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微觀史料,微觀歷史,甄選原則,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3-0037-05
在高中歷史教學所涉及的史料類型中,微觀史料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微者,言其小,故又有“小歷史”之稱。趙世瑜指出,微觀史就是那些“局部的”歷史,比如個人性的、地方性的歷史;也是那些“常態的”歷史:日常的、生活經歷的歷史,喜怒哀樂的歷史,社會慣制的歷史。與此相對應的是所謂“大歷史”,即那些“全局性”的宏觀歷史,比如改朝換代的歷史、治亂興衰的歷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歷史,等等。①近十年來,伴隨著史學發展,高中歷史教學對于微觀歷史及其相關史料并不陌生,②但如何利用這些史料進行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頗感棘手。無論對于中學歷史教師的思維更新,還是增強教學實效,這一問題都需要我們進行專門的思考。
一、微觀史料的獨特魅力
在影響人們理解歷史的諸多因素中,過去與當下之間存在的天然隔膜,或許是最關鍵的。尚未進入社會的高中生,閱世有限,心智尚未成熟,閱讀量較少,移情能力不夠,歷史隔膜感更為強烈,因此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克服這種隔膜。在這里,微觀史料顯示了獨有的魅力。
微觀史料所展示的歷史場景,或者日常,或者地方,或者平民,常常與高中生的生活相關。1916年,身著中式上衣、西式百褶裙的北京培華女校的同學留下一張合影:亦中亦西的裝扮,其中還有“令人神往的東方美人”林徽因少女時代的形象。這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并有意識地把握20世紀初年中國社會風貌的特征。③在江蘇常熟,1862年10月,南門外上塘街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豎起一座報恩牌坊,碑序云:“禾苗布帛,均出以時;士農工商,各安其業。平租庸之額賦,準課稅之重輕。春樹萬家,喧起魚鹽之市;夜燈幾點,搖來蝦菜之船。”④對于當地高中生來說,160年前的太平天國雖說遙遠,通過身邊的這座牌坊及其碑序,似乎觸手可及了。太平天國進軍的軌跡、《天朝田畝制度》所體現的革命性等問題,變得容易理解了。之所以會這樣,并非歷史內涵簡單,而是因為這類微觀史料產生的親和力。此其一。
其二,想象力。久遠的歷史是由人們未曾經歷的事物和場景構成的,想象力是認識它們的重要途徑。鮮活的微觀史料充當了歷史想象的介質。杜甫《飲中八仙歌》以傳神的筆調刻畫了八位唐代文化名人的創作活動,其中,吟書家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據稱,張旭三杯酒下肚,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為“草圣”。以此詩為史料,2008年江蘇高考歷史卷要求學生在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書法家之間辨別:它所描寫的是哪位書法家的創作背景?此則微觀史料所激發的想象力讓學生很快可以鎖定張旭:他不拘小節,在王公貴胄面前脫帽露頂,疾書如云煙之流瀉,若得神助。
在激發學生歷史想象力方面,形式另類的微觀史料,如圖像、詩詞(包括竹枝詞)、小說等文藝性史料更為方便一些。2014年北京高考文綜卷出示了一幅風俗畫(見圖1),反映的是北京市井生活,要求學生回答畫中最能反映近代社會生活變革的方面:(1)墻上畫作的風格(2)人物的發型(3)照明手段(4)飲食方式。此題要求學生進入圖像史料再現的歷史情境進行史實判斷,由于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所了解的生活風貌是“平面的”,借助可見的歷史情境,學生的判斷更容易貼近歷史真實。
其三,微觀史料之于歷史教學最突出的魅力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洞察力。與當下世界一樣,歷史世界總是以整體的面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歷史本來就是一個,就像生活本來就是一個那樣”,但是,為了認識的方便,我們需要對整體世界進行劃分,比如微觀、宏觀之分。歷史學者大多承認,我們一直進行的宏觀歷史研究,“本身沒有多大問題”,問題在于,“人們用某種絕對化的,單一化的宏大敘事模式去研究這些問題,抽去了這個‘大歷史的生活基礎……這個生活基礎就是我們所謂的‘小歷史”。①于是,微觀史學獨辟蹊徑,試圖通過對微觀史料的分析,探究那些“宏大歷史問題”的可能答案,并得出某種帶有普遍性的結論。②這便是對歷史的洞察力。而獲得這種洞察力的關鍵是,能夠從微觀史料中洞燭一個不易察覺的歷史世界。因此也可以說,歷史洞察力也是一種世界觀,只不過面對既往世界而已。從1916年10月10日《常熟日日報》發表的《國慶慨言》,一般人能夠感受到此地“雙十節”的氛圍:
五年以來暗淡無光。吾國民試一回溯之元年之今日,各校各商莫不興會飆舉鼓舞精神。至二年已貌合神離矣,然猶有形式存焉,至三年則煙消火滅,行所無事。除官廳學校循例懸一國旗外,迨不見有國慶之蹤跡。至去年則更無論矣。
倘若聯系當時的宏觀歷史事件解讀這則微觀史料,學生可以從彼時“暗淡無光”的節日氛圍中,發現和體會地方社會對袁世凱以及對共和前途的失望。僅僅從宏觀層面考察民初民主和共和問題,人們可以從理論上推斷近代以來世界政治的潮流,卻難以在生活中認識中國社會的民意基礎。有歷史學者認為,“世界歷史存在于微觀歷史之中,一個村莊里發生的事情可能具有全球性的意義”。③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意義并不是自明的,必須通過準確解讀反映“村莊事件”的微觀史料方可理解。
二、微觀史料的甄選原則
論及史料的甄選,人們往往將之與歷史研究聯系起來,把它視為史學理論與方法問題。事實上,歷史研究中的一些史料甄選原則確實也應該為高中歷史教學所遵循,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科學取材。
