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斌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傾向于提高學生“做”的技能、技巧,理論教學次之。而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教學模式“技校化”、理論教學“邊緣化”。學生對理論教學不感興趣,甚至是出現“上課無用”的錯誤思想。這些觀點和想法直接影響了影視攝影專業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教學質量。文章作者作為影視攝影專業的任課教師,所教授的“數字攝像技術”“高端數字攝影”“紀錄片攝影”等課程均遭遇了上述“困境”。為此,文章以這三門課程為例,分析民辦院校影視攝影專業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民辦院校;影視攝影;困境
民辦院校影視專業課堂教學與公辦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理念有著較大的區別。公辦院校注重培養專業基礎強、綜合素質高的綜合型人才,而民辦院校則傾向于培養實踐水平高、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這兩種培養模式本身有著方向性的差異,不可相提并論。但從實踐類課程的課堂教學而言,卻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民辦藝術院校“實踐型教學”的誤區
第一,由于民辦院校辦學理念的特殊性,在教學中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進而讓部分教師、學生在主觀上誤解了“實踐型教學”理念的內涵。近年來,民辦院校建設如火如荼,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民辦院校朝什么方向發展”是當下高等教育領域熱議的話題。隨著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民辦院校再一次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前沿,民辦院校的特色是突出實踐性,即培養學生成為一線動手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專業人才。過去,傳統公辦院校培養了很多“道理懂、動手差”的畢業生,讓用人單位“苦不堪言”。而民辦院校高度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大量提供實踐機會和相關平臺,讓學生在校園里學習行業技能,與行內無縫連接,大大提升了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幾率。然而,這樣的辦學理念也衍生了專業教師“只講技術,不講原理”,學生“只懂技術本身,不曉創作理念”的教學困境。
第二,影視攝影專業相關課程的實踐性導致部分師生對課堂理論教學的誤解。以筆者所教授的“數字攝影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主要講授數字攝像技術的基礎知識,教會學生使用一款廣播級的攝像機,并能自主完成一部具有一定水平的影視作品。在這門課程中必然涉及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處置問題。實踐教學或者說教會學生使用機器設備的技能、技巧當然是課程的重點。然而,理論部分的教學應當如何處理,任課教師是直接教授學生使用機器設備,還是應當先教原理再講技術呢?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對此有不同的認識。
第三,影視攝影專業就業方向的特殊性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合理化。影視攝影專業的就業方向在目前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領域:一是電影、電視劇組,二是廣播電視單位,三是新興媒體行業,四是報社、雜志社等平面媒體,五是民間影視機構、工作室等。這些領域發展極為迅速,競爭極其激烈,組織內部人員流動性大、崗位穩定性不高。民辦院校影視攝影專業的學生具備較公立院校相關專業學生更強的實踐能力,能快速適應現今快餐式媒體文化發展的趨勢,進而在少數群體中出現“技藝超群”的錯覺,但實際情況是文化基礎差、行為習慣差,且不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很難在相關行業有長久穩定的發展。
第四,民辦院校師生對“應用型教學改革”的誤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目睹這樣一些現象:少數民辦院校的教師將“應用型教學”理解為少講理論、不講理論甚至“理論無用”;部分民辦院校的學生認為“上課無用”“理論無趣”,多出作品才是真。這些觀點乍一看頗有道理,但實際上值得推敲。所謂的應用型教學是指在課程教學中強調相關知識的應用性,或者說這一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技法問題。教學實踐中要強調將理論知識同專業實踐緊密相連,采用案例、模擬等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理解。而不是說不講理論,少講理論。國家教育部門僅僅是提倡換一種講法,從實際生活、工作出發調整授課的方式。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所期盼的對影視攝影相關課程的正確認識和對待卻并沒有想象中的理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了很多問題,值得廣大師生反思。
二、民辦院校影視攝影專業課堂教學的困境
1.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畏難情緒突出
在對多所民辦院校影視專業課堂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不高漲,常出現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閑聊的現象。任課教師一旦布置作業學生就抱怨不斷,不是說作業太多就是說作業太難。而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埋怨并不是源自于作業本身,而是缺乏對專業學習的熱愛,對激烈行業競爭的前瞻性。有少數學生提出,拍個作業何必“那么累呢”,差不多就行了。而他們忘了,工作單位不可能讓你“差不多就行”,公司老板不可能讓你“差不多就行”,影視行業競爭十分殘酷,“差不多就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被淘汰。
2.學生行為習慣和文化基礎有待提高
