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摘 要:據《上蔡縣志》《瑞州府志》等地方文獻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不少移民從中原腹心地帶——河南汝南遷移來到了上高縣地域。漢唐以來,上高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靠近豫章古郡,受儒、道、釋文化影響較早且深,民風淳樸,人杰地靈。自唐至清,上高學子中進士者48人,中舉人者125人,秀才歷代不計其數。他們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在全國較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藝術方面的出類拔萃者。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唐代“咸通十哲”之一的詩人任濤,明代的王綱、羅九遜、聶珙、曹汝蘭,清代的晏斯盛、鄭秉恬、陳云卿、晏棣、李祖陶、黃懋材,晚清民國時期的晏旭升、嚴謙等。這些卓越人才為政能造福一方,為文能揮灑翰墨,陶醉于文化藝術的創作活動,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書、畫藝術佳作,是當今人們豐富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上高縣;博物館;館藏書畫;鑒賞
生活于唐代后期的任濤,年輕時詩文風流,享譽當代,與許棠、喻坦之、溫憲、鄭谷等文化名人被時人尊稱為“芳林十哲”(即“咸通十哲”)。他的詩集傳行于世,為人喜愛。在他所創作的詩篇中,“露搏沙鶴起,人臥釣船流”一句膾炙人口,被常侍李騭大加贊賞。這句傳世名句與文人畫鼻祖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開創、引領潮流的理念非常吻合。
明代時“朝士半江西”,上高籍名宦名人也不少。出類拔萃者有永樂朝進士王綱(河東田心今塔下鄉人)、萬歷年間進士曹汝蘭(南里團馬湖今南港鄉馬湖人),均歷居高位,負廉能、大器之名。晚年回鄉歸休田園,專心著書立說,各有學術、詩文刊行傳世,頗得立功、立言的文人抱負。曹汝蘭之孫曹志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文脈世家,薪火累傳。生于文人書畫盛行之世,他們公余也免不了舞文弄墨。雖然他們的書畫真跡不曾傳世,但觀賞其涌泉流風、光彩照人的詩文,一樣可以想見其動人的風采。
清代的江西承宋明文風鼎盛、“文獻之邦”的余緒,也有說不盡的文采風流。上高籍名宦好文藝之事者也不乏其人。如清初袁州推官黃鼎彝(河西灣溪人)熱心公事,公余居家頗喜翰墨,一生著述豐厚,有《雪浪詩稿》《閩游草》《粵游草》《后田茅屋雜著》《易經四書金針》《敖陽三事始末》傳世???、雍、乾時期,蒙山滸江晏斯盛歷官山西道監察御史、貴州學政、鴻臚寺少卿、安徽布政使、山東巡撫、戶部侍郎,在職清廉,深孚民望。其著有《夢蒙山房集》《易經解》《禹貢解》等書刊行于世。
清代后期,上高籍的名宦、文化名流鄭秉恬、陳云卿、李祖陶、晏棣等人,均是詩文俱佳的學者和能書能畫、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道光朝名宦鄭秉恬,蘆洲鄉均陂人,1822年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山西多地知縣,為官廉能清正,頗得民心。他與清末著名的外交家黃懋材、著述等身的李祖陶、數學家傅九淵合稱為“上高四哲”。1836年因母憂解任歸鄉后,先后主講豫章書院、鵝湖書院。鄭秉恬的詩文清新超俗,其書法更為世人稱道。他主講豫章書院時,求書者踏破門檻,致使他無法專心工作,只好辭聘。鄭氏書法聲名影響及于京城,但其書跡遺存于上高的并不多,僅上高縣博物館有他書寫的“鳳宿高梧”石刻1件,上高縣圖書館藏其手書對聯真跡1件。其家鄉均陂村尚存磚石結構的三重檐“榜眼及第”門坊,傳為鄭秉恬所立。坊上橫額“榜眼及第”“鼎甲遺廬”和楹聯字跡是否為其所書,有待論證。從館藏書刻遺跡看,鄭氏書法與當時漸成主流的碑派書法明顯不同,也與清代流行的館閣體迥異。其字兼具顏字之雄、柳字之勁、趙字之暢,氣韻連貫,筆勢雖雄強而章法有度,在楷書領域可以說是到達爐火純青的化境。受鄭秉恬的影響,同鄉后進、同治朝進士、翰林編修陳云卿(今新界埠鄉桐山人)也成為了書法藝術界頗有造詣的名家。陳云卿深得“懸腕”“中鋒”“藏鋒”“中正”“寬博”“停勻”之道,不僅書法實踐出類拔萃,而且在理論上頗有造詣。他針對時弊,提出了“健與硬異”“秀與俗異”的中正平和之論,實為難能可貴。在當時碑學昌盛、由“尊碑”漸向“抑帖”而“尊碑”的極端發展之時,“健與硬異”的觀點確為真知灼見。
