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利
摘 要:小學語文知識具有覆蓋面廣的特點,有助于拓展小學生視野、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積極性,為全面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提供保障。鑒于此,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與地理知識之間緊密的聯系入手,詳細探討了小學語文中地理知識的滲透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地理知識;滲透
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加強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中,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特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綜合應用多種途徑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為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因此,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應對地理知識滲透的重要性產生深刻認知,并從地理位置以及人文景觀等角度出發,為擴展小學生的地理知識面提供保障。
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進行地理位置滲透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應意識到語文知識中包含大量地理知識,合理進行地理知識滲透,對于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小學生的視野以及實現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而要想在小學語文中合理進行地理知識滲透,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情,合理引入相關地理位置信息是關鍵。
例如,在《北京》一課教學中,文中詳細描寫了我國首都北京充滿魅力的景色,而“我愛北京天安門”、“北京歡迎你”等歌曲詞語也是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可以說小學生對北京并不陌生,在《北京》一課教學中,通過文章閱讀,更能夠增加學生對北京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1]。在這種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地理知識滲透的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描寫北京的歌曲,并將北京標志性建筑物“天安門 ”、“鳥巢”等采用圖片以及視頻等形式播放出來,在營建生動的課堂氛圍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應適時引入“北京距離我們有多遠?”、“北京在中國以及世界地圖上的什么位置?”等問題,此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北京這一地理位置信息的探索熱情,在此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一張中國地圖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將北京以及自己家鄉的位置標注出來,對北京的具體地理位置產生一定感性認知,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入到達北京的多種交通工具,如動車、飛機以及所消耗的時間等,通過這些地理位置信息的詳細介紹,有助于小學生對地理位置知識等產生一定了解,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地理知識的目標,為擴展小學生視野以及知識面、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良好基礎。
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進行人文景觀滲透
人文景觀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合理挖掘教材內容,針對人文景觀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對于實現地理知識的有效滲透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教學中,文章內容詳細描述了周總理入鄉隨俗和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同時給予學生深刻印象的還有盛大的潑水節,這一專屬于我國傣族人民的節日具有深刻的內涵,在這一節日中,傣族居民需要穿著“咖啡色長褲”、“對襟白衫”等少數民族服飾,同時還有特色的音樂等因素[2]。這些人文景觀因素的詳細講解,對于擴展小學生地理知識面具有重要意義。
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進行自然景觀滲透
自然景觀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想實現地理知識的有效滲透,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進行自然景觀相關知識的講解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日月潭》一課教學中,文中詳細描述了日月潭的景色,如清晨、正午等不同時間段日月潭所呈現出來的獨特魅力,所描述的雨中景象更是給予了學生深刻的印象,日月潭、風景如畫、山清水秀等特點仿佛出現在學生眼前;而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課教學中,也詳細呈現出了桂林山水奇、綠、清以及靜等特點;同時還包含錢塘江、黃果樹等我國多個自然景觀的詳細描述,給予了學生嘆為觀止的感受。小學語文教師針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講解,有助于給予學生對祖國更加深刻的熱愛與感受,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加深學生對我國自然景色的印象等都具有重要意義[3]。因此,通過自然景觀介紹能夠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地理知識的有效滲透,同時還能夠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成長。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材具有覆蓋面廣、生動有趣等特點,對于激發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積極性、拓展小學生視野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在不斷加強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小學語文知識同地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從地理位置滲透、人文景觀滲透和自然景觀滲透等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為合理進行地理知識滲透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婭婷.基于多元文化對小學教材的文化分析——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09):125-126.
[2]李新,楊楊,劉敏.如何利用教科書構建國家形象——基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8(01):33-37.
[3]張文勇.優化小學地理課堂教學手段的嘗試——《杭州西湖和錢塘潮》教學例談[J].江蘇教育,2016(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