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是對地理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地理概念,借助地理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分析,進而對地理現象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地理邏輯思維得不到提高,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培養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成為了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首先對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定義和提高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做了簡單地描述,然后針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展開分析,提出了幾種具體的地理邏輯思維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1 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定義
地理思維是指分析、綜合、抽象、概況、推理等基本思維形式與地理學科內在邏輯融合后,特有的、間接反映地理客觀事實的認識過程,是地理事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頭腦中的概況反映。地理思維能力包括立體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地理教材中不同屬性的內容,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
2 高中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現狀分析
新課標改革后,高中教育重視思維品質的培養,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無論是學業水平考試還是高考,都有較多的考查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學生對于事物的基本認知跟分析能力和地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在高考考核要求“認證和探討地理問題”方面,明確要求學生“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來認證和解決地理問題;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因此,掌握正確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是對高中學生的一項必備的能力要求。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很多的現象需要借助想象力、思維力去進行解釋分析,因此就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理清事物之間的相互發展順序,明白彼此之間如何施加影響作用,進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科中出現的相關概念,從而更好地分析多種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高中教學也在不斷地探索。從高考試題中可以看出這幾年加大了學科思維量,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地理學科思維、地理學科能力。
但在高中的地理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表現出一些極其形相似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是學生學不好地理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在:
(1)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到位。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學生需要對高中地理的學習進行思維的轉化,對于許多地理問題需要全方位的考慮,不能以偏概全。許多學生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對地理知識不能形成全面的認識,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就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只對地理理論進行掌握,不懂對地理基本原理的探究,最后造成遇到新的問題就不知所措,缺乏思維的變通,不懂得逆向思維。
(2)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盡管多數學生會在課堂上記筆記,甚至有的學生會事無巨細地將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記錄下來,但是這只是機械性的記錄,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的理解,就沒有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沒有思考就不會產生疑問,教師的課堂就沒有教學生成,或者有些學生有過淺層次思考,但是不主動提出問題和自己的見解,教師沒有辦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師生思維沒有互動,存在脫節現象,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沒有幫助。
(3)思維的邏輯性不強。有的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雖然知道了某一問題的地理知識,但思維條理不清,在組織語言或者答題中思維混亂,不夠嚴謹,結果可能是錯誤的結論。從學生近幾年的答題考試中發現學生缺乏地理邏輯思維。學生答題過程中要么是基礎知識不牢固,缺乏答題角度或者是羅列知識點,邏輯性差;要么是學生的空間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間方位顛倒,沒有清晰的地理區位空間;或者答題不能用簡練的專業術語表達,答題語言不規范等,都是因為學生的思維不活躍,邏輯思維能力差的表現,這就導致的高考考分無法提高。
培養高中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過程。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它起著對問題的分析、比較、判斷、推理和結論等重要作用。努力培養和提高青少年的邏輯思維能力,將直接關系到未來民族素質和國家的發展,為了促進青少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合作,共同攜手將地理邏輯知識融入中心教育實踐中。
3 培養高中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出現的地理思維缺陷,我們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地方去進行地理教學:
3.1地理教學語言要規范
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它是教學內容科學性的重要保證。霍姆林斯基曾鮮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也就是說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直接影響著,甚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
高中地理教學有大量的原理,這就要求老師的地理教學語言要精練、準確、清晰,即表述要精煉,用語要規范準確,不能含糊其辭。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不要犯習慣上的錯誤:比如看地圖時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指示方向時卻容易說成“上下左右”;更要專業術語的運用:比如“降水”是水分以固態或液態形式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不能說成“降雨”“下雨”,更不能說成“落雨”。地理事物形成發展過程前后順序的承繼性;因果關系中的相關性;應在教學語言的表達中予以充分注意。
