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務新聞》 2018年7月18日
即使不算因軍費長期達不到占GDP的2%的北約下限而廣受盟國、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壓力,德
國自身的軍事實力也的確岌岌可危。雖然2019年將接管北約應急快速反應部隊指揮權,德國國防軍卻缺胳膊少腿。根據國防部《2017年聯邦國防軍主要武器系統運行狀況的報告》,224輛“豹”2坦克只有不到一半處在戰備狀態,海軍13艘護衛艦只有5艘處在適航狀態,計劃裝備128架的“臺風”戰斗機僅有4架作好了戰斗準備,還缺少具有夜間作戰能力的戰斗機,空軍飛行員也不斷流失。為此,財政部提交的2019年聯邦預算草案比先前提議的增加7.85億美元,比2018年增加47億美元,達到512億美元。即使如此,德國軍費占GDP的比重也只有1.2%,2025年之前計劃增加到1.5%,仍未達標。不過經費還只是一部分問題。面對日新月異的高技術發展,德國武器裝備的研制也乏善可陳。自2018年3月以來,德國國防部和內務部官員正加緊籌備一個新的機構,以負責有關國防和國家安全突破性技術的研究。雖然尚未明確成立時間,但2018年內一定提上議程。這個以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建立的新機構,全稱網絡安全及關鍵技術顛覆性創新機構(ADIC)。國防部長萊恩表示該機構的目標與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的使命相似,定位于確保德國科技創新能力依靠。ADIC與DARPA唯一的不同是同時兼顧網絡安全事務,德國執政黨聯盟還要求成立一個“信息技術安全基金”,以保護相關關鍵技術。2017年,德國國防部曾成立了網絡創新中心,準備對國內科技新興企業的潛在軍事作用進行調研。不過,德國將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如何發掘軍事潛力,ADIC將如何處理慕尼黑的聯邦國防軍大學的研究職能都還有待明確。此前德國軍方一些機構已經著手嘗試用人工智能預測全球危機,或者分析恐怖襲擊模式,但在德國教育部最近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中沒有明確提及任何軍事應用。

俄羅斯探月遭遇挫折
俄羅斯航天局計劃2019年年底發射的“月球-全球”探測器(“月球”-25)在編號上延續了前蘇聯1976年的最后一次探月任務“月球”-24。“月球”-24曾將月球土壤樣品帶回地球,“月球”-25也設想在月球南極附近的博古斯勞斯基隕石坑著陸。不過,這個任務最初確定的發射時間其實是2016年,當時俄航天局為系統承包商拉沃契金公司提供了45億盧布,不料一直拖到現在。這其中資金缺乏并非唯一的原因,由俄羅斯技術公司下屬的IT綜合體負責的BIB慣性測量裝置一直就無法正常工作,它負責“月球”-25探測器登月旅途中的導航。俄航天局又一度打算在2019年先用空客防務和太空公司的ASTRIX裝置代替,又遭到歐盟因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施加的禁運,可供替代的莫斯科NPT AP公司的BIUS-L系統也要2020年2月才能完成。受限于主發動機的軌道修正能力,該探測器若不能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底的窗口發射,2020年6月至9月的發射窗口條件就更加嚴苛,再下一個發射窗口又要到2021年5月了。俄航天局堅決反對俄科學院空間委員會推遲到2021年發射的建議,因為一些外國合作方已經等不起了。瑞典空間物理研究所(IRF)為“月球”-25提供的關鍵科學載荷LINAXSAN(中性粒子超小分析儀)有些部件是2012年建造的,已接近最大壽命。已失去耐心的瑞典IRF已轉而參與美國與歐洲航天局合作的探測木衛一的JUICE任務,將為該任務提供“粒子環境包”(PEP)有效載荷。現在雖然已經很清楚“月球”-25將無法攜帶瑞典有效載荷,但俄航天局關于發射日期的決定仍懸而未決。俄羅斯在航天基礎技術上的問題也不限于此,在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上,現有部件60%以上都來自國外,到2020年才能降到10%,2025年計劃完全實現國產,但此項目已開展了幾十年。國產后性能是否下降也不明確。

美國《國防》 2018年8月2日
