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瓊
摘 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雙一流”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實現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優勢發展,必須盡快補齊師資隊伍建設這一短板,著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解決好的核心問題。本文分析“雙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加強頂層設計,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博士人才工程”;健全教師培養體系,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注重“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
關鍵詞: “雙一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師資隊伍建設
國務院于2015年11月5日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雙一流”的五項建設任務和五項改革任務,湖南省于2017年2月出臺了《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將引導和鼓勵高校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中爭創一流,各高校應加強學科團隊建設,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截至2017年11月,全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共678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6%,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力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應在“雙一流”建設中注重應用特色學科師資隊伍建設,這是競爭優勢所在,其在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中最大的難點是具體實施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職能的群體——師資隊伍實力薄弱,直接影響和制約“雙一流”建設使命的有效履行。本文結合“雙一流”背景下湘南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就“雙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做了探討。
一、“雙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隊伍數量不足。
隨著辦學層次的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專科教師已難以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合并時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加上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師資短缺問題嚴重,2017年湘南學院生師比為20.2∶1,從2003年學校升本以來,生師比一直高于18∶1,師資隊伍數量存在不足,尤其在臨床醫學、藝術設計學、美術學、新聞傳播等專業表現得更明顯。
(二)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具有高級職稱和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偏低;青年教師比例偏高,年齡結構明顯失調;學緣結構相對單一等問題。湘南學院現有專任教師988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教師11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99人,分別只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1.84%和10.08%,與老牌大學相距甚遠。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按專業分布不均衡,特別是一些社會適應性強、需求量比較大的工科、經管類、藝術類專業高學歷和高職稱教師缺口更大。教師年齡結構欠佳,45歲以下青年教師比例高達68.6%,青年教師比例偏高,年齡結構明顯失調,直接影響學校“雙一流”建設師資隊伍競爭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高層次人才匱乏,人才引進困難。
高層次人才是引領和帶動學校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領頭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國家級人才缺乏,尤其是學科帶頭人緊缺等問題。截止到目前,湘南學院尚無“長江學者”、“芙蓉學者”及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百千萬工程人選等高層次人才,省級高層次人才中尚無“121工程”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人才,從2012年到2018年學校未新增省級學科帶頭人。同時,在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面臨引進困難、穩定困難、培養困難,現有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進展不大,視野不寬,渠道不多,效果不佳。
(四)教師缺乏實踐能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現有師資隊伍力量90%以上來源于普通高校畢業生,基本是在學科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造就出來的,主要從學專業到教專業,缺乏行業實踐知識、技能與經驗,導致教學中客觀存在只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而疏于實踐能力培養或出現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狀況,影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要求,最終影響學校的競爭力。
二、“雙一流”背景下加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思路
(一)加強頂層設計,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湘南學院通過學校人才工作會議,進一步營造重視人才的氛圍,對師資隊伍建設進行頂層設計,以制度建設促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湘南學院制定了《“十三五”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規劃》,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的階段性目標,落實建設任務指標,同時先后出臺了《教職繼續教育工作暫時規定》、《關于加強內涵建設促進轉型發展的若干意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辦法》、《青年英才支持計劃實施辦法(試行)》、《校領導及教授(或具有正高專業技術職務者)聯系青年教師制度》、《湘南學院博士工程支持計劃實施方案》等文件,從制度方面穩定、吸引、培養、提升教師隊伍。先后實施“三百人才工程”(引進百名高層次人才、選拔百名教師下基層鍛煉、選拔百名教師海外進修)、青年英才支持工程、校領導及教授聯系青年教師工程、南嶺學者等人才工程,對各類優秀人才給予優厚的經費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二)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湘南學院出臺涵蓋待遇、住房、配偶高層次人才引進措施,2018年學校給予優秀博士和緊缺博士安家費65萬元,一般博士50萬元安家費,且下撥15萬元—3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并提供每月800元至1000元的博士津貼,正高津貼可上浮到1500元;提供住房補貼和高層次人才配偶工作,博士后出站人員、具有高級職稱的博士,另增加安家費5到30萬元不等。同時,出臺學科團隊一事一議引進政策,實施“雙一流”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給予創新團隊3萬元到10萬元不等資金資助,建立靈活、高效、規范的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加強各類人才的培養引進和支持力度及績效考核,賦予二級院系、學科團隊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
(三)實施“博士人才工程”。
妥善處理好博士人才引進和學校自主培養的關系,出臺《湘南學院“博士工程支持計劃”實施辦法(試行)》,加強對校內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青年教職工獲得博士畢業證和學位證后,如學科專業為學校學科建設所需要,按當年引進人才的政策給予其相應的待遇。同時對于校內在職在崗的所有博士,設立“湘南學院2017年在校博士科研資助基金”,資助金額15萬—30萬元不等。堅持統籌規劃,按需培養;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分類管理原則,大力支持學校教職工攻讀博士學歷學位。
(四)健全教師培養體系,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按照“立足國內、在職為主、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思路,合理制訂培養計劃,繼續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人才培訓工作,繼續開展青年教師雅思英語能力培訓、青年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專業知識培訓等活動,加強青年骨干教師的選拔資助,繼續實施“青年拔尖人才”資助工程、“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資助工程、“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資助工程,完善青年優秀人才的持續支持政策,繼續實施校領導及教授聯系青年教師工程、資助百名青年教師赴海外進修學習,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五)注重“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
一是建立實踐基地。建設相應數量的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確保“雙師雙能型”教師有實踐實訓場所。二是出臺校內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常態化制度。學校2015年—2016年實施了百名教師(干部)下基層掛職鍛煉的相關政策,2018年學校繼續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實踐實訓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加強產學研合作。三是繼續做好“雙師雙能型”教師資格認定和考核工作,對取得“雙師雙能型”的個人給予經費獎勵5000元到10000元不等,但只有通過學校“雙師雙能型”素質考核才能給予獎勵,確保教師具有“雙師雙能型”素質。
參考文獻:
[1]張艷麗.“雙一流”背景下一流師資隊伍建設:進展、困境與突破——以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大學(研究版),2017(6):68-73.
[2]褚洪生,王云海.“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北京教育,2016(11):28-30.
[3]楊旸,吳娟.地方高校“雙一流”發展路徑探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5):74-76.
基金項目:2017年湘南學院教改課題——“雙一流”背景下湘南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