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匯韜
摘要:本文主要講的是制作一個穩固,富有科學原理,能出色完成實驗要求的蛇形擺的過程,并對其進行實驗探究。
關鍵詞:蛇形擺;結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 2018) 12 - 0158 - 01
1 擺系統相關
探索蛇形擺與簡諧運動的關系
探究蛇形擺誤差與擺長測量誤差關系
2 結構系統相關
2.1 實驗設計。
擺長設計:擺長的長短需取適中距離,與鐵球的間隙保持一致。
在擺長計算時,可先測出繩長,再通過勾股定理,算出木板到球表面的垂直距離,再與球的半徑相加,得出較為精確的擺長。小球懸掛需要使用鐵絲粘在木板的每個標記上(通過膠布等工具),且該鐵絲需用魚線捆綁多圈,后用502膠水及膠帶紙加固,每個標記上粘有一條鐵絲,兩條魚線(目的是使鐵球不左右搖晃,用兩繩平衡重力保證實驗效果)。
后期調試過程中,則可用膠槍來控制繩長與擺長。經過計算,蛇形擺的一個公共周期是40s(可能略有誤差)
穩固的支架結構:兩根鐵釘從兩三角A形支架上釘人中間長木條;后用膠槍將膠灌人隙縫中,起到較為有用的固定作用。
除運動部件的影響的方法(如何加固支架),由于本次實驗時間較短,器材材質較差,未能想出更好的加固支架的解決方案。
2.2 實驗過程。
用兩塊模板進行膠水實驗。先使用了502膠及液體膠,后嘗試使用膠布粘貼銅條,再將魚線纏繞其上,用膠帶封住。理論組進行公式推導,畫出拋物線圖像,計算出擺長與繩長的數值。在兩塊木板上,用鉛筆與鋼尺在邊角上畫出一個28cm的直角三角形并切下,由于木板橫截面凹凸不平,我組嘗試將一塊切下來的好木板與上端的木板疊放在一起,將傾斜程度的差值減少到最小,但仍不理想,后來我們鋸出了相近傾斜程度的木塊。拼接安裝各個木板后,A形三角支架仍有些傾斜,于是用兩塊短木板分別釘在A形支架底部加固,同時對所有出現松動的位置用膠帶紙進行固定。魚線纏繞在銅絲上,用502膠及膠帶紙固定,下穿鐵球,逐個掛上。此過程中,我組多次撕下膠帶膠布,糾正擺長長度。后將有問題的鐵球與其旁邊的兩個鐵球拆下重裝,精準測量后,基本無誤差。
我組將兩塊長木板拼接后,將10個鐵球從同一角度同時釋放。
實驗結束,記錄數據。
整理器材,將實驗場地清理打掃干凈。
2.3 實驗結果。
制作一個穩固,富有科學原理,能出色完成實驗要求的蛇形擺。
用雙疊層木板推動鐵球后可明顯看到第一、二次蛇形擺動現象,同時也可明顯看見在蛇形運動結束后的無序擺動過程。
裝置運行4秒后,逐漸失去規律運動;運行約15秒后,再次成為蛇形運動。
實驗測得公共周期是39.63s,與計算結果相差0.37s。
2.4 誤差分析。
系統誤差:不可避免但可計算得出。
簡諧運動誤差:首先必須明確只有在偏角不太大的情況(高中課本認為小于5°均可)下,單擺的運動可以近似地視為簡諧運動.[2]試驗中的擺角會偏大。
測量儀器誤差:實驗所用的鋼尺精度欠佳;讀數時在不經意間進行了估讀;用秒表計時時產生的誤差;反應速度的快慢不同;儀器質量較差;測繩長/擺長時雙手之間的抖動;人在讀數時未能水平觀測等。
主觀誤差:由于木板不是呈類拋物線形狀,以及人的偶然判斷錯誤,有較大概率會導致釋放鐵球時不在同一位置上;不同的人、不同的視角,所觀察到的蛇形擺開始無序運動的時間點不同;粘貼魚線與銅絲時,會因膠的問題而導致擺長與周期的分差。
2.5 實驗結論。 我們利用長度不同的一系列單擺,在同一位置釋放,使其呈現出有規律性周期變化的圖形。由于要使各個單擺滿足周而復始的變化規律,他們的相位差應相同,即每個單擺間的間距應相同。而蛇形擺的下端又在同一平面上,故其上方的曲線應為一條拋物線。又因為每個擺的長度不同,所以每個擺的運動周期不同,所以當蛇形擺上所有的小球運動一段時間后,周期的不同會使蛇形擺做一段時間的無規則運動,且在這段時間內,所有的奇數擺和所有的偶數擺會分別形成兩個方向相反的小蛇形擺,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很像生物學中的基因鏈的形狀,形象而有趣。之后,回到開始運動時的蛇形運動模式。
因此,實驗中,支架在拼裝時需要考慮擺長的因素。
3 總結與展望
本次實驗大獲成功,不僅是我們組員之間的密切配合,還有老師的辛勤付出與指導,幫助我們克服了重重難關,最后完成了傲人的作品。
我在本次實驗中也收獲豐多。了解了許多關于單擺和簡諧運動的相關知識,加強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并深切體會到了物理科學的那令人贊嘆的綺麗。
參考文獻:
[1]簡諧運動中要弄清的五個基本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物理選修3-4第一章機械運動第四節單擺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