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崧凌
摘 要:喀斯特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對城鄉的規劃設計、發展影響十分突出,如何因地制宜,和諧設計,城鄉兼顧,土地盡其用,景觀盡其美,讓城鄉規劃與環境相協調、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滿足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非常重要。
關鍵詞:喀斯特地貌;城鄉規劃;布局探究
前言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那里有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在喀斯特地形中,由于溶洞、漏斗、峰林等喀斯特的地貌的發育,對我們的城鎮規劃、功能分區、城市建設、景觀設計等影響非常大。當然這些的影響中,有很多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影響。
在2017年的春節寒假期間,帶著地理人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家鄉興義市、魯屯鎮、萬峰林辦事處這些市、鎮、村的中,有很多感悟,似乎又不太很清晰,于是我來到興義市國土資源局、城市規劃局想尋找答案。在興義市城市規劃局何莉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當我說明自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學生假期來進行調研時,她非常專業地給我介紹興義市發展變化和近期規劃,并且把最新由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的文本圖集拿一本讓我了解,我如獲至寶,整個假期就在這本圖集和興義市區中探究,雖然從出生到高中畢業我都生活在這里,其實我之前并不熟悉這座城市,現在從專業和角度來看,更加喜歡這里的一切。
1 興義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鄉規劃情況
興義市的地處貴州、廣西、云南三省(區)交界區域,距離貴陽省省城都有300—500余公里的路程,腹地廣闊,輻射作用好,發展后勁足。面積2915km2 經緯度為(24°38'-25°23'N,104°51'-104°55'E),相對位置上,東接安龍縣,西面為羅平縣、富源縣,北接本州的興仁、普安縣和六盤水的盤州,南是廣西西林、隆林縣,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人口83萬(2012年),亞熱帶高原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夏季由于海拔高而氣溫不高,年均溫14-19℃,年均降雨量1300-1600毫米,無霜期300天左右,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常年宜居旅游,是一座秀外慧中的“山地玩都、百花興義”。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中,城市用地分為商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和綠化用地、交通用地等,工業用地主要分布到清水河工業園區,農業用地正在減少。我們知道城市在地域結構模式上有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從興義市區來說,由于受到喀斯特地形的影響,形成了典型的多核心模式反而有利于城市的環境保護,減輕交通壓力等。
從城鄉規劃來看,興義的發展規劃從自然發展到科學規劃,一個嶄新的、欣欣向榮的、可持續發展的滇黔桂區域性中心城市、國際山地旅游城市正在冉冉升起。
興義作為黔西南州的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其科學合理發展非常重要,可以說對全州城市發展起著引領的作用。在黨的十九大之后,扶貧攻堅是第一重要任務,要確保我州在2020年徹底脫貧摘帽,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任務中,興義市必將要起到領頭的作用,到2020年計劃完成22萬貧困人口的易地搬遷,異地搬遷主要是搬遷到灑金教育城和馬嶺鎮,“解決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難題,近幾年城市人口及用地規模的增長幅度很快。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我國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興義市作為州的中心,處于三省的交界地帶,城鎮化率有條件超過國家和貴州省的平均水平,在2013年城鎮化水平已60%,興義市在近期城鎮規劃中城鎮化水平到2020年將達到70%,城鎮常住人口將達70萬人;遠期2030年城鎮常住人口達11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88%,這將會快速地推動興義市城鎮化的速度。
興義正在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三級城鎮和“中心村—基層村”的科學城鎮體系和鄉鎮振興體系,利用異地搬遷,快速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在興義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42.28平方公里,結合喀斯特地形地貌特點,形成了多核心發展設計模式。形成了桔山新城CBD核心模式、馬嶺物流商貿核心模式、黃草老城商業中心、木賈—坪東貨場建設物流中心、興泰—下午屯旅游服務中心、灑金教育園——居住搬遷服務中心等。在城市建設中設置了城市黃線控制、綠線控制、紫線控制和藍線控制用地,對建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設置、古文物保護等作了明確的數字指標要求。如保護興義人民的飲水安全工程,如興西湖水庫、木浪河水庫、馬嶺河,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對城區內的灣塘河進行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在桔山設計一座建地下處理規模5萬噸/日城區的污水處理廠,地面是一個美觀的、文化休閑的群眾廣場。經過分流,形成兩條人工河流,流淌在桔山新城,在河流兩側,一座座現代化的CBD立體生態住宅拔地而起。
