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導演寧海強是當今中國電視劇電影行業軍旅題材的領軍人物,從事影視創作和拍攝近三十年來,主要作品有《中國兄弟連》《滇西1994》《中國騎兵》《新四軍》電影《殲十出擊》《百團大戰》《勇士》等兼具成績與口碑的經典作品,并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全軍金星獎、飛天獎、華表獎、金鷹獎、金雞獎等全國各項權威大獎,被業內稱作“中國第一鷹派導演”。寧海強說,作為導演, 我愿意在影片中注入我對部隊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無論是在電影院還是在家里,每逢自己的作品播出,寧海強都會靜靜的找個角落觀看自己的作品。那時的他既是一名導演,又是一名普通觀眾。寧海強說,影視劇的本質就是引發觀眾的共鳴,引發觀眾對歷史的敬仰和思考,思考今天的來之不易,又該珍惜什么。因此,寧海強的很多影視劇都影響深遠。
曾經的黑發已日漸花白,它是寧海強導演人生長度的真實寫照。出生于部隊家庭的寧海強,15歲之前一直跟隨父母在長山島海防線生活。每天伴隨他的是嘹亮的起床號和整齊劃一的訓練口號。他說,這兩個聲音在他的童年記憶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這深刻的童年記憶為他今后所從事的工作和所追求的目標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直到現在,他的腦海里還經常閃現海島士兵在登船的時候,向艦艇的軍旗、國旗敬禮的畫面,這種儀式感對他來說是必不可缺的。
在他16歲那年,寧海強被特招到了新疆軍區文工團。他從渤海之濱,一路西行,穿越整個中國到了最西邊,踏上大漠征程。在隨后的五到六年的時間里,寧海強踏遍了新疆軍區所有的邊防哨所。在新疆軍區文工團寧海強演過不少戲,其中包括話劇《天山深處的大兵》的男主角。
隨著軍隊改革,文工團縮編,寧海強被借調到了上海電影制片廠。工作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自己需要更系統的學一些東西。經過不懈的努力,他考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改學影視導演。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寧海強接受了非常嚴格的系統性訓練。一半是學習,一半是創作。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的過程中,寧海強的創作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藝術搖籃里,要獲得認可和突破,似乎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寧海強的成功很早到來了。在軍藝的學習過程中,寧海強完成的學生作業《失落》上映,立即引起轟動。如果當時有人跟他說,作品能獲獎,他根本不信。因為他僅僅是在在那個時間里,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沒想到的是,《失落》榮獲了當年的全軍金星獎。《失落》的成功讓寧海強萌生了由演員轉型導演的想法,他覺得單純的演員已經承載不了自己的想法,而導演能實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理想。

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后,寧海強被分配到八一電影制片廠。寧海強到八一廠工作以后,他選定了自己喜好的軍事題材作為創作的方向,投入到了《大決戰》的拍攝。在拍攝中,寧海強跟著蔡繼渭導演和韋廉導演學習,先后走過了場記、副導演和執行導演三個臺階,為他日后獨立指導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寧海強的影視作品一面世就是高起點。1994年,其代表作《彈道無痕》就榮獲了國家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獎項。寧海強也憑借《彈道無痕》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導演處女獎。
能夠選擇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而對電影的高度專注也讓寧海強在這個行業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寧海強說,回憶我的影視拍攝歷程,我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從黃埔時期的《黃埔軍人》開始拍起,一直拍到東征北伐。東征北伐以后就是以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為背景的《勇士》。拍攝完紅軍時期的作品,就到了抗戰時期的《新四軍》和《百團大戰》,再到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從《彈道無痕》到現代化、信息化戰爭的《殲十出擊》,接著是強軍的《目標戰》,最后到了大國擔當的《中國藍盔》。可以說,寧海強的藝術創作作品貫穿了我國軍隊的整個發展歷程和崛起之路。