近幾年來,在各省高考歷史命題中,出現了一個彼此效仿、并且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對史料進行“摘編”,讓考生根據這種加工的“史料”解答問題。在歷史命題、包括高中歷史教學中,能不能使用摘編史料?如何摘編?在何種情況下使用摘編史料?這一系列問題也許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史料的甄選必須首先考慮科學性。這一原則對于微觀史料顯得尤為重要。
與宏觀史料不同,微觀史料的作者未必是知識精英,他們表述史實和思想的方式多樣,而不同的表述所內含的意義又不同。比如,2014年山東高考歷史卷出示了一份從1920年2月17日長沙《大公報》摘編的報道:
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定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她說:“我于今決計尊重我個人的人格,積極的和環境奮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進。”①
命題者要求考生根據該材料并結合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闡述“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展與女性解放”這一觀點。關于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是學生應當掌握的宏觀歷史知識,要證明其為女性解放的條件,李欣淑的故事無疑是非常好的微觀史料,然而因為經過人為加工,其證明力大打折扣。在耿云志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中,我們見到了李欣淑寫給胡適的一通信函,李云:
我這次出走的原因 一來是我的父母要強迫我從人 二來是我自從看了五卷新青年雜志 我就不滿意我的環境 這都是去年秋季的事 后因結婚的期近了 我無法脫逃 只得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一人冒險跑到北京來②
原始信件是繁體字,沒有句讀,其中,胡適和《新青年》傳播等信息,是非常有力的信息了。在微觀史料教學中,如果以影印的方式出示此信函,對于理解新文化運動及其社會影響等問題,效果當更佳。從以上兩則史料的甄選,不難發現科學取材對于微觀史料教學效果所產生的奇妙影響。
在此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借口微觀史料的日常性而改變其史料性質。2016年高考上海歷史卷,使用了一則命題人自己撰寫的文字:“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艱苦卻很悠閑。現在,社會的節奏變快了。時間支配了整個社會,時鐘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設問:導致生活節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電氣化?嚴格說來,這段文字根本不能算作史料,從科學原則考慮,當然也不能用作教學。這樣的“史料”之所以不能用,因為其隨意性非常強,可以通過變換表達,生造史實,牢強得出命題人所期望的答案。這完全背離了論從史出的科學規范。
與史學研究的史料甄選原則不同,作為教學使用的微觀史料,需要強調以教學為導向的基本原則。微觀史料所反映的歷史常常傾向于“碎片化”,對此,有歷史學者指出:“在依托某個具有總體性的宏大歷史架構的情況下,微觀史研究不會游離于宏大歷史主題,反而與宏觀歷史形成一種互補的關系。”③教學導向下的微觀史料互補意味著,一方面教師所補充的微觀史料應當與高中生已經掌握的“宏大歷史架構”和“宏大歷史主題”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補充材料應與《歷史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吻合,切忌對學習內容斷章取義。微觀史料常常顯現的是個體的日常生活,在許多情況下,只有從社會宏觀層面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這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目標。
微觀史料所展示的歷史知識大多不需要學生掌握,之所以展示這些史料,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這些史料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史料、闡釋歷史事物、探討歷史問題的能力,因此,重視思維含量應該成為微觀史料的甄選原則。
微觀史料的思維含量輕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具備的歷史敏感度。有一則反映1954年憲法制定之前上海普選的微觀史料,講述一個原先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修車師傅李杏生的思想變化過程,表面上看近乎是在拉家常:
發選民證那天,李杏生滿面光彩,仿佛年輕了十年。小組里的人都爭著談感想,李杏生笑瞇瞇地坐在一邊,直到人家差不多講完,他才不大好意思地說:“話我是講不來的。當家做主就要拿出主人翁的態度來,我要盡量使用這兩只手,修車修好,平車平好,發生事故要仔細研究,做到盡量保證車子不出毛病。①
這段輕松的家常話,從平民百姓所表現的主人翁態度,生動體現了當時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情況。不過這種體現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它需要教師聯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平民的精神狀態,以及制定憲法所進行的社會動員等方面,來發現這則史料的重要價值。在這一意義上也可以認為,微觀史料甄選其實在檢驗歷史教師所具備的歷史思維含量。