在興義市城鎮體系中想說說峰林盆地中的600年歷史的文化古鎮—魯屯。魯屯古鎮在文化傳承外,典型的巖溶盆壩地貌,洞與洞疊加、洞與山相融的煙子洞讓你流連忘返;融入書法、教育、古建筑、儒家文化的三座石牌坊巍然屹立;"四面云山三面水,一泓碧水半山桃"的晏家灣水庫型湖泊讓你攜手執竿把魂銷、還有軍屯文化、史學價值極高的魯屯古墓群等待你去挖掘。這個古鎮很好地結合地貌特點,保留古鎮的原滋原味特色,是一個蘊含多種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豐富待開發的理想旅游勝地。
鄉村體系中想說說聚集“”錐狀山林—八卦田—布依村”于一體的世界獨一無二的錐狀萬峰林街道辦。早期的萬峰林甕本村有兜底貧困對象41戶87人,精準扶貧58戶210人,屬于國家一類貧困村,雖深處萬峰林腹地景區,村民守著金山銀山卻缺衣少糧。
該如何做呢?當地政府規劃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注重山地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山地脫貧攻堅,發展山地旅游讓老百姓通實現增收致富。如今的萬峰林風景如畫、裊裊炊煙、游客如織、絡繹不絕,一些農家樂渾然已成品牌,鄉村民宿更是讓國內外游客久住不想離開。
2 城鄉區域規劃和諧發展
城市在空間規劃發展結構為“一城三區15點發展”
一城:指的是興義市中心城區,三區為興義片區、義龍片區、威舍—清水河片區。
15點發展:桔山點、黃草點、木賈—坪東點、下午屯—興泰點、威舍點、清水河點、頂效點、鄭屯點、魯屯點、萬屯點,萬峰林點、則戎點、灑金點、烏沙點、馬嶺點。各點按照自己的區位優勢和特色發展,這樣既在面上得到發展,又相對分散,緩解了城市化過程的快速發展而帶來的“城市病”。
城市在發展的軸線方向基本是沿著東邊發展、南邊發展。北部聯結聯動,西部開拓延伸。
功能分區上計劃居住用地約占30%,工業用地約占15%并遠離城區,基礎設施及文化建設用地約占20%,商業用地約占25%,城市綠地率達到3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計劃正進行的老城改造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和居住等功能為主,形成放射+環狀的道路布局格局。
城市在發展支撐上設計上的策略是城鄉統籌結合,引導發展區域經濟中心,注重人與自然的美美與共發展,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提高城市軟實力,注重培育城鎮特色產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區域生態安全體系,打造山地休閑養生基地、大數據和現代物流服務基地、生態能源為主的新型工業基地,構建滇黔桂三省區區域中心城市。
3 喀斯特地貌對城鄉發展不利影響
喀斯特地區能夠進行城市建設、農業用地多是峰林盆地、洼地或壩子,平地的面積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在城鄉規模發展的過程中,使得城鄉環境問題會更為突出。老城交通擁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人均居住用地和綠地環保用地等“城市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城市的發展。
4 城鄉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4.1 制定合理的城鄉合理規劃、合理布局。
《貴州省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0)》充分說明,興義規劃的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低碳生態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城鄉特色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發展的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促進城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尊重城市、人口、經濟、文化、自然、資源和社會相適應、相協調的發展規律。
4.2 建立新城區和衛星城鎮,分散城市職能。
4.3 合理布局建設城鄉教育、醫療、交通、商業等基礎設施和綜合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宜居宜游宜業喀斯特園林城市。
4.4 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現代化立體農業,為脫貧致富的城鎮化建設做好保障。
4.5 做好全市城鎮體系空間規劃,設置“一城二鎮、三軸三區”全面發展戰略,不僅城鄉得到發展,以其為輻射帶動,規劃8個街道8個鎮1個鄉,規劃24個中心村,促進異地搬遷和石漠化治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農村環境治理,因勢引導,促進鄉村振興。
黔西南州委政府、興義市人民政府、興義市規劃局及相關單位以中央和貴州省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正在努力提升興義市的綜合競爭力,適應新時代新時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興義市城市總體規劃》興義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G].2017.7
[2] 高紅艷 刁承泰 《試論喀斯特地貌對城市發展建設的影響——以喀斯特山區城市貴陽為例》[M].中國巖溶.2010
[3] 張冠.《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城鎮公共空間設計探析》中國知網碩士論文[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