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華
現今我國偏遠地區及鄉鎮學校中的學生的家庭情況均有大部分雙親選擇外出務工來改善家庭經濟條件,促使很多孩子家庭教育較為缺乏,是影響其日常養成不良行為風氣和不注重學習的主要因素。筆者現調查了西靖鎮的教育現狀情況,當地在實施“下山入川”項目移民搬遷政策時,統計結果顯示移民點13個,約6萬多移民,學校包含有三所初中(古浪四中、西靖陽光初級中學和西靖中學)約1600學生,小學約2600學生,且其中部分學生均屬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乏及學校教育的不重視均會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影響。故如何有效改善此類家庭背景學生的生活作風問題,學校應當充分發揮作為引導者的身份作用,以提升其教育教學質量來改善學生教育現狀,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1.影響因素
1.1課程偏向因素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移民區的留守學生多認為城鎮學校的教育環境和學習條件較農村鄉鎮要高的多,促使其均向往城市的生活。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現今農村的教育課程設定均與城市中的對應課程統一,除去常規的語、數、英以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及政治等均有專職老師開設課程,故學校教育并不是降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直接因素。但著名教育學者明確指出,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均是隱晦的引導學生往家鄉外的大城市發展,由此可看出此類地區的教育主體價值并未得到明顯突出。
1.2教師觀念能力因素
眾所周知的是,教師一職以教書育人為主,其身份地位在學生心中均存在一定的威嚴性,故教師的一言一行均會對學生思想行為和道德情操帶來直接影響。移民區學生多屬留守兒童,其在情感交流或思想道德上的培養均缺乏家庭式教育的指導和行為約束,因此教師是彌補學生情感教育空缺的首要引導者。但大部分教師教育過程中總是對成績優異的學生過度偏愛,是促使成績落后學生心理形成過高落差而出現厭學行為,有甚者還會出現頂撞教師、輟學現象,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1.3學校和寄宿因素
移民區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資源均處于落后水準,加上學校教育是以采取寄宿制管理來約束學生行為,但學校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促使學生養成不良作風,如抽煙、不按時作息等,對其今后身心發展造成影響。
1.4學生心理因素
大部分移民區留守兒童心理均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膽小、內向、自卑及孤單感,家庭教育的過度缺乏和父母的溝通甚少,是促使其面臨問題時均以自我主觀意識來加以解決,加上生活經濟與其他同學的差異性是導致孩子心理對學業產生抵觸感、自卑心理,進一步提高了此類學生的輟學率和升學率。
2.解決對策
2.1家庭盡監護職權
根據上述得知,西靖鎮移民區留守孩子的發展現狀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是家庭教育及父母情感交流的的缺乏,故父母選擇外出務工時多考慮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前途,在合理情況下盡量留下一方來監護子女的教育成長,或將孩子帶至打工地來上學以落實其監護職權。假設上述方法均不允許,家長需每天定時與孩子以電話、視頻形式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除此之外,教師還需注重觀察孩子的學習指導和生活監督,以避免其養成不良風氣。
2.2學校應履教育職權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工作
學校需針對留守學生報道初期填寫的家庭實際情況來進行詳細登記,以根據其家庭成員、父母外出情況來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和管理計劃,為促進學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展開奠定良好基礎。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
學校需進一步完善對移民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通過教師定期家訪、積極與孩子溝通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監護人座談會等多種方法、活動開展的有效落實,同時學校取得孩子父母的相關聯系方式來將孩子近日狀況定期進行報備和交流,來完成家庭、學校的共同教育。
(3)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學校需定期開展多元化的教育、社會實踐等多種活動,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當地文化,以形成具有鄉土文化的校園文化特色,同時轉變傳統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降低其學習壓力感,同時多提供活動參與機會給留守學生來打開其封閉的心理門窗,并在教師協助下樹立正確的三觀。除此之外,還需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班主任需著重觀察其日常行為、學習現狀來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便于其出現心理障礙是能及時給予疏導,培養其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和學習。
綜上所述,針對西靖鎮移民區留守兒童現狀問題及相關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學校需從孩子的心理、性格特點、家庭情況行針對性分析,后通過開展活動、落實學校教育職責及注重孩子情感交流來改善孩子孤單、自卑等負面心理及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和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望采納。
(作者單位:甘肅省古浪縣西靖陽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