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杰
摘 要:翡翠的“種”是翡翠貿易中應用最廣泛的詞語,是評價翡翠最重要的指標。目前主流寶石學家或寶石研究者對“種”的說法不一,容易造成翡翠學習者理解混亂,業界交流時也容易產生歧義,同時也不利于對翡翠的分級評價標準的制定。文章針對翡翠“種”的內涵及造成“種”的差異的原理進行深入探討,對翡翠常見品種進行分類對照闡述,對翡翠的分級與評鑒研究給出參考。
關鍵詞:翡翠的“種”;翡翠質地;翡翠評鑒
翡翠有寶石之王的美譽,在人類文明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公元前1650年埃及人就開始在離紅海不遠處開采翡翠礦,歐洲人早就把翡翠當作象征不朽的吉祥物[1]。我國文獻記載表明,翡翠的傳播始于西漢,清代進入內廷,乾隆晚期被譽為“珍玩”,其價遠出“真玉”之上[2]。
翡翠的“種”是翡翠貿易中應用最廣泛的詞語,是評價翡翠最重要的指標。概念的不統一或歧義,容易造成翡翠學習者理解混亂,業界交流時也容易產生歧義,同時也不利于對翡翠的分級評價標準的制定。因此,有必要針對“種”的內涵及原理進行深入探討,對翡翠的分級與評鑒給出參考。
1 翡翠“種”的內涵
傳統的翡翠是指以硬玉為主的由許多細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從巖石學角度看,翡翠是一種以硬玉(NaAlSi2O6)和輝綠巖為主要礦物成分的硬玉巖或綠輝石巖[3]。目前主流寶石學家或寶石研究者對“種”的定義說法不一,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指翡翠的透明度,與“水”同義。“水頭”長即翡翠透明度高,稱為“種”好;“水頭”短指翡翠透明度低,稱為“種”差。二是指結構構造。礦物顆粒細、顆粒間結合緊密即“種”好;礦物顆粒粗、結合松散即“種”差。三是指翡翠的種類、品種,在翡翠界內較為常用,多采用象形描述,如玻璃種、冰種、豆種、金絲種、油青種等[4]。
1.1 翡翠常見品種及評價要素
根據對常見翡翠品種的描述,總結得出評價翡翠的指標通常有結構特征、顏色分布、透明度以及主要礦物組成(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翡翠常見“種”的含義往往是結合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標。
1.1.1 對結構和透明度的描述
如玻璃種、冰種、糯種、豆種,注重的是組成翡翠礦物顆粒的大小、結合致密程度以及對應的透明度關系等,與顏色和礦物組成無直接關系。
1.1.2 對結構和顏色的描述
如金絲種多為冰糯種以上相當結構,翠綠色形態呈平行絲線狀;花青種一般為糯種相當結構,顏色多為綠色花斑狀分布;原生油青種可達冰種以上,顏色主要是綠中帶藍,但由于主要礦物不是硬玉,屬于中高端過渡翡翠。
1.1.3 對結構、顏色和主要礦物的描述
干青和鐵龍生都是晶體顆粒粗大肉眼可辨,質地粗干,不透明,滿綠色。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干青的顆粒結構松散,主要組成礦物是鈉鉻輝石,不是傳統意義的翡翠;鐵龍生的顆粒結構相對致密,主要礦物是硬玉。故鐵龍生可以雕刻成很薄的翡翠飾品,而干青就比較少見。
由以上可知,翡翠的結構特征、透明度、顏色形態和主要礦物組成是評價翡翠品質的四大要素。現在業界對翡翠的“種”的描述往往涵蓋了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要素,便于交流但并不利于翡翠的分級評價。同一個品種的翡翠經常會出現A說結構、B講顏色、C說顏色、D講透明度的不在一個評判規則下談價值的現象。
1.2 “種”的內涵及與“水”和“地子”的關系
“種”是翡翠研究者公認的寶石學領域十分重要的基礎問題,但對于翡翠中的概念界定卻說法不一。通過上述針對翡翠品種質量評價的描述,筆者更傾向于“種”應該是對翡翠結構的描述。只有顆粒細小、均勻、排列定向有序緊密的翡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翡翠,即市場上常說的種“老”。“老”和“嫩”用在翡翠評價中變成為了對結構的形容,也是一個容易引起歧義的概念,需要引起學習者的注意。
“水”是指翡翠的透明度,不能等同于“種”的概念。翡翠的水頭是由翡翠的結構致密程度和礦物顆粒大小與排列方式決定的。“水”是“種”的延伸,并不具備獨立的評價指數。一般來說,翡翠的顆粒小,結構致密,礦物成分單一并定向排列,“水頭”就一定好,反之亦然。也有些品種結構松散導致的透明,被稱為冰渣子,但價值大打折扣。因此,結構才是決定翡翠價格的主要因素。
“地子”更側重于翡翠顏色以外的評價。“種”側重于結構的致密性,“地子”則側重于宏觀背景。
2 翡翠品質差異的原理
翡翠的評價遠沒有鉆石、彩色寶石規范,最根本原因是翡翠不是單一礦物組成,而是以硬玉為主的由多種細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翡翠的礦物組成和內部結構決定了翡翠的質地,礦物中微量元素遷移和次生地質作用導致了翡翠顏色的產生。這幾個要素綜合起來就更加復雜,故翡翠的種差異較大,難以制定量化的評定標準。
2.1 內部結構復雜