民辦院校影視攝影專業的學生多是以“專業考試”加“文化考試”的方式進入大學的。相關院校對他們的考核采取的是以專業成績為主,文化成績過線的方式。這種方式會出現一些弊端,那就是學生的文化基礎極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據筆者的了解,四川省最大的幾所民辦藝術類院校,對影視攝影專業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一般在300分左右。以750分滿分為例,300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些學生幾乎可以不用在文化課費什么心思,就能考上大學。300多分的學生在高中階段處于什么水平呢?筆者走訪了四川成都幾所中學,根據高三老師的介紹,300多分的學生如果是純文化考試,基本考不上專科。這類學生除了智力水平、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外,大多屬于“后進生”,通常其所在的中學不會給班主任老師下任務,學校對這些學生的要求就是“不出事”就好。也就是說,這些學生通常是考不上大學的,他們中有很多人存在個人行為習慣上的問題。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但慶幸的是,當這些學生加考一門藝術考試,他們完全可以進入民辦院校的相關本科專業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和家長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中學時期的“后進生”一夜之間成為合格的大學生。然而,文學藝術領域對文化知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很難在文藝界走得很遠。筆者曾經在課堂教學中詢問過“Abstract”這個單詞的含義,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學生回答不上。而這個單詞卻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英語三年級課本中出現的詞匯。試想,這樣的文化水平何以打造值得稱贊的影視作品,何以適應不斷提高的受眾需求呢?筆者感到深深的擔憂。
3.學生抵觸學習理論知識,過于重視實踐
愛奇藝的陳偉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用精英的實力打造大眾化的影視產品。”精英怎么定義?是只會使用幾款攝影器材的技術工人嗎?顯然不是。民辦藝術院校攝影專業的學生同公辦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由于中學時期文化知識的欠缺,對理論知識學習有抵觸情緒。例如:上課不帶書本、不帶筆、不帶筆記本,對老師講授的要點不做記錄。再者,學生受新興媒體的影響,長期接觸一些“快餐式”的傳播內容,不能沉下心來認真看幾本書,看幾部有涵養、有水平的影視作品。甚至有部分學生對《人民的民義》《平凡的世界》等優秀影視作品報以抨擊的態度,理由很簡單:“不關心政治”“不聽這些老掉牙”的東西。當然,這里面有代溝的問題,但筆者認為更大的問題還在學生對娛樂性題材作品的“病態”追尋。從教學過程看,還存在學生對實踐過程的過分關注,而忽略了前期策劃、構思以及后期文案、編輯方面的問題。這從部分民辦院校影視專業學生的影視作品不難看出,他們的拍攝、制作相比于其他公立院校更為成熟,但在文化思想內涵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4.行業內轉型教師:技能傳授大于知識傳遞
民辦院校影視類專業由于其辦學理念的靈活性,聘請了大量行內在職或離退休人員進入校園從事教學工作。這類人通常在行業內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相關行業的工作狀態。但缺點也很突出,這類教師通常缺乏教學經驗,甚至大部分不具備教師資格,職稱高、待遇高、教學水平卻參差不齊。再者,他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講授經驗、技能,這些經驗、技能往往存在過時問題,尤其在影視行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再加上這些教師一般都年事已高,和學生的交流也存在比較嚴重的代溝。坦率地講,學生固然是需要專業技能,但這些技能并非是全部,對于文化水平欠佳的學生來講,打牢基礎,提升文化涵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從行業內退休的老同志在進入高校從教后,一直強調的是“講那么多干嘛,會做就行”。這種說法誠然具備一定的道理,但從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角度來講,顯然是不科學的。
三、解決之道
1.加強民辦院校影視攝影相關專業自主招生改革
影視攝影專業需要進一步加大藝考改革力度。考生在文化課超過其所在地本科線基礎之上,專業課成績加文化課成績從高到低排名。藝考中,除原有面試外,還應增加心理測試題,避免出現心理疾病考生。
2.進一步完善教學培養計劃
在新生教學計劃修訂中,需要權衡理論課、實踐課的比例和范圍,加大對學生理論知識、文化知識、寫作能力的培養力度。
3.加強“理實一體”課程監管
“理實一體”課程不得僅以作品代替考試,需要以“考勤”“平時作業”“期末筆試”“期末作品”有機結合進行考核。
4.加大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
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要主動教授課程相關文化知識,促使學生對基本文化常識、政治常識的掌握。
5.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影視攝影相關專業期末考核要盡可能取消開卷考試,實踐部分所占比例不得超過50%。
影視攝影專業課堂教學的改革關系到該專業的科學發展,關系到是否能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影視攝影后備人才。相關管理者和任課教師要站在一個科學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學生的培養。民辦院校影視攝影專業要向公立院校看齊,學習他們科學、規范管理的意識和思路,充分發揮民辦院校的靈活機制,努力建設成為孕育影視攝影高端人才的搖籃。
參考文獻:
[1]張 楠.攝影教育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兼論視覺素養教育與攝影教育的關系[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李愛民.教育技術學專業“攝影”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8(6).
[3]譚巧勤.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攝影技術》課程教學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