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省
在復習過程中,我們積極進行角色轉變,充當“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咨詢者”、“參與者”、“引導者”、“顧問”等多種角色,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在中考英語復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復習課的主人。
一、授之以漁、事半功倍
注重學法指導,對學生“授之以漁”而非僅僅“授之以魚”,是學生學得輕松而又大面積提升能力和成績的奧秘之一。數年來,為了更好地指導復習迎考,學校編制了《一輪備考指導》,從理論的高度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復習過程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從而使得整個復習過程有章可循、少走彎路。
首先,明確復習目標任務,做到“全面、扎實、系統、規范”。其次,明確復習方式,遵循單元梳理、單元訓練和單元過關的復習流程。
單元復習要全面覆蓋、到邊到沿,不留死角;單元梳理依本托案,全面、系統,使遺忘的知識得以鞏固,零碎的知識得以條理化、系統化、網絡化,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單元訓練要閉卷、限時。定時訓練后及時歸納總結各種題型的解答思路方法,通過嚴格規范的訓練來提升做題的速度、準確度、規范度、熟練度。
二、“依本據案”課前自主預習
課前自主預習是提升課堂效率的必要前提與有力保證。為了讓學生學習時有章可循,教師先周設計復習學案,經過集備研討后,提前一天發到學生手中。學案立足中考,側重基礎、兼顧能力提升。包括“復習目標”“基礎·梳理夯實”“題型·歸類突破”“點擊中考”“隨堂·自我測評”“課后·鞏固提高”等板塊。其中,“復習目標”簡明扼要地列出要點,使學生課前學有方向。基礎知識的“自主梳理”注重教材整合,反應教材主線和知識的完整性;以填空或問題的形式將基礎知識一一列出,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單元知識結構。課前,學生依托學案回顧教材、梳理知識,串珠成鏈,形成體系。
三、優化課堂——小組合作、展示提升
作為教師,在課前必須關注學生的自主復習情況,通過參與監控、批改、學情調查等手段掌握自主復習的詳情;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或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對不同的知識點設計一個或數個啟發性的問題或習題。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思考的第一時機留給學生,能讓學生思考的,先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動手的,先讓學生動手。在此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互幫互助,發揮群體智慧,使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得到必要幫助;使基礎較好的學生,也在幫助他人時,通過不斷的思考、總結,能力得到提升。
展示提升是合作學習成果群體共享的重要環節。對于本單元的詞形轉換、短語構成、語法結構及語篇描寫的規律,可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組內歸納、總結。然后小組間展示交流,補充、歸納出知識規律和解題方法,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形成知識網絡,從而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對于學生歸納確實有困難的知識要點,教師可以通過精講,給出規范準確的結論,再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記錄。
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通過“典型試題訓練”、“中考連接”“限時閱讀”和“限時書面表達”力求做到“精煉”。精煉這個過程實質是學生參與、內化、運用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們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標準性。并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參考資料和工具書,讓學生做到能自我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自己解決。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當時“我”為什么會選那個錯的答案;并且要思考,探究題干或者選項如何變,答案就正確了,以此讓學生達到真正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精講精練”就可以促使師生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共振體”。
在合作學習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講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四不講”原則,即“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通過自學能學會的不講;通過小組合作能解決的不講;過于超綱的不講。”
四、建立“四本”突破薄弱、鞏固所學——高效復習的必要措施
遺忘是英語學習的普遍問題,特別是一輪復習階段,每一模塊呈現的詞匯量大、文段多,基礎中間乃至偏下的同學,費了很大勁記住了部分內容后,不幾天就忘了,嚴重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鼓勵學生除了作業本之外還要建立“四本”——筆記本、典型題目檔案本、寫作本以及備忘本。鼓勵學生及時整理、理解、記憶當天的內容。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室內還是室外,真正做到本不離身,利用零散時間強化記憶。
總之,英語復習課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所以在中考英語復習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復習課的主人,大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復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