設計可從以下五個主題內容思路進行設計:
1.肢體動作
通過音樂、故事、游戲、舞蹈的方式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身體各部位,在一定的舞蹈能力和經驗范圍內,將身體動作轉化為肢體語言積極參與活動,表現活躍,并體驗創意律動課堂的樂趣。
第一課時:主題《我的身體會跳舞》。
教師利用提問法引導幼兒進行肢體表達,如甩頭、揮手、跳、踢等,讓幼兒自己探索身體動作,以此作為本課堂的導入。在活動開始前準備一張幼兒高度的紙板,繪畫人體圖像,各身體部位可拆卸重組,主要包括頭部、胸部、腰部等。讓幼兒先觀察,進一步了解認知自己身體各部位并對人體圖像進行正確組裝,同時利用教具鼓勵幼兒大膽進行肢體表達。組裝完畢后將韻律操帶入課堂,在一定的動作經驗積累后,讓幼兒在音樂中自由選擇動作進行律動創作,實現認識身體各部位及動作的教育目標,在自主舞蹈中老師能抓住幼兒的創意亮點,并且加以引導和挖掘,加深幼兒對動作的創造性表現的認知。
第二課時:主題《我的身體會跳舞》。
以第一堂課為基礎進行擴展和延伸,由淺入深,由粗大動作延伸至精細動作,從而使幼兒認識到用肢體表達情緒情感,增強表演自信,提高對音樂、舞蹈的認知能力。本次課程有意識地進行多種精細動作訓練作為促進兒童精細動作發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憑借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運動,在感知覺等多方面心理活動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引用第一次課程人體圖像的各個部位進行導入,帶領幼兒再次認識身體各個部位,加深印象,把重點放在帶領幼兒觀察精細動作的發生是由什么構成的。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腳趾的練習。設計獨木橋游戲,由教師演示,引導幼兒發現自身肌肉群的運動,重點是音樂節奏不同,讓幼兒體驗自己腳趾的變化,要求幼兒能根據音樂的變化做出變化。若期間幼兒沒有達到某一要求,則重新播放音樂,以讓幼兒感覺差異為主。在游戲快結束時,進行分組比賽,歌曲選擇快節奏型。游戲期間,教師重復陳述要求;二是手指的練習。根據幼兒已熟悉的《小星星》的旋律,在歌曲開始之前,與幼兒討論有關手指造型的內容,并啟發幼兒用手指展現想到的事物,教師舉例時側重于幼兒熟知的事物。教師觀察學習幼兒的動作,并與幼兒分享,激發幼兒的想象興趣。在手指動作熟練的情況下,播放音樂且循環,同時教師口述引導幼兒已熟練的手指動作。幼兒未做出相應動作時,可再次回顧相應動作并鼓勵啟發幼兒根據音樂節奏做出相應的動作。
2.速度
通過音樂、故事、游戲讓小朋友體驗快慢,有快慢的意識。通過參與活動,體驗創意律動課堂的樂趣。
第一課時:主題《速度游戲》。
主要以律動游戲“歡樂律動操”“花樣滾嚕嚕”為主。在“歡樂律動操”游戲中,教師將幼兒熟悉的韻律操剪輯為速度正常、速度快和速度慢三種節奏,使幼兒結合已知生活經驗感受到音樂和動作的快與慢。教師隨機分發彩帶,并幫助其佩戴。之后播放幼兒熟悉的律動操音樂,與幼兒做一次速度正常的律動操。然后教師做快慢不一的律動操,同時要求幼兒認真觀察教師的動作,并通過提問法讓幼兒初步了解快慢。在教師的規則下,幼兒隨著音樂節奏靈活地轉變肢體動作,做快慢不一的律動操。最后按照幼兒佩戴的彩帶顏色分組表演。教師下達“藍色,藍色,快,快,快”的口號,佩戴藍色彩帶的小組需到教室中間,根據口令做相應的音樂舞蹈動作,其他顏色口令與此同理。此過程需要教師不斷重復口令,不同快慢的動作或者讓小朋友們根據已知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快慢的理解。另外,在此過程中學會與同伴合作;在“花樣滾嚕嚕”游戲中,教師拍打鈴鼓,小朋友分別用不同速度做滾的動作。此過程尤其注意幼兒的安全問題。
第二課時:主題《速度游戲》。
以第一堂課為基礎進行擴展和延伸,由淺入深,要求幼兒能遵守游戲規則,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快慢,且對快慢有進一步認知。此次課程仍以游戲為主,分別為“踩方塊”和“瘋狂甩甩甩”。在“踩方塊游戲”中首先設定相應規則:黃色方塊為速度快的區域,要求幼兒快速地走或單/雙腳跳過去。紅色方塊為速度慢的區域,要求幼兒慢慢地爬過去,類似動物爬行蠕動或攀巖的感覺。播放音樂,讓孩子們與新創設的環境相熟悉、適應。并通過提問法引導幼兒發現紅色區域和黃色區域的不同之處,紅色區域方塊較為稀疏,黃色區域方塊較為密集。然后教師與幼兒一起快速地踩黃色塊,慢速地踩紅色塊。若幼兒能力較強可進行分組接力或讓其慢速踩紅色塊時用手和腳觸摸色塊,感受慢速,對速度做相應的限制;在“瘋狂甩甩甩”游戲中,教師在幼兒身體各部位貼上若干便利貼,播放歡快的音樂要求小朋友通過身體的動作快速甩掉便利貼,但不可用手摘除。第一輪甩便利貼游戲結束后教師詢問幼兒以什么方法使便利貼掉落,并請幼兒示范。第二輪甩便利貼游戲則可讓幼兒通過其他方式將掉落的便利粘貼回到身上。此過程主要讓幼兒進一步加深快的感覺,并懂得思考,發揮自己的創意。同時與前面課時相結合,擺動身體的各個部位。
