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院(463200)宋克敏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待產的100例瘢痕子宮陰道分娩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9.35±3.00)歲,孕周38~41.5周,平均孕周(39.65±0.51)周;距離上次子宮手術時間22~56個月,平均(32.25±3.21)月,按照產婦意愿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50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參考組采用常規低位破膜法:取截石體位,外陰常規消毒,充分評估宮頸成熟度、胎兒情況等;宮縮期間采用破膜器刺破羊膜囊下段,綜合評估羊水流出狀況;若羊水流出量較小則上推胎頭,以方便羊水充分流出,之后對母嬰情況進行密切監測。觀察組采用自制穿刺針高位人工破膜:硬膜外麻醉穿刺針距離針頭1cm部位彎成90°,利用穿刺針頭對周圍組織、胎先露形成鈍性保護;觀察宮口開至3cm且觀察無臍帶脫垂現象后,食指、中指持穿刺針沿左側宮頸內口盡量上滑,在可觸及胎膜最高處直角穿刺2~3點,觀察有羊水流出后,手術保護撤出穿刺針,觀察羊水狀況,操作均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孕婦臥床休息并對胎心嚴密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第一產程、胎膜至宮口全開時間以及生產時間;對比兩組活躍期(加速期、最大加速期以及減速期)宮縮強度;記錄兩組陰道試產成功率、母嬰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兩組第一產程、破膜至宮口全開時間及生產時間比較 觀察組第一產程、破膜至宮口全開時間以及生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具體見附表1。
2.2 兩組宮縮活躍期宮縮強度比較 觀察組宮縮加速期、最大加速期以及減速期宮縮強度均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具體見附表2。
2.3 兩組試產成功率、母嬰結局比較 觀察組44例產婦試產成功,轉剖宮產6例,陰道試產成功率為88%,參考組32例產婦試產成功,轉剖宮產率18例,陰道試產成功率為64%,P<0.05;觀察組出現1例產后出血,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參考組出現3例產后出血、4例產后感染、1例子宮不完全破裂,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見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臍帶脫垂等并發癥,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關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選擇一直存在爭議,部分醫生為了降低再次妊娠風險,避免醫療糾紛,主張二次剖宮產,然而由于瘢痕子宮粘連盆腔導致手術難度增加[1];同時越來越多的瘢痕子宮產婦希望嘗試陰道分娩,以降低再次剖宮產的傷害。唐雨帆通過比較100例瘢痕子宮與100例非瘢痕子宮產婦陰道分娩結局,發現瘢痕子宮產婦為安全可行的,臨床醫生只要掌握產婦禁忌癥,全面監控生產過程,則能夠保證母嬰安全[2]。以往臨床認為高位人工破膜可能引起胎盤損傷、子宮穿孔等,因此多主張采用低位破膜法。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我院自制穿刺針進行高位人工破膜,結果顯示觀察組第一產程時間、破膜至宮口全開時間以及生產時間等均短于參考組(P<0.05),同時觀察組活躍期宮縮強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表明高位人工破膜與低位人工破膜比較,能夠增加宮縮強度,促進宮頸擴張速度。且觀察組陰道試產成功率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表明自制穿刺針高位人工破膜能夠提高陰道試產率,同時對母嬰安全性高。

附表1 兩組第一產程、破膜至宮口全開時間及生產時間比較(h)

附表2 兩組宮縮活躍期宮縮強度比較(kPa)
總之,瘢痕子宮陰道分娩中采用自制穿刺針高位人工破膜能夠促進產程,加快宮縮,可提高陰道分娩率,同時能夠改善母嬰結局,可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