翡翠結構是指組成礦物顆粒的大小、形態及相互組合關系。翡翠形成時原巖經過變質作用重結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原巖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變質作用過程中的溫度、壓力、溶液性質、應力等,共同作用決定了形成的翡翠的結構。結構不同,對翡翠的質量影響不同。
2.1.1 礦物顆粒大小的影響
礦物顆粒平均粒徑小于0.01毫米時,晶體顆粒粗大的可達3毫米。當顆粒大于0.2毫米時,放大觀察,反射光下可見翡翠的翠性,透射光下可見翡翠的纖維交織結構至粒狀纖維交織結構。礦物的粒度越細,翡翠的質地越細膩,透明度越高。
礦物顆粒的相對大小也對結構有一定的影響:礦物粒度相差懸殊時,翡翠往往透明度差;等粒結構且粒度細的翡翠,透明度高。
2.1.2 礦物形態的影響
組成翡翠的主要礦物屬單斜晶系,常呈柱狀、纖維狀或顆粒狀集合體,放大觀察可以發現翡翠組成礦物近乎定向排列和交織排列,這一結構特征明顯有別于其他玉石的結構特征。定向排列有序度越高,翡翠的透明度越高[5]。
2.2 礦物組合多樣
翡翠形成的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導致了翡翠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組成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到翡翠的“種”“水”、顏色和物理性質。翡翠的礦物組成是影響翡翠質量及其物理性質的根本原因。硬玉和綠輝石是組成翡翠的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包括有長石族礦物和閃石族礦物,常見的副礦物有鉻鐵礦、綠泥石、褐鐵礦等。礦物組成的復雜性導致了翡翠種類、顏色的多樣性變化,同時也對透明度、光澤、比重、硬度等產生影響[6]。
傳統的翡翠是以硬玉和綠輝石為主要礦物的礦物集合體。硬玉純度較高、成分較為單一的翡翠一般為無色透明的冰種以上質地翡翠;當綠輝石作為主要礦物則形成油青種翡翠或墨翠。鈉鉻輝石顯示的多色性為藍綠、深綠到黃色;閃石族礦物呈深色脈狀、塊狀、浸染狀分布于翡翠中,它們可以使翡翠呈現顏色而提高翡翠的價值,也可以以“癬”的形式出現而降低翡翠的價值;褐鐵礦、赤鐵礦等次生礦物充填在翡翠的顆粒孔隙或裂隙中,使得翡翠呈現黃色或黃褐色。另外,長石族礦物在翡翠中的含量一般低于30%,若以主礦物出現則不屬于翡翠范疇,也就是俗稱的“水沫子”。
2.3 致色原理不同
2.3.1 原生顏色
硬玉中的Al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被Cr、Ti、Fe、Mn等微量元素類質同象替代而使翡翠呈現綠、墨綠、紫等顏色,類質同象替代的幅度使得翡翠色彩飽和度不同。
2.3.2 次生顏色
紅色和黃色一般為次生色,是由于風化作用使含鐵礦物浸染到翡翠顆粒之間的縫隙或解理所致。不同類型的礦物雜質使得翡翠的顏色更加復雜,如角閃石會使翡翠呈現出黑色;褐色、紅褐色多為褐鐵礦、赤鐵礦所致。
綜合以上因素,就不難理解翡翠的“種”為何會千差萬別了。
3 翡翠的品質評價
翡翠千變萬化,影響翡翠價值的因素主要有質地和顏色。在實際鑒賞中,一塊翡翠這部分可以是這個品種,另一部分也可以是那個品種,有的側重點在質地,有的側重點在顏色。購買翡翠主要看翡翠的“種”“水”和“工”。
3.1 看“種”
翡翠的結構決定了翡翠的質地、透明度和光澤。一般來講,礦物顆粒越粗,顆粒間結合越松散,則翡翠的質地就越松散,透明度和光澤也差;相反,礦物顆粒越細,結合越緊密,則翡翠質地細膩致密,透明度好,光澤也強。也有些翡翠的透明度好但是結構松散,致密度和細膩度不高。
3.2 觀“色”
在翡翠的評鑒過程中,從顏色形態來說,顏色分布越濃郁、均勻越好,價值也越高;顏色越少且分布不規則,價值偏低。但是在中低端翡翠中,有一點翠綠色價值也會陡增。在高端的綠色翡翠中還要考慮綠色的明度、飽和度等方面因素。
3.3 選“工”
看一件翡翠的雕工如何,在于雕刻的線條是否流暢,細節處是否拋光到位,佛公、福豆等作品是否飽滿,人物臉龐是否周正,身材比例是否協調等。玉雕大師的作品比普通玉雕師傅的價格會高出許多倍。
翡翠有不同的琢型。以掛件為例,佛教紋飾的佛、觀音,人物紋飾的關公、鐘馗等,植物紋飾的豆角、福瓜、佛手、葉子等,這些琢型均是美好的祝福。在購買時,如同在購買衣服首先要選中款式一樣,翡翠不同的琢型適合的人群也不盡相同。
最后,翡翠的價值主要在于其品質,品牌的價值較弱。
參考文獻
[1]江山.翡翠——濃縮的地球演化史[J].大自然探索,2000(8):12-13.
[2]楊伯達.從文獻記載考翡翠在中國的流傳[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12-24.
[3]張蓓莉.系統寶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4]潘建強.論翡翠的種[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15(1):17-23.
[5]黃作良,林華霞.翡翠的礦物組成、結構與命名[J].云南地質,1998(Z1):381-386.
[6]徐志,陶專,解永順.翡翠的礦物組成及其寶石學意義[J].地質找礦論叢.2005(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