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乾乾
摘 要: 外語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外語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新時代背景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探索具體的教育方法途徑,在外語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推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素質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外語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 新發展理念
一、引言
外語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只有在英語教育教學中推廣通識教育才有可能實現完整的外語教育。外語教育教學要擺脫功利主義和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注重人文教育目標。高校中的通識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涵蓋了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安排、教學方式、學業評估、學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將研究在外語通識教育中引導學生設計一生的生計,進行個人的選擇,以便使自己的潛力、精力得以發揮,擁有一個滿意的、富有挑戰性的和自我實現的事業,為社會也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價值。本文將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外語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新時代背景下探索主要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途徑。
二、外語通識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
(一)外語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外語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受到各種爭議,外語的角色問題總會引起這樣的混亂。近年來,隨著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對通識教育的重新認識,外語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引起了重視。大學英語改革的注意力開始向大學英語和通識教育的關系上轉移。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重點應該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推廣通識教育,這勢必會成為外語教學的新思路。
外語教育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發展,本身就涵蓋語言學習的過程與內容。我們能夠而且應該為了通識教育和認知發展的目的探索外語教育,將外語置于通識教育的框架內創造性地思考外語教育的目標與目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規定: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就需要外語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跨文化的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有意識地挖掘、審視學生在語言——文化信息背后的價值觀和理念,以此充實修正完善學生的文化體驗,最終將其內化為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高校是培養跨文化的人的主要實踐場所,而外語課堂應該是其中最有效、最重要的培養陣地之一。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0世紀初歐美等國家的職業教育運動催生了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比如1920年職業指導部成立,該機構主要介紹西方就業指導的理論和經驗,并在我國開始進行實踐探索。但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學生由國家統一分配,學生個人沒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意識與概念。21世紀后,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大眾化,甚至在2000年8所北京高校組織“2000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這標志著我國現代大學生職業教育的正式興起。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環境日益改善,專門的教育教學得到了推動,相關的教育研究越來深入。無論是國內的高等理論界還是實踐界都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并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歸納起來,其研究視角主要有:從考察的角度分析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從教育學的角度探索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開展;從心理學的角度談大學生職業生涯的具體規劃;從實踐的角度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但是,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還是一種新生事物。與國外較成熟的職業規劃教育實踐相比,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處于模仿探索階段。
(三)兩者之間的關系:相互促進。
一方面,外語語言的學習影響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影響學校整個職業生涯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語言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思想的交流是通過語言傳遞的。當通過語言向對方傳遞我們的思想時,必須考慮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清晰度,理解對方所處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使對方明白我們的意思。語言是意義的支撐。語言及其運用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現實的本質理解,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都深受語言的影響。另一方面,語言課程體系中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引導也會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要表達事實和思想時,就要依賴我們的思維,特別是再現性思維。這種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上的,無法解決負責的情況及相關任務。通過職業生涯教育的引導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學生更加注重內在言語的實際意義,讓學生有能力理解、表達復雜的思想,促使語言學習達到更高層次水平。
三、指導思想: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國的教育更要以這五大發展理念作為統領思想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要深入推動我國外語教育的現代化,推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面向當前的社會實際和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最大化,也使其創造的社會價值最大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新發展理念涵蓋廣泛、思想深邃,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是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的行動指南。這五大發展理念同樣是外語通識教育中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根本引領。理念是行動的向導。這對推進外語通識教育完整性改革,推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四、外語通識教育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建議
(一)堅持把創新作為外語通識教育中職業生涯規劃引導的根本動力,實現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本土化。
在外語通識教育教學中要采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創新本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創造性地構建職業測評體系;突出院校特色及其專業特色;要重視創新務實的職業精神和“匠人精神”的養成教育,強化創新教育,使學生創造性地設計其職業路徑。
(二)把協調發展作為把職業生涯規劃要素納入外語通識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外語通識教育教學中全方面地發展學生的職業素養,如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等。政府、高校、企業應相互協調,深化產教融合,形成行業企業等多方深度參與的人才培養機制。關注學生差異、高校差異、地區差異,最大層次地追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平衡教育。把握外語類課程形態內容與崗位之間的適應性,并做好各外語課程之間的協調與銜接。完善管理體系,協調好師生的自我管理、社會參與管理及行政管理。
(三)外語通識教育中注重綠色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生涯素養。
在外語教育教學中同樣要加強生態教育,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教學過程;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注重教學方式的網絡化及教學資源的便捷化,并將綠色文明校園建設貫穿始終。
(四)外語通識教育中在“開放與共享”突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培養目標。
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國內外在技術、信息、人才、資本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互聯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途徑,推動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五、結語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要促進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僅僅依靠一門職業規劃類課程是遠遠不行的。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為基本指導思想,面向當前的社會實際和就業形勢從外語通識教育體系中改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環境,推動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璧輝.職業生涯理論述評[J].應用心理學,2003(2).
[2]胡弼成.大學課程體系現代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3]宋偉,姜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多維立體化導向教育體系設計[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6(3):259-263.
[4]王魯男.外語專業通識教育:歷史、現狀與展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06):922-932.
[5]王哲,李軍軍.大學外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0(05):3-8.
[6]趙頌平,張榮祥.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