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 劉嵐
摘要:圍繞麥積鎮經濟發展與周邊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合理利用環境資源推到麥積山石窟周邊小城鎮旅游產業發展。
關鍵詞:環境資源;自然生態優勢;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074 - 01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鎮,環抱麥積山石窟、麥積山植物園、仙人崖等眾多風景名勝資源,但是長期以來,在自然資源與旅游經濟發展的沖突中,一方面麥積山及周邊環境被急遽破壞,另一方面周邊經濟卻并沒有得到迅速發展。
1 麥積鎮現狀
麥積鎮現轄15個行政村,現有常住人口2.1萬,總耕地面積為4.8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8萬畝。村民根據地方政府的規劃和扶助,多主要從事畜牧業、林果業和旅游業。
麥積鎮歷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在麥積山大景區內有麥積山石窟、羅漢崖、千佛洞等眾多景點。近年來,天水市根據麥積大景區建設規劃,先后實施了后川村農家樂改造提升工程,紅崖、宏羅等村新農村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使鎮內村民致富產業和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全鎮主要以“農家樂”旅游、畜牧養殖、林果發展為典型,周邊多個村莊均得 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而麥積鎮中心卻始終發展緩慢。
2麥積鎮發展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滯后。根據景區生態保護的需要,麥積鎮實施了大面積的退耕還林,但是還林后由于土質和病蟲害等原因,麥積鎮退耕還林栽種的5344.6畝側柏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側柏葉枯病侵害[1],涉及麥積鎮范圍內的八個自然村,退耕還林的林木大面積死亡,近年來頻繁出現大范圍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麥積山景區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損害[2],對麥積大景區的建設和發展表現出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2.2 自然資源保護與村鎮經濟發展的沖突。在大景區內一邊根據風景區生態環境建設和風景資源保護的需要,麥積全鎮退耕還林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8%以上,隨著麥積大景區建設項目的推進,景區規劃范圍內及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急遽提升。另一邊,景區內村民農業直接收入大幅減少,以往依賴自然資源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隨著大景區規劃建設逐步推進,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農家樂”等服務業逐漸成為熱門項目,通過前期開發帶動及政策引導,當地村民對建設農家樂的積極性非常高,但在操作過程中農家樂經營受眾多條件限制,包括地理位置,配套設施及服務,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等,同時,前期投入資金較大,盡管現階段仍然不斷的有新的農戶投入“農家樂”服務項目,但真正能全年盈利或成為家庭支柱產業的并不多[3]。
3 利用自然環境優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功能型美麗小鎮
3.1 完善監測系統,保護生態環境。國家公園管理體系下的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將更加嚴格,麥積大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麥積鎮發展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大景區的核心是歷史文化遺產及區域內豐富的生態及自然資源,保護好景區的發展根基是麥積鎮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協調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由地方政府推行強有力的管理制度,改革多部門、多地區交錯管理的現狀[4],避免橫向攤鋪,建立豎向“有力、有效”的管理系統。投入專項資金,對麥積鎮周邊的空氣質量、水質、植物群落、野生動物等[5]進行嚴格的監控,確保麥積鎮周邊環境的優質性,將麥積鎮建設成青山環繞,綠水穿行的自然“氧吧小鎮”。
3.2 改善社區性和公益性。作為國家公園模式下的建設受益者,麥積鎮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公益性及社會效益,為游客提供免費的休息和自助用餐場所,提供公共飲水設施,對在景區內住宿及餐飲消費的自駕游乘客提供免費的停車服務。麥積鎮內各類消費設施及項目的定價與區域經濟水平相同或略低。把旅游經濟做成重復性消費產品,把每一個游客都發展成回頭客才是麥積鎮持續發展的最優目標。
4 結語
小城鎮建設,對公園內自然生態環境等的嚴格控制既是麥積鎮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標準和目標,也將是麥積鎮的主要發展特色和優勢。保證其實現建設目標的基礎是政府強力制定并執行的管理制度,只有緊抓機遇,嚴保特色,將國家公園模式滲透進麥積鎮的每一個開發領域,麥積鎮才能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中保障大景區范圍內的自然環境保護、村鎮建設和村民經濟收入協調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曉鳳,侯攻科,張小花.天水市側柏葉枯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 16)
[2]劉乃君,徐智.麥積山景區小型淺層滑坡成因分析與防治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2017( 08),42 -43
[3]韓婷,蘇金文.有關農家樂規范化發展問題的探究——以天水麥積區麥積鎮麥積村農家樂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 (11)
[4]鐘林生,肖練練.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路徑選擇與研究議題[N],2017,39(1):1 -10
[5]陳昌篤,王慶田.甘肅省麥積山景區——生態過渡帶自然和文化遺產杰出范例[J],2007,(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