3.空間
通過音樂、游戲、舞蹈的方式,讓小朋友逐步感知一度二度三度空間的差別,并引導小朋友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創意律動課堂的樂趣。同時,通過活動發展小朋友的大小肌肉群及想象力。
第一課時:主題《三度空間的小世界》。
主要以三個游戲展開,分別為“花樣滾滾跳跳”“蘿卜蹲”“種子會開花”。教師先簡單講解部分三度空間的部分范圍,并隨機邀請幾位積極性較高的幼兒上前示范,引導其做出自己想象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度空間的動作或姿勢,同時根據他們所做的動作結合肢體語言進行三度空間的簡單講解,講解完畢后便進入游戲環節。因為二度空間在生活中是常現狀態,所以游戲著重于第一、三度空間。在“花樣滾滾跳跳”游戲中準備一首較柔和一首較歡快的歌曲,要求幼兒根據指令做動作,如該做第一度空間的動作便做第一度空間的動作,該停止便立刻停止。且規定幼兒在指定的區域內活動,盡量不模仿同伴的動作,引導其發揮想象力做出符合指令要求的動作,并提醒注意安全。此游戲動靜結合,使幼兒盡可能在歡快音樂結束前最大限度地動起來;在“蘿卜蹲”游戲中,常規游戲涉及第一、二度空間,創新改編在游戲中加入第三度空間動作。先講明游戲規則,讓幼兒根據自己姓名的后兩個字做“某某蹲”,然后當幼兒想要讓下一位同伴做蘿卜蹲的時候跳起來,同時喊出下一位同伴的名字。教師應先做示范,游戲進行兩輪,一輪給小朋友適應,一輪結合進快慢;在“種子會開花”游戲中,先講明游戲規則,并將幼兒分為第①組和第②組。第①組幼兒編號為一,第②組幼兒編號為二。指導兩組幼兒雙膝跪地做一個像種子的姿勢,當所有幼兒準備好了便可開始。當第①組幼兒念口令“種子會開花,一!”時第②組幼兒則念“開花!”同時要求第①組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向上做出開花的樣子,清晰在空中定住,最后快速收回。而要求第②組幼兒以不同的想法做出開花的樣子,并快速收回。第一輪種子開花游戲是讓幼兒明白游戲的玩法,但為了避免幼兒等待難耐,教師喊編號的時候應注意語速,避免過快或過慢。且在喊到編號的時候,應注意升調強調。第二輪游戲可以詢問幼兒:“種子在開花之前會先干嘛”?引導幼兒說出“發芽”并讓其做出發芽的動作。再問幼兒“開花之后會招引來什么”?引導幼兒說出幾類昆蟲的詞語,如蝴蝶、蜜蜂、毛毛蟲。教師根據幼兒的表現和喜好合理分配角色。配合音樂,一開始種子發芽、開花,花兒歡快地成長,招引來蜜蜂、蝴蝶和毛毛蟲,一起舞蹈。
第二課時:主題《三度空間的小世界》。
以第一堂課為基礎進行擴展和延伸,由淺入深,進一步加深幼兒對三度空間概念的感知。此次課程以游戲“123木頭人”為輔,“跳動的畫畫”美術活動為主。在游戲“123木頭人”開始前利用若干麻繩鈴鐺氣球等在教室內設置不同高度的橫向障礙。以常規游戲作為依托,同時根據本次主題目標提出更高水平的規則。要求幼兒需要通過鉆、跨、爬、滾、跳等方式通過橫向障礙,同時遇到氣球者需用身體部位觸碰氣球,且鈴鐺響視為犯規。教師念口令,且觀察幼兒是否遵守游戲規則。當游戲進行到尾聲的時候,引導所有幼兒到繪畫墻,以便下一個環節引入;在“跳動的畫畫”美術活動中,將繪畫與舞蹈相融合,在一定的規則限制上,讓幼兒對想象的三度空間里的事物進行即興繪畫創作,完成繪畫后,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理解的意思,甚至最后教師可以協助幼兒創作一組簡單的律動舞蹈,在課堂挖掘幼兒的潛能,使其體驗不同元素融合的新鮮感和趣味感,更好地激發想象力,促進其自由全面地發展。此外,讓幼兒學會與三度空間進行游戲并且能夠辨識一些日常所見的三度空間物質。
4.力度
輕與重是兩個相對的抽象概念,在課堂中將其形象化,引導其自由創作。通過故事、舞蹈、音樂等方式讓孩子理解輕重的概念,強化輕重意識。進一步提高其辨別能力與感知能力,促進幼兒情感的升華并體驗創意悅動課堂的樂趣。
第一課時:主題《輕重,我知道》。
