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
摘要:愛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新課程十分強調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加需要來自教師的愛。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愛”的文章,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既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的教育,又要在生活中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給予學生真摯的愛。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心教育進行了若干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愛心教育
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愛,是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道路,是教育成功的橋梁。小學生在性格以及情商方面有著很大的可塑性,能否讓學生在將來擁有健康的人格給小學教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既能讓學生學好書本知識,又能讓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呢?筆者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心教育淺談幾點。
一、對學生的愛一視同仁
作為教師對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與擁護,這也是愛心教育能夠更好實施的前提。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師生氛圍中學習,善待每一個學生,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視同仁,實施不同的引領,用愛去呵護他們,促使每一個學生在教師愛的教育下獲得質的提升。
二、把愛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而且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所得到的愛自是不必說,然而來自家庭的這些愛在很多時候對孩子樂于分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等美德教育方面缺乏適當的引導。然而人的人格塑造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愛心教育任重而道遠,教師必須要把愛心教育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良好品質的熏陶下,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逐漸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用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有著極其豐富的德育資源,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這兩個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愛,提升對愛的認知,促使學生把愛內化為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授人與漁”。
1、多元化的教學材料與課堂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新課程提出要善用現代教育技術,而互聯網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信息,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秀的材料進行加工,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朗讀、背誦、名家名篇欣賞等),如此既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又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有關愛的感悟。如,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心教育培養學生美德的時候,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動人的事跡讓學生感受真善美,在課前說話訓練的時候,給學生“愛”的主題,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或是自己身邊發生的動人事跡,或是通過其他途徑知道的動人事跡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前說話訓練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愛的自我教育。
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去感受,教師的教學離不開學生良好的感悟能力,學生的感悟能力越高,那么他們接受的也就越好。在學習一些具有豐富德育的課文時就,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一講由本課所感悟到一些關于“真、善、美”的事跡,然后讓學生進行評價,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中感悟,在評價中衡量,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愛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認知。
四、愛的傳承
愛不僅僅是落實在文字中,更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只有讓學生去實踐,才能真正的讓學生感悟愛,形成愛,在行動中感受到的愛更能促使學生養成習慣,形成自然,這樣學生的健康人格也就在無形中形成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實踐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如,學習《愛之鏈》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去社區撿垃圾,活動后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感受生活的不易,感恩清潔工人的勞動等等。這類實踐活動可能在短期內并不會有很大的顯著成效,但是作為教師我們只要不斷去挖掘學生的實踐能力,那么愛的傳承就有了落腳點。
總之,愛心教育要始終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要能夠全方位的助推愛心教育,無論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我們都要讓學生領悟到愛是人間的至美,它可以融化冰雪,創造快樂,讓學生在愛心教育中逐漸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偉林. 淺談小學語文教育體會——讓愛在期待中升華[J]. 《社會科學(文摘版)》.2017(02)
[2] 翟素玲. 用愛心譜寫教育教學新篇[J].《新課程導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