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分類號:G613.7
自主游戲鋪天蓋地而來,好像在這之前幼兒園的孩子并沒有自主游戲的時間,但實際上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里面提到“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句話就說明了幼兒園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要遵循游戲的精神,讀懂幼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融入相應的游戲元素,讓幼兒喜歡學,寓教于樂就是這么個意思。
何為“讀懂孩子”?讀懂孩子的“玩”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學”。
所以理解幼兒是首要,作為老師必須要了解該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能力以及發展需求,能夠判斷孩子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需求等,能夠對案例進行有效的觀察和分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策略。
一、自主游戲的形式要多樣、多變
我園中班級開展自主游戲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星期一至星期二班級開展自主游戲,給每個班發展具有本班特色的教學活動;星期三大班與中班的孩子混齡開展自主游戲,結合現在開放二胎的國家政策,培養孩子學做哥哥、姐姐;星期四室內混班教學,重點培養幼兒交往與合作的能力,也能更好地進行資源共享;星期五室外混班教學,把活動室移到戶外,多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陽光浴對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加食欲、改善睡眠、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等,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老師要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
自主游戲大體分為室內游戲和室外游戲兩種,室內材料有:(1)益智游戲材料(磁力片、多功能工具椅、雪花片、益智卡、拼圖);(2)美術游戲材料(沙畫、太空沙、剪紙、手工、畫畫、折紙);(3)角色游戲材料(娃娃家游戲);(4)建構游戲材料(紙杯、邦寶積木、建筑棒)。室外材料有:(1)建構游戲材料(泡沫積木、木積木、磚塊);(2)體育游戲材料(三輪車、紙箱、籃球、梯子);(3)玩沙游戲材料(推車、鏟子、竹片、小桶、雨靴等)。這些材料都可以根據自己園的實際情況或者幼兒的興趣點進行調整或者更換。
三、開展自主游戲從常規培養抓起
開展自主游戲要從常規培養抓起,幼兒在拿取材料與收拾材料應該是有序的,從哪里拿的就放回哪里去。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友好地與同伴分享材料,遇到矛盾的時候能夠共同協商。允許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互換材料或者合作。
四、有目的性地劃分游戲水平便于老師指導
在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細心觀察的老師會發現孩子的游戲水平也是存在差異的,游戲注重的是趣味性,在保證趣味性的同時怎樣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呢?
低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幼兒的聲音很大,音調很高;拿到材料是直接扔;規則意識比較差,玩后不能主動收拾;肢體接觸較多,很多時候幼兒的行為處于危險的冒險行為的邊緣;極端的歡鬧、嬉戲。
中水平的主要特征是:較少有安全和噪聲問題,很容易被教師忽略。游戲經常包含重復行為,并且參與度不高,已經模式化、停滯不前。對于3-6歲幼兒來說這種游戲過于簡單,并且缺乏創造想象,只是簡單再現生活經驗。
高水平的主要特征是:每個幼兒都擁有明確的游戲構想,并努力實現;為了創造游戲所必須的材料和場景,主動和周圍環境發生作用;主動與同伴溝通,努力解決社會交往問題,力求游戲順利進行;游戲任務是開放型的,沒有唯一的“答案”;游戲活動挑戰幼兒的思維,幼兒必須思考;幼兒需要在組內與人合作,而非強調個人競爭性。
劃分幼兒的游戲水平是為了老師隨機指導做準備。
五、在游戲過程中,老師扮演多種角色
自主游戲體現了兒童自愿、自發和自治的游戲需求,更加能保障幼兒的游戲權利,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自主游戲活動中,老師扮演多種角色,時而觀察幼兒時而加入游戲,她首先是一位旁觀者,她對每一位幼兒的興趣愛好,發展水平都是了如指掌;老師又是一位記錄者,記錄孩子發現的問題,進行片段分析, 又要對全班幼兒進行整體分析,才能適當地調整活動場地,活動材料;老師又是一位支持者,當幼兒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又或是發展能力比較低的幼兒,要及時給予幫助。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觀察,獲得大量具體信息,做出較為恰當的評價,為幼兒發展做出教育計劃。在自主游戲過程中,老師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設計、組織、觀察幼兒等專業能力。老教師已經內化了自主游戲中教師觀察指導的策略,而新教師則應該通過有效的觀察,對幼兒進行分析,進而指導幼兒,讀懂幼兒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