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波
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教師應該積極去挖掘。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一項長期的、雙邊的活動。這種能力的培養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學習目的等三個方面。教師如果能把學生的這種潛能挖掘出來,使其變被動的學習狀態逐漸轉化為主動的學習狀態。那么,語文學習就不再成為困擾學生的問題了。為此,我認為應該采取如下的幾項措施: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言學習是培養理解、表達技能、語言修養的問題,它的提高是緩慢的、長期的,主要在于循序漸進的培養。如果對于語文學習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把語文學習作為每天生活中的一件趣事,而不是負擔,我們說這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學語文,尤其對初學者來說,首先必須要突破開口關,要有勤動口的好習慣,克服怕說錯、害羞等消極的心理障礙。在語文課堂上要仔細模仿教師的發音,先聽后說,要做到發音基本正確。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組織的朗讀、復述、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等活動,學生應積極參與,不放棄任何鍛煉的機會。同時,在課后學生還應該堅持多聽朗讀磁帶,新聞廣播或觀看語言類電視節目來幫助培養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采用自說自練的方法幫助自己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2、養成良好的讀的習慣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地增加語言輸入量。學生應該堅持每天花15-20分鐘的時間去閱讀課外讀物,堅持由淺入深,隨著自己漢語知識的增加,逐步增加閱讀量和難度,在閱讀的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采用計時閱讀法來檢驗自己的閱讀速度和效果。
3、養成良好的動筆習慣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聽、說、讀、寫幾個方面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只有進行全面的訓練,我們才能獲得漢語基礎知識和初步運用漢語的能力。為打好語文基礎,我們必須養成動筆的習慣。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養成勤記筆記的好習慣。課堂上應該把主要的重點詞語、禮貌用語、精彩語句、哲理之處等認真地整理在筆記本上,以便課后隨時復習,最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通過寫,能進一步完善我們的聽說能力,達到初步用漢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1、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
上課時注意聽講,意味著課后少花力氣。學生應當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盡可能地把教師講解的內容做行記,把重點內容當堂消化,課后只要稍微瀏覽一下筆記就行了。所以,關鍵還是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40分鐘,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2、及時復習
當天的新課上完后,學生可以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時間把課堂上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復習一遍,重溫課堂上提到的要點。對一些疑難點可以查閱參考書籍或詢問相關教師,直到弄懂為止。對課文中的詞語、句子等應利用早晚時間記熟、不能拖拉,當天的事當天完成。教師要引導學習及時復習,進而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3、預習課文
每節新課講解之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準備。對于對話,一般生詞較少,學生預習之后,要弄懂大意,并能讀出或口頭復述對話,知道該對話所處的背景。對于文章,一般生詞較多,學生可以利用注釋或字典查出詞義,讀懂課文大意。學生在預習課文之后,對教師的講解就會清楚,并能抓住重點、難點,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真。
4、重視背誦課文
背誦是我國古代學習流傳下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語文作為一種本土語言,背誦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通過背誦能夠培養語文的語感和建立逼真的語境。當然,背誦要講究方法和技巧,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首先是誦讀幾遍,再進行思考。讀的遍數多了,理解就自然深刻了。背誦的材料要精選,背誦要用節奏,注意語調和詞的輕重音及連讀時的省略等。
5、可以從英漢兩種語言對比中學習語文
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差異很大,這就造成了英語學習時的話多障礙。有些學生對英語的習慣用法感到困惑。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教師要注意經常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這種學習方法的傳授,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在對比中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三、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能力
中學生尤其是起始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學識、閱歷在處在萌芽和不完善的階段,思維比較稚嫩,做事也比較盲目和沖動。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每個學生在學期之初,就要定出每天每周的學習計劃,這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而且這樣學生在檢查中就可以更好地對自己進行自我管理。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一項長期的、雙邊的活動。一則需要教師的引導,二則需要學生的自覺。這種能力的培養,本身也是一個長期而巨大的工程,我們要全力以赴,為學生的成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