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孟 姜壯
摘 要: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使得普通話在整個中華民族共同語境中得以傳承、擴展、沿襲,但由于我國疆域的經緯跨度大,區域之間的交流產生了客觀性的阻隔,催生了各地方言的產生。方言正是因為地域的差別導致的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本文以四川樂山市為例,從當地的語言使用現狀、普通話水平等分析出發,對部分代表性群體進行調查,并對以普通話培訓為主的機構發展提出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普通話;培訓;調查;民族
1 緒論
1.1項目背景
從當下世界發展形式及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來看,語言的多樣化和不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輸出效率和優秀傳統的傳承推廣,更對社會的生產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產生阻礙作用。所以,語言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對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類情感溝通的橋梁,更是維系整個民族統一昌盛的精神工具。
通常來說,語言作為能夠傳達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普通話無論是在不同省市、不同民族還是不同文化交流上,都扮演著通行證的角色。但是,目前部分培訓機構在普通話教育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無法做到專業、高效、合理的引導和培養。
1.2項目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專業的普通話培訓有助于促進整個普通話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專業性。培訓作為參與測試過程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必須建立起系統的培訓理論體系才能對培訓機構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這是此項研究的基礎性工作,為整個測試培訓體系形成一套有據可循的方法論。所以,我們的研究能夠從實際培訓過程、結果的角度得出相關經驗,并在綜合研究和問題迭代中形成可追溯的結論,從而推動普通話水平測試理論研究。
1.2.2.實踐意義
就現實而言,普通話水平測試在制度體系和管理體系的規范性上的實效性不強,這也直接降低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整體發展。此項研究維度雖然是理論層面,但科學全面的理論研究最終導向于實踐活動,即形成一套針對培訓工作的切實可行方法論。
同時,本次研究能一定程度促進我國文化體系的建設和語言教育水平的發展。語言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國家到地方各級都采取了措施對文化進行著重發展。具體而言,在法律上有《文字法》等相關法律保障,對以普通話為主的語言文化進行了相關學習規定,在具體實施上,比如各大高校將普通話等級證書作為畢業的一項考核內容。本項研究本著推動普通話為主的語言文化獲得更好發展為目的,力爭在通過對部分地區語言現狀的調查分析上,設立培訓機構,規范普通話使用,促進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2 樂山市語言使用現狀及普通話水平調查
2.1語言使用現狀
樂山市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地區,不但有豐厚的當地特產及資源,更有非常多樣的語言種類。四川省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樂山市民族分布比較多樣,有大約41個民族定居該地。其中,漢族、回族、苗族及彝族是樂山世代存在的民族成份。在這些民族文化中,語言種類較為多樣,在少數民族語言分布中,作為四川雜居地域的主體民族,藏語的使用較為廣泛,且有不同地區的方言,還有回族語言、彝族語等多種。而樂山的各地方言種類也是比較多的,以井研縣為主的東部分地區大部分為自貢方言的使用地,而市區主要是樂山方言,此外還有嘉南語等方言。得益于樂山市語言的多樣性,諸多語言學研究者在做理論研究之前,都會親自到樂山地區做試點調查。
為了了解樂山地區居民的普通話現狀,并就此作為進行普通話培訓的課程設置、人群設定等方面的依據,本文在當地進行了對受訪者的普通話水平、母語類型、普通話學習動機等多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為了提高本次調查的有效問卷比例,大部分都是現場負責人指導填寫,但對受訪者的選擇不做任何干涉與引導。在受訪對象的選擇上,為了提高調查的普遍性與準確度,本次采取對不同戶籍、不同年齡及不同職業的人群分別進行抽樣調查。本次共合計發放問卷3250份,收回3175份,有效問卷為3096份。