由于骨子里流淌著軍人的血液,寧海強拍攝的電影、電視劇大多也是軍旅生活,他拍遍了中國版圖的四面八方。從最北面黑龍江漠河的《雪太陽》,到中蒙邊境的8000里邊防線的《大漠豐碑》。從新疆的《最后的騎兵》,到帕米爾山的《昆侖女神》。從南邊的《滇西1944》到福建前線的《施瑯大將軍》。
對于展示中國空軍50年歷程的史詩片《壯志凌云》,寧海強依然記憶猶新,他用五個月拍攝了半個世紀的體驗。為了拍好《壯志凌云》,在50年的空軍發展史上,幾十種機型都在他親自指揮下,滑行、起飛、升空、作戰、巡航、試飛……如今談起這些,他依然覺得非常過癮也非常自豪。這部戲獲獎之后,空軍首長對他說:“你比我都厲害,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指揮了那么多種機型。”
《百團大戰》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獻禮影片,曾經輾轉北京、陜西、遼寧多地拍攝,許多大的戰爭場面調度難度大,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戰爭占到了戲中一半以上。寧海強回憶道,《百團大戰》這個題材在當時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整個國際反法西斯戰爭都屬于低潮階段。這個時候,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站出來用我們自己的這場戰爭,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不僅對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局勢意義重大,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樣意義重大。可以說《百團大戰》改變了整個抗日的格局。我們選擇用電影的藝術手段,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這段歷史。寧海強坦承,拍《百團大戰》很辛苦,希望能跟國外的戰爭大片接近,讓更多的觀眾愿意主動去買票,更希望能讓新一輩的年輕人能夠重溫歷史之余,能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回憶起拍攝《滇西1944》,寧海強也是不勝感慨。在拍攝前,寧海強走進了中國滇西怒江西岸的一處被荒草樹林淹沒的松山陣地,在這個舊戰場遺址上,當地老人對他講述了中國軍隊傷亡過萬、血流成河的故事,這里面就有很多中國軍人壯烈犧牲的情節。
對于那段歷史,寧海強說:“就像一家人過日子,兄弟間有窮有富,富兄弟老欺負窮兄弟,窮兄弟當然要反抗,可是兄弟間再怎么打,也還是一家人,就算打斷了骨頭,也還連著筋呢。現在從外面來了一個強盜,闖到家里來殺人放火,大家想一想,這個時候窮兄弟和富兄弟是該合伙殺強盜呢,還是互相打?我想要是中國人就會回答:合伙殺強盜。”寧海強認為,在當下社會,在革命英雄主義和民族革命精神兩者之間,更應該把民族英雄主義作為創作重點。
寧海強說:“作為一名八一廠的導演,我的使命就是不斷地把中國軍人的風采通過熒屏反映給大家。”
寧海強作為一名部隊子弟和部隊文藝工作者,部隊軍旅情結充斥著他的整個生活與工作,并且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將電影工作當成一種生活的態度,在電影道路上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如今,在商業力量的推動之下,中國影視行業的規模和影響力快速提升,但真正能夠為這個時代留下烙印,讓觀眾感動且銘記于心的經典,還是那些具有時代特點和能觸動觀眾心靈的作品。寧海強說,一部好的作品不僅僅是讓觀眾看完了笑一笑,也不僅僅是讓觀眾看了以后掉幾滴眼淚。我們所創作的中國重大歷史題材和現代軍事題材的作品,承載的是讓觀眾對軍隊的理解和對國防意識的加強。我們要為軍隊的戰斗力服務,要為提升老百姓的國防意識服務。
寧海強的作品中洋溢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和現實主義意義。在如今抗戰片力求以大場面和精致特效吸引觀眾眼球的潮流下,寧海強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展現了特殊視角下的抗戰片。戰爭已成為歷史,但文華的守護和傳承還應繼續。如何在今天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寧海強在重現真實歷史之余留給觀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