3.2地理概念要精準
地理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地理概念描述的專業性,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留下良好的學科素養和學科習慣。要注意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地勢”與“地形”、“天氣”與“氣候”“海拔與高度”等不能相互替代;要注意相關詞匯比如“溫度”、“溫差”、“均溫”、“氣溫”等的表述;以及“增加與增長”,“集中與集約”,“聚落與聚集”的區別等等。再比如在人口合理容量一節中,對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區別與聯系的講解中,地理教學語言更應言之有序,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概念的掌握不等同于記憶名詞,原理、概念表達的簡潔性、正確性,結論的準確性尤其重要。所以地理教師要弄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概念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概念精準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得到透徹的理解。
3.3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學科思維多重復
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特征上保持協調一致,并與總體特征相統一。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以知識的點、線、面為網絡,抓住知識主干,圍繞重點、難點進行學習,重在構筑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但現在有種錯誤的時髦傾向,將知識樹當思維導圖,然而知識結構不等于思維導圖,在某一地理要素起變化時,會給其他要素帶來哪些影響,這才是我們所從事的地理學的整體性的具體體現。同時,知識遷移不等同于復制,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學生遷移知識,理解概念,在教學中要多次重復,讓學生耳熟能詳,在不斷的在重復中形成深刻的印記。
比如,在農業的區位因素中,我們可以構建這樣的知識體系:
有了主干框架,然后引導學生對逐個因素進行分析、整合,形成如下的知識體系:
又比如,地球運動是許多地理現象的基本原因:晝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轉產生的,而晝夜長短變化是由地球公轉形成的現象應當有直覺。經過感悟和引導能明白晝夜長短變化是和太陽高度同步進而形成季節更替的,這就是地理邏輯思維上的飛躍。這就要依靠我們在教學中多次重復講解來達成。老師們不但要求學生記憶理解,自己也要多次背誦,默寫,這不同于背答案,而是掌握分析問題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3.4適當設疑,注重學生的合作探究,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教師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記住知識,卻沒有經歷分析、探索知識的階段,這對于他們地理思維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培養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地理教學中,設計創設性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合作探究,這對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思維始于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從多方面,多角度思索,往往提出許多與眾不同的設想和見解。
創設地理問題情境應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有利于學生用已有舊知識或生活經驗解決新問題。(2)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問題難易適當。(3)在各個教程之間和一個教程的開始、進行中或結束時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既可以用教師設問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業的形式提出;既可以從新舊知識的聯系方面引進,也可以從日常生活經驗引進。(4)同一問題重現要注意變換方式,作業盡量多樣化并避免重復,達到舉一反三、熟練應用的目的。如在學習我國地形、氣候、河流等問題后,可以如此設置問題:我國地形對氣候、河流各有什么影響?我國氣候對地形、河流各有什么影響?我國河流對地形、氣候各有什么影響?讀中國地形、氣候、河流圖,分析我國地形、氣候、河流的特點分布等(5)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所設置的問題要盡量真實,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需求相聯系,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
3.5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歸納綜合能力。
奧蘇伯爾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知識的遷移,從而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盡管每個學生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當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進行比較或者對比時,若相同就會納入原來的結構,若不同則會產生疑問。在學習中應善于把所學知識進行概況、歸納、總結規律,在遇到新問題新知識時通過聯系已有的舊知識、規律從而較好的解決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首先要準確理解該事物的概念,明確其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分析各要素之間的聯系,然后加以綜合與概況。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注重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思考,盡量把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比較,讓學生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他們的推導過程的思維,以提高其分辨力,促進其學習的進一步開展和鞏固學習效果。這樣,他們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
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如理解知識的最好途徑,復習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讓學生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生之間開展學習方法和經驗的交流,結合座談會、報告會等形式使學生盡快掌握學習方法,適應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
4 結語
總之,高中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應該在各個方面加以重視,只要地理教師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有針對性轉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思維模式,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發展的規律,那么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一定會增強,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
陳美孜(1986.10--),女,漢族,廣東韶關人,高中地理教師,學士,主要從事普通高中地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