以問答的方式粗略地講解輕與重的概念,并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模仿動物行走、覓食等動作,如著重模仿大象的笨重與小鳥的輕巧,引導幼兒發現其中的不同。重點是將繪畫與樂器相結合,讓孩子初步理解輕重的概念。教師先講明規則,所畫之物需是自己理解的“輕重之物”。既可以是輕飄飄的羽毛,又可以是一片樹葉。既可以是一頭大笨象,又可以是自己平時拿不動的東西……然后分發素描紙和蠟筆等文具用品,讓孩子在一定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教師盡量引導孩子認知輕重。在孩子創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一旁根據每個孩子的作品引導他們認知的輕重。此過程中應肯定和接納幼兒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傳授一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孩子基本完成關于輕重的繪畫作品后用鼓聲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后,根據孩子的特點分配樂器,如讓乖巧文靜的女孩子使用鼓,感知低沉鼓聲帶來的力量感。之后給予孩子們一定時間熟悉樂器,引導孩子們用手中的樂器體現輕重。教師可以先讓孩子輕輕地搖動敲打或拍打手中的樂器,然后大力搖動敲打或拍打樂器。通過強烈的對比,讓孩子漸漸體會輕重的差異。接著,教師可以詢問孩子何種樂器發出的聲音比較輕快,何種樂器發出的聲音比較沉重,并引導他們認識二者的不同。
第二課時:主題《輕重,我知道》。
以第一堂課為基礎進行擴展和延伸,由淺入深,進一步理解輕重的概念,強化輕重意識。在第一堂課完成關于輕重的繪畫作品后,教師總結繪畫內容并引導幼兒將其對輕重的感知與樂器建立聯系。教師再次分發樂器后,引導幼兒感知樂器的音高和節奏,通過強烈的對比,讓幼兒加深輕重的差異感知,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敲打樂器,甚至鼓勵幼兒表現繪畫中體現的內容與情感。逐步推進課程內容,幼兒認知到輕與重的概念和輕重的不同操作方法。最后,教師引導孩子們用手中的樂器表現圖畫內容。教師必須通過音樂悅動教育活動,幫助兒童用恰當的聲音、動作、表情、姿態等方式表現音樂,積極地與音樂材料互動。且運用大自然的音樂,在音樂中鼓勵幼兒自由地模仿動物,使其更細致、敏銳地捕捉動物特征甚至在教師的幫助下合力創編一個動物主題的音樂舞蹈作品。
5.想象力
教師在幼兒形象思維階段能種下種子,在以后成長道路上才可能長出有創造性的花蕾。想象力是較抽象的概念,需要運用具體的事物,通過提問討論激發幼兒思維的運用,引導逐步實現幼兒想象力的表達與表現。
主題:《想象力》。
教師在幼兒對音樂和顏色的認知和聯想基礎上,利用舞蹈、游戲等方式,使幼兒將課堂上舉出的五種顏色(紅、黃、藍、綠、白)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產生聯系,通過師生間積極的互動問答,不斷探索生活中不同背景下的顏色有不同的意義,促使幼兒充分發展聯想能力,開拓想象空間。幼兒本身有一定的想象力概念,但教學中有些內容太過于抽象,因而需要在形象思維上多下功夫,比如,具體的花的形態、顏色等,孩子的情緒記憶太少較難開展課程內容。孩子情緒認知和記憶不如計劃中明顯,依舊處于形象記憶階段,因此上課內容需要更加具體形象。
在一系列提問之后,教師亮出一張顏色紙的時候,要做相對應的動作和速度。如紅色最快、黃色稍慢,邊走邊看、綠色常速,藍色慢走、白色不做任何動作,表示停止,這樣設計主要是紅色--藍色相對應;黃色--綠色相對應;白色則表示什么都不用做。然后讓幼兒聽音樂識別快慢及相對應的顏色。教師播放四到五首不同類型的歌曲,讓幼兒隨之做動作。同時教師進行語言引導,帶領幼兒回顧顏色的意義使得上下內容相聯系。
三、結語
創意樂動課例設計形式是多樣的,內容是層次性深入的,是符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創意樂動課例設計能讓幼兒形成更為完整的經驗層次,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在課堂活動中,不斷鼓勵,提升幼兒的肢體表達技巧和能力,提升幼兒身體活動的靈活性,增強幼兒情緒的感受力,提高幼兒的藝術感知力,在不斷的大膽嘗試中形成更為完整、聯系密切的表象世界,抓住幼兒創造力的關鍵期,保護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2012.
[2][1]王晗.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3]徐春艷.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