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杰
摘 要: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背景造就了異常豐富的旅游資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圍繞旅游活動所衍生出來的關于旅游產業和旅游美學問題也越來越引起旅游行業的關注。文章試圖以城頭山旅游景區為例,將旅游美學和旅游產業相結合,以美學理論指導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來適應今天快速發展的旅游產業和人們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旅游美學;城頭山旅游景區;美學特征;審美心理
1 背景和意義
旅游美學作為研究旅游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征。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與此同時,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都能提升認知能力,將旅游作為審美活動,共同參與旅游環境、名勝古跡等旅游資源的保護中來。
2 城頭山旅游景區概況
城頭山旅游景區位于湖南省澧縣城頭山鎮,依托城頭山古城遺址而興建。由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農業大觀園和特色小鎮三部分組成,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距今6000多年的城頭山古城,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古城遺址。城內發掘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遺跡和配套灌溉設施,距今已有6500多年的歷史。此外,城內遍布祖先生產生活的痕跡,涵蓋了農業、手工業、婚姻、喪葬、宗教、政治等諸多方面的文化。這樣一座史前古城,基本具備了一個早期復雜社會所需要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遵循了自然優先的原則,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既承擔了面向大眾進行歷史文物知識普及的責任,也兼顧了提高公眾審美能力、審美體驗的功能。本文就城頭山景區的美學特征做如下淺析。
3 城頭山旅游景區美學特征
3.1 色彩美
馬克思曾說:“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城頭山旅游景區對“色彩”的運用也是恰到好處。每年固定兩項盛事——彩色油菜花節和彩色水稻田節。經特殊培育的油菜花和水稻被賦予了多種顏色,改變我們傳統認知的金黃一片,以深淺不同的綠、黃、紅巧妙搭配,加以“繪畫”元素的融合,形成具有景區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獨特風景。
3.2 動態美
動態美是相對于靜態美而言,強調運動中的事物給我們帶來的獨特感官感受,是一個景區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莊嚴肅穆的博物館四周圍繞著一圈水系,本是象征護城河圍繞著城墻的微縮型場景,而大量的錦鯉卻活躍其中,爭相搶食,互相嬉戲,為博物館平添一抹亮色,更添了活潑,讓其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當滿身滿心都被厚重的古城歷史所占據,遠眺護城河內的小島,一切又變得不一樣。偶見幾只白鷺從林間探出白色的腦袋四處張望,此時恰有幾只調皮的青蛙跳落水中。歷史是厚重的,我們回味歷史,只是為了能更輕松地活在當下,就如這白鷺、這青蛙。
3.3 意境美
所謂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有所感悟,化于內卻難以用語言來表述的意蘊和境界,著重于心靈對外界對象的感知和把握。
“魚戲蓮葉間,人在畫中游”不可不說是一種獨特的韻味。當乘坐電瓶車環繞護城河一周,花香還縈繞在鼻尖,邁步踏上浮橋,兩旁荷葉田田,荷花亭亭而立,迎風起舞,小魚、青蛙在蓮葉間自由穿梭。游客站在晃晃悠悠的浮橋上,竟似完全融入了這自然天地之間,心中一派安適暢快。身在城頭山,心卻可以飛往任何我們向往的地方。如詩生活,也不過如此。這是自然給我們進行的心靈洗滌。
歷史給我們創造的意境卻又完全不同。有一位游客參觀城頭山后寫了一篇文章,里面有這樣一段話:“你不用去想那時的人為什么分居隔室地居住;死后為什么隨葬品多寡、貴賤懸殊,只單看祭壇上那些或無頭顱、或反綁雙臂被殺殉者的人體骨架,你就能嗅出六千年前的血腥;你就能聽到遠古歇斯底里的吶喊;你就能看到階級、統治、王權,甚至初具雛形的國家機器。”
3.4 特色美
相對于自然景觀的特色,城頭山旅游景區側重于農業觀光和體驗教育型游覽,相對于其他古文化遺跡而言,更具有現代特色。城頭山農業大觀園,包括傳統農耕體驗園和現代農耕體驗園,既能讓旅游者體驗無機械化的插秧收割,也能體驗無土栽培的現代栽培技術,感悟自然強大的生命力和科技帶給我們的改變。
講解員也是城頭山旅游景區的另一番特色之美。風格各異的講解風格,既能教育式地了解到考古文化知識,也能從盜墓筆記到考古發現娓娓道來。針對不同節日不同的服裝造型,構成了另一道風景線,給游客以美的服務、美的享受。
3.5 歷史美
城頭山古城遺址作為非常典型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其歷史古老悠久與輝煌之美尤其突出。不僅為史學家、考古學家研究史前文明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資料,并且為旅游者了解研究歷史提供了窗口。
城內出土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為我們解釋了人工水稻栽培的發展脈絡。配套灌溉設施的出土,也表明水稻種植已經進入到相對穩定階段,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此之前這里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水稻栽培探索階段。“中華城祖,世界稻源”八個字,便是對城頭山遺址歷史內涵之美的最好詮釋。
3.6 神秘美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經驗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為美妙。”城頭山的神秘之美充分體現在考古過程出現的未解之謎。石器、玉器上或穿透或未鑿穿的圓孔如何形成?陶器上出現的大量刻畫符號是何意義?6300多年前的尸骨是如何保存至今?規格最高的“首領”墓主人是何身份?種種還未可知的問題更能激發旅游者的探索熱情和探究心理。便讓這“已逝”的歷史煥發新的生命力。
4 城頭山旅游景區美學價值賞析
4.1 自然景觀美學價值賞析
城頭山旅游景區的自然景觀之美是可圈可點的。運用了園林造景藝術,一步一景,動靜相生,處處都是一座微型的“城”。既有花蟲鳥魚本身之美,又有春夏秋冬變幻之美,自然的聲、形、色之美,才能使人“自省于心”。審美活動以豐富的感性、想象和創造力,喚醒被物質生活綁架的人性“至美至善”,在提高審美水平、加強審美教育的同時,達到理性和感性的和諧平衡。
4.2 人文景觀美學價值賞析
城頭山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之美,可以稱得上是城頭山遺址的血肉所在,是城頭山美學價值的最精華部分。通過對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城頭山先民的筑城、農業、手工業、喪葬、祭祀的感悟,一方面加深了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更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守護文化,守護歷史。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換言之,可以更科學地為我們解釋人類永恒追求的大課題——從何而來,去往何處。從這一點來說,城頭山對人精神之“美”的影響是不可復制的。
5 結語
本文以城頭山旅游景區為例,以旅游美學為指導,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加以分析,對比其不同的美學價值,試圖為同類型的史前遺址提供新的參考,給受眾以更創新的美感體驗,成為旅游景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旅游成為真正的審美活動,而非消費活動。
參考文獻
[1]吳莉,侯燕芳.旅游的美學定義探析[J].成功(教育),2011(5):15-17.
[2]莊志民.旅游美學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59.
[3]吳曄.從莊子哲學思想看旅游的美學意義[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4).
[4]魏劭農.從審美教育著手[J].解放日報,2011-12-08.
[5]喬修業.旅游美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6]文斌,張小雷等.天山天池景區旅游美學價值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29):10201—10203.
[7]易佳奇.昭化古城人文景觀保護與傳承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