2.1.1.普通話水平
由于該地區的民族多樣性較明顯,且地方特有的方言種類較多,因此樂山地區的普通話整體水平處于中間狀態。如圖2.1所示,在受訪人群中,雖然涵蓋了工作者、學生及老年群體等不同范圍人群,但普通話仍然沒有達到一甲水平的,一乙也只有22人,即大部分處于二級水平上,二甲與二乙分別占44.2%與41.6%,二級的總體比例達到85.8%,本文認為一方面是由于當前雖然各地區的母語及方言不同,但普通話在各地的普及率及使用率較高,因此整體水平性不低;另一方面,在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會對南方地區的學生進行政策傾斜,即對普遍的地區性發音錯誤采取不扣分策略,因此部分方言中的發音問題在普通話測試成績中的影響較小。
2.1.2.居民最先學習的語言
在有效問卷中,大部分被調查者的母語為漢語方言,即首先接觸到的是當地方言的人占總有效問卷的76%。而在這些受訪者中,從一開始學語言就學習普通話的僅僅只有62人,而對于這些人最先接觸的就是普通話的原因,通過整理問卷之后發現大致有三種。第一,父母雙方或者有一方是普通話使用者,因此孩子從小被教授的也是普通話;第二,受訪者出生時位于北京官話地區等方言接近普通話的地區,因此最先接觸的就是普通話;第三,受訪者隨父母生活在父母的母語之外的其他方言區,外地人學習當地方言較為困難,為了能夠實現與當地人的無障礙溝通,因此學習能夠通用的普通話。除方言之外,在少數民族語言中,大部分為彝族語、回族語、藏語等,還包括其他一些本次調查問卷沒有收錄的民族語言。
2.2普通話學習動機
動機,就一般意義而言,即能夠激勵、引發個體朝著一個既定目標前進的過程,也是促進個體為了某個目標向前的動力。就本次調查而言,問卷針對受訪者學習普通話的動機提供了五個備選,人們學習普通話的動機大部分對由于工作或者交流需要,因此在進行普通話培訓時,應注重對普通話的實用性,而不應當僅僅追求應試教育。該調查結果對本次項目的課程設置、課時選擇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借鑒意義。
3 居民普通話學習中的障礙
3.1方言的影響
在語言學中,會涉及到“遷移”一詞。對于語言學習而言,遷移即在掌握某種語言過后,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先入為主的運用已有語言運用的語調、發音等進行新的學習,從而出現口音有部分重合的現象。在本次論文研究中,遷移即方言在學習普通話中的影響力。在居民從掌握的方言到普通話后來逐漸運用到語言的習得中,表示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產生的影響。
相比普通話,樂山區或者說民族分布較多的地區,由于各自的方言相互之間都存在不同,因此一般與普通話在發音、音節等方面存在著不同之處,也基于這些差異,使得其方言系統是獨立的,也正是這些相對的獨立性,為當地居民學習普通話帶來了不同的影響,用語言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正負遷移。為了更好的研究方言對普通話學習的影響,此處重點強調的是負遷移。比如方言的發音習慣與普通話的不同,就導致在學習普通話時因多年的發音習慣造成發音上的錯誤,以及對正確的音節辨識不清,并且這種錯誤是很難改正的,因此會給學習者帶來負遷移效應,最終對其普通話學習的進度及準確性帶來負面影響。總之,若學習普通話時沒有具體掌握好兩者的范圍與差別,就會容易出現混淆并出現普通話中摻雜方言的現象。
3.2語言偏誤影響
偏誤即在學習某種新知識時以往已經掌握的一些技巧在新的學習環節中產生的既有影響。此處以2012年暑期在四川民族雜居區舉辦的國培和省培計劃中開展的到當地口語和筆試試卷摸底以及培訓后的現場測試為例,分析樂山地區平翹舌的偏誤。
平翹舌混淆問題無論是在方言區還是少數民族地區,南方的諸多受眾都受到其影響,且2012年舉辦的普通話測試中,在出現平翹舌的漢字時,出現平翹舌出現的偏誤在所有的偏誤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平均比例高達54. 37%。這說明當地居民平翹舌混淆對普通話學習過程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時也說明他們常常會把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相混淆或者發音不到位,比如z、zh不分,c、ch混淆,s與sh同音或者總是念反等。出現這種現象,一是由于受眾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掌握還不夠,沒有清楚地知道在什么位置如何發音,二是在從一開始的學習中,方言的使用使其不能將上述問題從一開始就避免,因此在后期也再難改正。由此也看出,樂山地區普通話培訓的市場及受眾需求都是非常大的。
4 培訓機構課程設置合理性分析
4.1加強基礎教學
