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達 彭開來
摘 要:淶源縣南趙莊鉛鋅礦床位于太行山北段,山西斷隆與燕山臺褶帶兩個Ⅱ級大地構造單元過渡部位,烏龍溝~上黃旗深斷裂帶旁側,王安鎮雜巖體內,浮圖峪~鮑家路火山斷陷盆地邊緣。為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礦床,分布于區內寒武系碳酸鹽巖頂垂體與斑狀石英二長巖接觸帶附近,礦體分布受接觸帶構造控制。本文在總結論述其成礦地質條件、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對其成礦規律和找礦標志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鉛鋅礦床;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1 區域地質特征
1.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系中上統灰巖、奧陶系冶里組碳酸鹽巖、侏羅系髫髻山組、張家口組火山巖和第四系沖積、坡積物。其中寒武系中上統、奧陶系冶里組碳酸鹽巖呈頂垂體狀,沿北北東向展布,矽卡巖化發育,是主要賦礦圍巖。
1.2 構造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斷層斷距較小,兩側巖層均能對應,對礦體破壞較弱,區內 NNE向是主干構造,主要形成于燕山期,該斷層構造及層間裂隙十分發育,并顯示多次活動的特點,不僅對圍巖蝕變及礦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且也控制成礦后的脈巖分布。
1.3 巖漿巖
區內中酸性巖漿巖十分發育,主要為二長巖類。巖石化學成分除黑云母石英閃長巖外,其他巖性間差異不大,均屬正常系列、SiO2過飽和或弱過飽和適度富堿及富堿的巖石。以巖體的穿插與包裹關系確定其侵入先后次序為:黑云母石英閃長巖—斑狀石英正長巖—斑狀石英二長巖—中粒石英二長巖。
1.4 圍巖蝕變特征及礦化作用
受侵入巖影響,區內圍巖廣泛發育熱液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其次為矽卡巖成礦期后的脈狀熱液蝕變。其中矽卡巖化蝕變強烈、類型多,主要類型為鎂質矽卡巖和鈣質矽卡巖。
鎂質矽卡巖:分布廣泛,全區皆見,但強度不大,蝕變礦物為鎂橄欖石、粒硅鎂石、金云母、磁鐵礦等。
鈣質矽卡巖:主要沿接觸帶構造發育,分布于礦區中部,形成于鎂質矽卡巖之后,規模巨大,由近接觸帶連續發育向上漸變為網脈狀,包裹分割圍巖或呈脈狀、枝狀插入圍巖,按形成時期又分為早鈣矽卡巖、晚鈣矽卡巖。其中早鈣矽卡巖沿構造接觸帶分布,成分簡單,主要是由石榴石及輝石組成的石榴石矽卡巖、輝石~石榴石矽卡巖、輝石矽卡巖,由接觸帶至遠接觸帶輝石含量總體增多。蝕變礦物主要為鏡鐵礦,鉛鋅礦物很少,一般不含鉛鋅工業礦體。晚鈣矽卡巖大體分布在早鈣矽卡巖的外側,主要為纖閃石~透閃石、黑柱石,多迭加于輝石~石榴石及輝石矽卡巖之上,交代輝石形成纖閃石(透閃石)~石榴石矽卡巖、黑柱石、纖閃石矽卡巖及纖閃石透閃石矽卡巖等。纖閃石交代輝石普遍,黑柱石可見與閃鋅礦緊密連生。
矽卡巖成礦期后脈狀熱液蝕變:主要見于火山巖及巖體中,沿斷裂呈脈狀產出,厚度0.1米至數米,長數十至百米,大部分疊加于矽卡巖之上。蝕變類型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鉛鋅礦化,偶見黃銅礦化,礦化強烈時形成鉛鋅礦體。由脈中心向兩側原巖依次為:中心為灰白色、白色硅化帶或石英脈,其所含閃鋅礦均為灰黑色;向外為灰白、淡綠色絹云母化帶;外側漸變為原巖帶。
本礦床的成礦作用即由熱液蝕變作用形成,矽卡巖化及礦化普遍具有一定的分帶性,根據產出部位,由巖體接觸帶向外分為三個帶:①接觸帶為矽卡巖~鏡鐵礦化帶。②近接觸帶為熱液矽卡巖帶~鉛鋅礦化帶。③遠接觸帶為大理巖帶、大理巖化灰巖~白云質灰巖帶。鉛鋅礦體主要分布于矽卡巖與大理巖接觸過渡帶。露頭規模上脈狀矽卡巖化及礦化也常與宏觀上分帶表現相近,脈狀矽卡巖的核部或近接觸帶為石榴石矽卡巖,邊部或遠接觸帶漸變為透輝石石榴矽卡巖、透輝石矽卡巖,交代作用強烈。
2 礦床地質
2.1 礦床特征
礦床受接觸帶構造控制,產于近接觸帶矽卡巖中,分布于礦區中部。區內礦床總體走向NNE,傾向NWW,傾角40°-68°。礦體展布與侵入體和圍巖的接觸面、層理面產狀總體一致,礦體形態不規則,呈脈狀、枝杈狀、似層狀、透鏡狀,礦體沿走向長600m,沿傾向延深630m。
區內規模較大礦體為No.8礦體:分布于40-50勘探線之間,礦體長度400m,沿傾向斜深460m,厚0.50~45.32m,平均厚度19.96m,厚度變化系數為86%,厚度較穩定。礦體賦存標高556~880m,形態呈透鏡狀,向南北兩側及深部有分枝現象。總體傾向301°,傾角42°~75°,平均43°。鉛鋅平均品位分別為0.56—3.02%,品位變化系數分別為46%、63%,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空間上礦體品位變化規律不明顯。
2.2 礦石質量
礦石主要有用組份為鋅、鉛,以鋅為主,Pb平均品位0.60%,Zn平均品位2.47%。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鏡鐵礦、閃鋅礦、方鉛礦,次要礦物為穆磁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非金屬礦物主要為透輝石、石榴石、石英、纖閃石、綠泥石、方解石,其次為透閃石、黑柱石等。礦石以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為主,其他見有交代殘余結構、熔蝕結構,閃鋅礦呈半自形或它形不規則粒狀;礦石構造有環帶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脈狀構造。
2.3 礦床成因類型
礦床產生在斑狀石英二長巖和碳酸鹽巖接觸帶附近,礦體分布受接觸帶構造控制。沿接觸帶構造圍巖矽卡巖化強烈,矽卡巖礦物種類繁多,具有典型的矽卡巖礦物組合和獨特的交代成礦方式,在空間上大致具不規則的帶狀分布;金屬礦化也具有明顯的分帶性,鏡鐵礦主要分布在矽卡巖中,鉛鋅礦化則主要分布在矽卡巖外側與大理巖過渡帶附近,礦化最有利的圍巖為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透輝石矽卡巖及矽卡巖化大理巖。
3 找礦標志
地層、巖性標志:區內斑狀石英二長巖和碳酸鹽巖是矽卡巖型礦床形成的前提條件,斑狀石英二長巖和碳酸鹽巖存在地段可作為鉛鋅礦找礦標志之一。
蝕變標志:大面積分布的矽卡巖是找礦的直接標志,矽卡巖與大理巖過渡帶附近是尋找鉛鋅礦的有利地段。
構造標志:接觸帶構造宏觀上控制了礦體的分布,接觸帶構造為本類型礦床重要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