美國國防部官員擔心谷歌退出Maven計劃將帶來嚴重后果。Maven只是希望用人工智能輔助分析無人機采集的大量全動態視頻數據,在目標出現時提示人類分析員,但谷歌公司大量員工以“不應參與戰爭業務”為由要求退出。對此前國防部副部長鮑勃·沃克表示:這些數據可能使500名美國人、盟友或無辜平民免遭襲擊。現在美軍無人機安裝的“女妖凝視”攝像機一次搜集的視頻即使3個7人小組不間斷工作也只能分析15%的數據,剩下85%只能擱置。這些情報分析當然可能導致采取攻擊行動,但這是反恐戰爭的必需。還有人認為,美國人對政府的行為和政府是否會利用科技工具侵犯他們的權利的擔憂可以理解。如果硅谷的IT男們對五角大樓開發的強大新技術有道德憂慮,就應該積極參與,以確保它合乎國際人道主義法,這也是五角大樓的愿望之一。然而事實上硅谷公司與五角大樓合作的例子少得可憐。民營企業也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理解政府將人工智能用于軍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過美國軍方也感到,要贏得軍事高技術革命就必須利用商業投資帶來的人才和知識,軍方自身招募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的軟件人才還是不夠。人工智能領域與過去以硬件導向的公司不同,它發展迅速,但步伐越快就會失誤越多。過去一年美國空軍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用于戰斗機、空戰中心等領域時有得有失。如果不用于情報分析,那將人工智能用于軍機故障預測總是挽救本國飛行員生命的道德之舉了吧,可是谷歌的決定是不參與國防部的任何合同。2018年7月17日,全球16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和機構還在斯德哥爾摩簽署了一份不到300字的《致命性自主武器宣言》。宣言指出:致命性自主武器大大降低了剝奪人類生命的難度、歸責性和風險,可能成為暴力和鎮壓的有力工具,這一點在它與監視和大數據系統并用時更為顯著。1983年,前蘇聯陸軍中校斯坦尼斯拉夫·佩特羅夫在雷達誤報美國發射大量核導彈時沉著判斷,避免觸發核反擊。因此,這些科技人員認為,終結生命的決定權不應委托給機器人,而應掌握在人類手中。
改變航空航天產業的十大新技術
一、高超音速技術加速發展。美軍從忽視到優先發展只用了兩年時間,現在至少有3型高超音速導彈在研,兩項定于2019年試飛,一項將于2022年交付空軍。這還將推動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載系統的發展;二、電動飛機。電動垂直起降(eVTOL)市場蓬勃發展,已有6架樣機試飛并開展多個不同項目。它們需要高度安全和低噪聲,并克服從適航認證、制造到空域整合和基礎設施發展等諸多挑戰。隨著Uber在2020年制造出驗證樣機,還將有大企業和大筆資金加入這一技術用于城市空中交通的競爭;三、可替代能源。與航空燃料相比,電池儲能效果雖然較差,但降低成本和減排潛力巨大,除了提供推力,它還可作為飛機清潔、安靜的輔助動力。燃料電池代替小型渦輪發動機的潛力正在展現,NASA正在研究通過重整煤油為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生產氫氣的系統,未來還可望用更安全、能量密度高的鋰-空氣電池和利用帶電液體發電的液流電池為飛機供能;四、無人機超視距飛行。無人機只有超視距飛行才能釋放真正商業潛力,各國正在試點不同的運營方案和法規政策;五、激光對抗無人機。由于每次射擊成本較低,只要保持供電就能繼續射擊,定向能武器即使用于對付小型無人機也具有成本效益;六、天基空中交通管理。2018年底銥星公司將完成搭載自動相關監視廣播(ADS-B)低地球軌道通信衛星星座,從而于2019年初在北大西洋上空開始試運行天基空中交通監視系統,提供全球飛機跟蹤和緊急定位服務;七、低成本發射。從事小衛星發射的創業公司正迅速發展,以提供成本更低、更便捷的低地球軌道運輸方式,DARPA將于2019年底進行短間隔發射競賽;八、大型零部件增材制造。關鍵挑戰首先是從低強度聚合物轉向高強度金屬部件,二是從小部件轉變到大型結構部件,下一個挑戰是重新構想部件的設計方式;九、機器人用于飛機制造。過去一直限于鉆孔和緊固等重復工作,現在機器人將更靈活和機動,能在復雜組件上與人類協同工作;十、機載人工智能。雖然在地面也能使用機器學習從數據中提取知識,但通信帶寬的限制將使人工智能直接轉移到飛機上,與獲取數據的傳感器共同工作。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 2018年7月20日