約與鄭秉恬同代的清嘉慶年間監生晏棣(界埠堆峰村人)書法、繪畫、鐫刻揮灑自如,俱至精境,是一位在全國影響很大的書畫藝術全才。其人家境富裕,為人慷慨,樂于助人,喜好游歷和交結天下畫友,嗜好與人切磋詩文畫藝。他不僅能書、能畫、能詩,還對本朝書畫歷史和書畫理論深有研究,著有《國朝書畫名家考略》和《國朝書畫名家考略續論》兩部藝術論著(現收藏于上高縣圖書館)。因此,他博古通今,見識非凡,非一般能寫會畫的平常人可比。晏棣的特長是擅畫蘭竹。他創作的蘭竹石刻條屏8幅(每幅縱150厘米、橫41.5厘米、厚2.7厘米),蘭花、翠竹各4幅,每幅題有詩文款,刻有印款,書、畫、印俱精,為典型的文人畫佳作,其作品現珍藏于我館。
晚清民國時期,上高書壇畫苑又出現了兩位在國內享有盛譽的名家。一位是以畫葡萄名聞全國的晏旭升(天山人),另一位是以擅畫竹出名的嚴謙(縣城河南街嚴家人)。晏旭升自幼就喜愛畫葡萄,一生孜孜不倦,著力于此。從我館現珍藏的4幅葡萄畫來看,他畫葡萄以中鋒用筆為主,筆勢豪放潑辣。短截的藤莖、纏繞莖、葉面和葉筋、葡萄果,都以水墨寫意成形,墨趣盎然。其畫構圖稀朗,一般以合抱狀的曲狀斜出或下垂藤枝構圖,藤條錯落低垂,枝葉紛披,藤莖、枝蔓和果實純以書法寫意而成,穿插、安放自然,枝、葉向背伸展變化豐富、活潑,面貌極富質感,墨暈清潤秀雅。藤枝葉果一般不多,但樸素大方,取勢妥當,題以瀟灑飄逸的詩文款,氣象鮮活,畫幅氣象奪人心魄。在當時的人們心目中,晏旭升被奉為“畫圣”,確為名至實歸。晏旭升除擅畫葡萄,還擅畫花鳥。我館除珍藏了他的4幅葡萄畫外,還藏其菊花圖1幅。嚴謙,字恭柏,號虛谷,擅長畫墨竹圖。其畫竹以書法入畫,運筆峭利爽快,轉折頓挫,得心應手。用水、運墨、賦色技法活潑,構圖簡潔,盡得天真妙趣,我館珍藏其墨竹1幅。民國時期以擅長書法而聞名的上高中學第一任校長黃拱辰(團結村人),則以“江西三點半墨水”中的“半點墨水”而享譽省內。其楷書兼學顏、趙,得晉唐神髓;其詩文、繪畫亦具相當功力。
除了以上名家的作品外,我館還珍藏有不少作者生平事跡待考的書畫藝術佳作,整體來看有以下兩個突出特征。
第一,以傳統的反映士夫情結的文人書畫為主。從繪畫題材來看,表現士夫文人傲、幽、澹、逸情結的“四君子”畫和隱逸情結的繪畫占主體部分。如《風雪騎驢過橋圖》《隱居圖》,也是典型的士夫畫。書法取法漢晉,以追求“秀潤、古樸、蒼健、自然”的書風和崇尚簡樸自在的學者風范;書畫藝術形式則取清雅的水墨表現形式;技法則以書入畫,偏寫意,偏向書畫同源的審美趣向,講究詩、書、畫、印一體的氣韻和意境。這些特點完全契合清代書畫藝壇的潮流。清代士夫文人書畫占主流地位,無論山水還是花鳥,或是書法,追求筆墨情趣,水墨寫意盛行。
第二,帶有新舊交替和轉折時期的明顯特征,在題材、風格技巧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晚清、民國時期,尤其是進入民國以后,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經歷重大變革,文藝界新思潮洶涌澎湃。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諸因素的影響,書畫的內容、形式也有不少變化。例如晏旭升,青年時為本縣廩生,幼讀詩文,受過傳統的國學熏陶,有很深的國學素養,通曉中國傳統的文學、歷史、哲學,并掌握了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但隨著科舉制度的取消,他接受了現代新式學校教育,就學于江西政法學校。民國年間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一度擔任過上高縣教育會會長。晏旭升生活的時代特征和人生經驗、知識結構反映到了他的水墨葡萄畫上。一方面,他的水墨葡萄畫具有明顯的文人畫特征,這表明他對傳統國畫的審美價值有很強的認同傾向;另一方面,他的水墨葡萄畫已經不是純傳統的宣示自己人格理想、展示“士夫逸氣”的士夫文人畫了。他的墨葡萄繪畫技法也是處在非工、非寫之間,構圖和表現明顯受到近代以來植物學知識和影像技術傳播的影響。湯兆復的《指頭畫虎圖》立軸、無名氏的《魚樂圖》立軸也反映了這種變化?;D繪一壯碩老虎,獸王蹲踞仰首,吊睛雄視上空翩翩飛翔的蝙蝠,寓意“仰?!钡拿袼滓饬x?!遏~樂圖》筆調細膩精準,細線勾畫魚鱗、斑紋,萍藻勾染生動。此畫雖然主體形制仍屬于傳統國畫形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但繪畫技巧和藝術風格明顯具有現代感。魚樂是中國老莊哲學的一個經典命題,但它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并不是文人獨有的理想。
綜上所述,我館珍藏的書畫佳作頗具特色,反映了古代先賢們的審美意趣和高超的藝術創作才能,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寶貴遺產。我們保存它、鑒別它,目的是使來者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