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林
摘 要:榆林市作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導致地表塌陷、地下水滲漏、林木枯死、土地沙化生態環境問題加劇。致使60多年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成果面臨威脅,而補救和恢復卻異常艱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本文提出了林業生態產業發展是保護林業生態建設成果,使林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關鍵詞: 林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途徑
前言
榆陽區雖然幾十年來在生態建設、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整體上的生態系統依然是很脆弱的。因此,在搞好自身生態建設的同時,尋找一條可以讓農民穩定收入、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化道路,對整個榆林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1.林業產業發展成果
榆陽區地處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過渡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到解放前夕,區內林草植被幾乎破壞殆盡,全區570萬畝荒沙,僅殘存以沙柳、臭柏為主的天然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僅為1.8%。建國后,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和組織下,榆陽人民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北治沙,南治土”的植樹造林運動。改革開放,榆陽區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十萬畝大扁杏基地建設等生態惠民工程,扎實有效做好林業資源管護工作,全市森林資源總量實現快速增長,至2010年,榆陽區林地面積達到6.74×105 hm,占總面積的79.5%。森林覆蓋率達到45.43%。南部山區104.4萬畝面積的水土流失區,得到有效控制;北部風沙區570萬畝荒沙全部達到了固定和半固定,“沙進人退”的歷史正在變為“人進沙退”的現實,生態環境建設處于前所未有的局面。
2.生態環境面臨的困境
榆陽區作為礦產資源基地,地下埋藏著豐富的天然氣及煤碳資源等,且煤埋藏淺、易開采、煤層厚。1999年以來,礦產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全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也引發了礦區周圍地表沉陷,植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地表沙化嚴重等生態問題。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引發的生態破壞往往是輕易或者是不自覺的,而補救和恢復卻異常艱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保護榆陽生態建設成果,平衡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沖突,已成為目前影響榆陽穩定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3.生態產業是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3.1 大力發展林業生態產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榆陽區在以能源開發為前提的能源基地建設帶動下,榆陽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呈現出跳躍式的發展,而榆陽的農民年均收入的增長幅度,卻始終低于全國農民平均年收入水平。研究和解決榆陽“三農”問題,是擺在榆陽區這個經濟增長率超常規發展地區最大的社會課題。
榆陽區是榆林市政府所在地,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接壤地帶。境內有糧食作物3類、21種、126個品種,草本植物60多種,木本植物40多種,栽培作物79種,羊子飼養規模居陜西省前列,豬、雞、牛的飼養也初步形成氣候,已建成全省畜牧業基地和舍飼養羊示范縣區,極具特色的農副土畜產品為生態產業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玉米、馬鈴薯、羊子、生豬都處于低利潤原料出售的現狀,與產業化開發可以得到的實際利潤相差甚遠,為生態產業開發提供了極大的利潤空間。因此,大力發展林果、林牧、種植、養殖等林業生態產業,促進產業升級開發,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生態產業除具有按生態經濟原理和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生態功能的基本特征外,其物質、能量、資源的多級利用,主要體現在生態產業鏈的延長和沿伸,特別是食物鏈在生態產業中的應用。延長產業鏈,最大限度地進行產業研發,讓產品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增值效益,也是當前生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例如榆陽區目前廣泛用于水土保持的沙棘,其根、莖、葉、花、果,特別是沙棘果實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輕工、航天、農牧魚業等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榆陽現有沙棘資源40萬畝,利用沙棘為原料進行深精加工能提取沙棘油和藥用沙棘黃酮,其產業鏈延伸的經濟價值能提高數十倍甚至近百倍。
大扁杏,富含大量的脂肪、蛋白質、糖分以及人體所需要的磷、鈣、鉀、鐵等物質。既可生食,亦可制成杏仁霜、杏仁露等多種風味獨特的食品和飲料。榆陽僅東南山區就有大扁杏產業基地10多萬畝,均處于盛果期,大扁杏畝產杏仁50斤上下,是農業產業開發、產業鏈增值的最好事例。
因此,要發展生態產業,擴大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引導廣大農民延長產業鏈,逐步進入生態產業的流通領域,介入生態產品深加工的環節,分享生態產業帶來的巨大利潤,這是生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必將大大加快榆陽解決 “三農”問題的步伐。
3.2 生態產業,是榆陽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建設榆林特色生態名市,是榆林市“十二五”規劃確立的重要內容,榆陽區做為這一規劃施行的主陣地,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數十年堅持“南治土、北治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榆陽北部風沙草灘區已初步形成了“林灌固沙-固沙培地-培地種糧-糧農促牧”的林灌農牧復合經營生態農業模式。
南部丘陵溝壑區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狠抓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已基本上做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溝,年入黃泥沙由建國初期的5.3億噸降低到1.9億噸。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工程極大地刺激了廣大農民的坡地退耕種草積極性,初步達到“林草增種-牧業增值-糧食增產-水保增效”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鑲嵌式”生態農業模式。
4.結論
建設綠色生態名市是榆林的戰略抉擇,也是榆陽的奮斗目標。只有生態產業化開發才能夠達到既要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目的。從生態產業發展的內涵來看,生態產業開發是解決“三農”問題、保障“三農”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林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政府在產業開發上必須給予政策保護、市場需求、科技支撐、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榆林市榆陽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榆林科技.(2004).3
[2]陜西省林業勘察設計院.陜西省榆陽區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 (2006年).
[3]姚良宏.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措施.綠色科技.(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