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敏
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省武漢市及鄂東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具有二百余年的歷史。2008年湖北大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價值,但在現階段,湖北大鼓的傳承和發展很令人擔憂。為此,筆者特撰此文,期望為其探索一條良性、可持續發展的之路。為湖北大鼓的傳承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湖北大鼓的歷史與現狀
湖北大鼓屬于說唱音樂范疇,它是以說唱及表演的形式敘述故事。它是漢楚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長期流布于鄂東及其周邊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它以其獨有的方式記載了漢楚大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事件、風云人物等。據不完全統計,傳統書目有300個以上,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湖北大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藝術家們不斷的改革創新,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傳創編了大量的新段子。如:《反浪費》、《王大媽學文化》等不低于100個數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湖北大鼓逐漸淡出了人民的視野。湖北大鼓本身所具有的極高藝術價值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價值不容忽視,2008年湖北大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13年江漢大學的10名學子做了一些有關湖北大鼓的社會調查,接受調查的約1100人,其中13歲到25歲的青少年占到85%。結果,逾六成的年輕人不知湖北大鼓,他們有的將湖北大鼓誤認為是一種樂器,有的認為是湖北一個地區的名字,而不知它是一種曲藝藝術。可見,湖北大鼓在近幾十年的時間里,無論從人員結構、演出場次、演出場所還是團體建制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改革開放前,湖北大鼓是當地民眾休閑娛樂的重要形式,有其專門的演出場所(武漢民眾樂園),更有更多的下車間、廠房及農村的演出任務,專業大鼓藝人輩輩相傳,人才濟濟,每年的演出唱詞有200場以上,新創曲目也有上百個之多,演出市場需求旺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湖北大鼓失去了固定的演出場所,也失去了演出的場次,使藝人的心靈受到影響,按道理來講,老一輩藝人年長后,理應培養下一代傳承人,然而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制約,為求生存,有的藝人改行,有的把大部分時間用于從事其他有市場、能賺錢的文化娛樂活動。
二、湖北大鼓保護和傳承的措施
綜合多方面原因,我國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覺醒的較晚,進入市場經濟以后,我們雖然對文化保護有了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盡人意,操作偏頗——對能產生經濟效益人文景觀的關注遠遠大于無法或暫時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文化遺產。絕大多數傳統文化物種的命運,在新興文化的更替和變遷以秒為單位來計算的時代里自生自滅。關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我們可以放眼世界:其他歷史悠久或文化多樣的國家,如日本、印度等,他們建立了保護傳統文化,尤其是頻臨危機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和完善的制度法規,經驗豐富,體系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在當今科技傳媒高速發展的時代,對湖北大鼓的保護、發展和傳承,不僅是黨和政府的關心的,也是我們全社會應當關心的,更是大鼓藝人需要關心和不可推卸的大事和責任。為此、筆者認為,湖北大鼓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抓住時代潮流,走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笆舜蟆币詠?,國家把“文化復興”作為基本國策,這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大環境。走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新時期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需要,并在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方面充分發揮其特殊功能,為此,建立科學的傳承體系是保護和傳承湖北大鼓的必要之舉。文化產業化是文化體制改革要求專業文藝團體企業化、市場化的實踐,喚醒文化主體的意識,提高文化主體的責任。即文化主體的“責有攸歸”意識,當前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郭德綱的“德云社”,演出市場的火爆不斷見諸報端,使文化主體既成了藝術家,又成了豪門主人!再如,河南墜子草根藝人——郭永章,人稱“郭瞎子”,靠著高超的藝術水平和卓越的創作能力,倍受青睞,不斷被各級部門邀請做宣傳演出,特別是2010年在著名導演顧長衛拍攝的電影《最愛》中飾演了一個角色并演唱了自己的拿手段子,不但宣傳了自己,弘揚了藝術,而且改善了自己的經濟狀況。文化主體的“責有攸歸”意識是藝術發展的內在動力,湖北大鼓培養文化主體也成了緊迫的任務。走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文化主體是首要關注的問題。
其次,加大力度創作更多反映時代風貌、寓教于樂、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并具有濃郁漢楚色彩的新作品。 藝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時代背景,“十八大”以來的“文化復興”政策是傳統藝術發展的大背景,“十九大”的召開,新時期的曙光已經來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戲曲、武術等已經走向世界,在未來五彩冰粉的世界里,說唱藝術的研究必將面臨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說唱藝術的創新首先是內容上的創新,在創作上,審美觀要與時俱進,創作出新時代大眾審美所需求的嶄新的、充滿活力有具有濃郁地域的特色的新作品。新時代、新生活、新氣象,必將為湖北大鼓的曲目創作提供更多的題材。
再次,形式上革新。說唱音樂是一種音樂、文學和表演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在說、唱、演的形式上,既要保持曲種本色,又要合理的吸納現代藝術元素和借用現代舞臺手段為我所用,豐富說唱藝術的表現力,唯有此,才能持久的為湖北大鼓培養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并隨著湖北大鼓的傳播,飄向更廣闊的地域。形式上的革新,具體來說就是:音樂上立足本土,吸收本地的民間音樂作為素材,當地民眾熟悉而又耳目一新,同時,巧妙吸收廣為流行的曲調,如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小蘋果》等的曲調為我所用,擴大受眾地域和群體。表演上,借鑒戲曲的表演動作,戲曲的表演是成熟的、全面的,當年京韻大鼓演員劉寶全就是借鑒了戲曲的表演動作,刻畫人物栩栩如生, 成為“鼓界大王”。 語言上,在“唱”的藝術品種中,語言往往成為制約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語言不通,則內容就不詳,直接造成受眾缺失,語言聽得懂,接受就成為可能。大同數來寶在語言上做了成功的范例,大同數來寶在不同的地區表演會靈活運用語言。比如:在中央電視臺和其他地區會使用普通話。但是,在不影響觀眾聽懂內容的基礎上,仍然保留大同方言的個別字?!斗啦粍俜馈肥谴笸瑪祦韺毜拇碜髌?,在央視表演就保留了一些字的方言讀音:“圪(讀音:ga)哇哇”唱的真好聽、不領掌根本就“弄(讀音:nao)”不成、全憑拿氣氛糊弄“人(讀音:reng)”、沒見過嗎?沒(讀音:mai)等。這樣的語言運用,通過表演既讓觀眾很容易的聽懂內容,又不失地方體色,擴大了受眾群,開拓了市場。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對湖北大鼓的傳承這一使命,從新時代審美的角度,深刻觀察,細致研究,在湖北大鼓已有藝術成就基礎上,對湖北大鼓如何進一步的保護和傳承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在實踐中,不斷的從新時期的大海里去汲取、去揚棄、去煥發、去孕育和繁殖,從而不斷的使湖北大鼓以新的生命力,在人們的心目中去傳播美的無限生機。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