三、微觀史料的應用方法
微觀史料在不同的人那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微觀史料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所以,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應用微觀史料是問題的核心。在筆者看來,微觀史料的應用方法只有在宏觀與微觀的關系邏輯中才能深刻把握。從教學程序說,行之有效的微觀史料教學方法大體有如下數端:
首先,宏觀史料與微觀史料的對比呈現。在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中,美國聯邦政府出資興辦公共工程,修筑高速公路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來自費孝通《訪美掠影》中的微觀史料顯示了這項新政與美國低層社會的關系:
很多失業的人有工作可做,有工資可拿,這些錢又回到市場上去買東西,工廠里的出產有了銷路,開始生產;于是工廠的煙囪里又冒煙了,經濟危機總算渡過。
從中可見美國階級結構中普通勞動者一端的生活。1943~1944年間費孝通訪問美國時,認為這是對美國窮人的福利政策。1979年再訪美國時,發現汽車、汽油、公路三位一體,他意識到,“羅斯福下這只棋子實在是胸中大有文章的”:
美國這座財神廟有哼哈二將,就是汽車大王福特和煤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們象征著兩大企業:汽車和汽油。……在這三位一體中,其實最根本的和起決定作用的是公路,公路越長,汽車越多,汽油也消耗得越快。……這是這兩大企業的物質基礎,而支持這基礎的正是這個大造高速公路的聯邦政府。這個三位一體很能說明美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結構的本質。②
這里的宏觀史料反映了階級結構中的另一端——資本家與美國政府的關系,與上述表現普通勞動者生活的微觀史料對比呈現,學生便不難發現美國政治經濟結構的本質。
在微觀史料教學中,兩類史料的呈現更多的是一種隱性對比:實際呈現的史料可能只有微觀史料,構不成對比格局,但其背后隱藏著宏觀史料。清末民初澳大利亞記者Morrison寫道:“中國北方的道路崎嶇不平,結了冰后更難行。……但是,慈禧太后、皇上、太監總管和后宮嬪妃卻一路上舒舒服服,所經之路都整得平平坦坦。……18個月前,慈禧太后如喪家之犬離開北京,現在終于在御用風水先生選定的吉時回到京城。”③文中的“現在”指哪一年?僅靠這則微觀史料,無法回答,但學生結合已經了解的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史實,就可以判斷了,而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無須呈現史料。這便是隱藏史料。
其次,宏觀史料與微觀史料之間的話語轉換。兩類史料具有不同的話語體系:微觀史料感性而生動,宏觀史料理性而平實。對歷史事物的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揭示是通過宏觀話語來表達的,因此,將微觀史料進行話語轉換成為分析問題的重要環節。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1926年出生于浙江嵊縣黃澤鎮,小時候最心痛的事情是:
每到收獲季節,凝聚著母親血汗的稻谷剛剛收完,馬上就有幾個陌生人來到我家,母親用好菜好酒招待他們吃飽喝足,然后他們把稻谷一擔擔挑走。我躲在門后眼睜睜看著,心里恨得發疼。母親嘆道:“有什么辦法呢?田是人家的呀。什么時候有我們自己的田就好了。”母親無奈的悲哀,像刀刻斧鑿般在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
文中,“田是人家的呀。什么時候有我們自己的田就好了”這句話是典型的日常表達,在宏觀話語里則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列寧指出,階級分析需要根據“日常生活中千千萬萬件事實所表現的”階級沖突②來進行判斷,而分析的前提是進行日常表達的話語轉換。
最后,對宏觀史料與微觀史料的整體觀照。“當個案成為一個孤立的觀察對象……這一研究對象在整個歷史架構或進程中找不到合適的位置”。③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卷有一道歷史論證題,選用了兩則非常生動的微觀史料。史料1來自于1932年葉圣陶等人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通過一位鄉村老婆婆的口,反映近代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
到了現在,廠里出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錢又便宜。還有外國運來的紗和布,大鄉小鎮都有得賣。我的利息(收入)就遠不如從前了。
史料2是著名學者蔣夢麟回憶家鄉寧波余姚鄉村的一段文字:
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④
兩則史料非常微觀,但命題人匠心獨運,題引便給出一段宏觀提煉:
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果忠實于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考題利用陳旭麓的結論將以上微觀史料綰攝為一個整體后,再要求考生“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自然而富有思想深度。這樣的思路告訴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微觀史料只有與宏觀史料相結合,在宏觀的歷史框架中進行整體觀照,才能展示其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汪建紅,中學高級教師,蘇州第十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