通過前文對樂山居民在學習普通話時的現狀及學習障礙的分析可知,人們不管是在圣母、韻母等音節的發音之類的基礎上比較薄弱,在識字量、對普通話的接觸面等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其中,對許多漢字不能準確的讀出、不理解漢字的意思等,也都是該地居民對普通話的掌握不足,基礎較差。而在目前現有的普通話培訓中,沒有考慮到受眾的接受能力,僅僅是針對上班族等開展為期一兩周等時間較短的“速成式”教學,僅僅對當地大部分學習者都存在的比如平翹舌偏誤、兒化音等普遍問題進行培訓,卻忽視了學習者學習基礎的奠基,即沒有針對性的比如音節、發音等基礎課程,這就使學習者依然是以模仿以往的視頻發音教學為主,沒有針對性的系統性方法,也沒有針對不同個體的具體方法。這種目前的現狀就導致當地甚至以樂山為代表的諸多少數民族方言使用區的普通話水平較差,也是當地普通話水平較差的原因。同時,雜居區在進行普通話培訓時,很多學習者的母語就是少數民族語言,學習基礎本身就比較薄弱。
基于前文對現狀的分析以及上述原因,本文認為在對樂山地區居民進行普通話培訓時,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課程設置,這必須引起教學上的重視,要針對不同的人群設置適合其學習的時間、授課方式以及學習內容。
4.2朗誦形式的培訓
朗誦是將經典的文學作品利用聲音的形式向受眾傳達自我感情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交際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參與者的閱讀能力,更能從根本上、更高技術水平上糾正發音的錯誤。無論是詩歌朗誦還是文章朗誦,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就是發音的標準性。在上文關于方言及語言學習中的偏誤分析上,都指出少數民族地區存在發音上的習俗沿襲而來的不標準。因此,培訓機構開辦相關朗誦課程,并選拔優秀的學員參加有代表性的朗誦比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更可以將培訓機構的實力更好的展現出來,可以說是免費的宣傳。
4.3教學日常管理
4.3.1.授課時間的選擇
由于服務對象身份及年齡的多樣性,比如學生、社會在職人士等,其閑暇時間是不用的。因此,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要做到靈活,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大部分有意向的人群的學習時間集中在下午與晚上。其中,選擇下午的一般為學生,比如大學生的在校課程并不是全天都有的且大多數都在上午,因此下午是其集中選擇的時間段,且其學習提升普通話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后期的大學生活。而選擇晚上6點以后的一般都是在職人員。針對上述不同人群及時間選擇的集中性,本文認為該培訓機構應該選擇在晚上設置語言學習初中級班,以提高在職者的漢語水平為最終目的,而下午及部分上午時段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基礎性為主的教學。以此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4.3.2.培訓機構要確保教學質量
在上述授課時間上,得出的結論是要分班教學,既針對不同水平的人群設置不同等級的班次,并在基礎性知識的課程設置上要加大時間投入,因為對于語言來說,短期是很難見到成效的。同時,師資力量的投入也要加大,可以定期聘請電臺主持人、朗誦名家等進行普通話專題訓練,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師資力量也要大部分向執有一級普通話水平證書的傾斜。
5 結論分析
本文通過對四川樂山地區部分被訪者的問卷調查,發現本地的普通話學習及利用上存在很多不足與誤區。同時,當地的普通話培訓機構較少,課程設置、人群選擇等不盡合理,因此本文認為開展科學、合理的普通話培訓是有需求的,市場前景是非常大的。最后,提出普通話培訓機構發展的幾點合理建議。
參考文獻
[1]鄧英樹、張一舟.四川方言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2]鄧英樹等.成都方言語法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3]黃尚軍.四川方言與詞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崔榮昌.四川省西南官話以外的漢語方言.方言[J], 1986 (3) .
[5]馬錦衛,蔡華等.四川民族地區民族語言文字應用情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8)
[6]韓述梅等,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 ( 12 ).
作者簡介:
李辛孟(1997—),男,漢族,山西長治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姜壯(1985—),通訊作者,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講師,一級播音員,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節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