不管是在伊拉克還是阿富汗險惡的作戰前沿作戰,還是在災區開展人道主義救援時,英軍都能深刻體會到將補給送到一線部隊手中的中“最后一英里”的挑戰。美國在這方面已經開發了一批先進的無人裝備,包括無人直升機、小型無人機和模仿騾馬的機器動物,但最終發現這種挑戰可能并不是單一裝備能夠包辦的,而是需要多種創新技術的綜合運用。英國國防部、國際發展事務部和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UKRI)正在合作開展一項創新挑戰賽,希望能動員英國國內外的企業共同參與,開發出具備“按需投送”能力的自主無人機和地面機器人體系,解決這一難題。這項競賽計劃名為“為更安全的世界的機器人挑戰賽”,由英國國防科學與技術實驗室(DSTL)的國防與安全加速辦公室主導,得到了國家工業挑戰戰略基金的資助。目前該計劃正處在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為期12個月,投入經費約495萬美元,預計將于2018年晚些時候或2019年進行多種樣機的初期演示。目前,英國政府已經選中了5個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導的團隊參與競賽,其中有4個由英國企業主導。這些團隊提出的設計概念多種多樣,包括:Horiba Mira與Frazer Nash咨詢公司合作的高度自主的全地形無人車,它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導航、先進地形感知與目標識別能力;匡奈蒂克公司與霍爾大學等大學合作的一體化高度自動物流系統,它采用了自主氣墊摩托車和先進無人地面車;動物動力學公司牽頭的團隊開發的自主動力滑翔傘系統;巴拉德微系統公司與克蘭菲爾德大學合作開發的垂直起降無人飛行器系統;Fleetonomy與泰雷茲等企業合作驗證的城市等環境自主聯網無人投送系統。這些系統都可以和自動駕駛的地面車輛一起,在復雜地形中運送物資。除了用于軍事,相關技術還可望用于核能、深海或太空探索等領域。
五角大樓技術主管談高超音速武器
高超音速可以說是當前武器領域炙手可熱的時尚,幾乎所有關于強國未來軍事能力的討論都言必稱高超音速。眼下,在美國負責這種關鍵能力發展的關鍵人物,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他現在是國防部負責國防研究和工程事務的副部長。2018年7月12日,他提出了關于高超音速武器的三個重要觀點,可以從中管窺美國推動該領域技術發展的思路。首先,他認為高超音速武器將產生最大影響的領域是戰術而非戰略武器。盡管2018年3月俄總統普京公布了所謂的具有核能力的高超音速武器,但從美國防長馬蒂斯的評論中,格里芬已注意到這個觀點:俄羅斯早已擁有具有核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因此戰略高超音速武器不會對世界地緣政治地圖造成太大影響。相反,最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武器給戰區或地區沖突帶來的戰術能力,比如響應速度快、高速、機動性強、難以找到并追蹤和打擊”。美國官員也指出,高超音速武器作為應對美國海軍艦艇的戰術武器特別有效。其次,格里芬認為,天基防御對高超音速武器不起作用。格里芬認為:“由于高超音速導彈的速度高、飛行高度低,我認為用部署在太空的防御系統對付它并不實用。即使你已有太空攔截器,從技術上用它來攔截高超音速武器也是錯誤的做法。但太空仍將在擊敗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發揮作用,只是其作用在于預警、探測、監視、目標獲取、跟蹤和全球持續態勢感知,這將是美軍整體太空監視任務的一部分。第三,格里芬認為,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研究方面將保持領先。雖然美國輿論大量炒作俄羅斯和中國在高超音速方面的投入和進展,格里芬明確相信:“我們已經,并將繼續作為高超音速領域的領導者。美國原認為這方面不太必需,但對手已經作出選擇,美國就必須在攻防兩方面超越他們。21世紀20年代你將看到美國成熟的能力和加快試驗的步伐,這是從21世紀初開始十年的積累。對中國和俄羅斯的進展,格里芬承認那些試驗值得注意,但很難說清兩國現在展示的能力的可操作性,我不知道他們與實際戰斗力有多接近,我只關心我們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