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對夢想的追逐,從來都刻印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也標注著歷史前行的軌跡。青年之興衰決定民族之興衰,青年之未來決定中國之未來。每個時代,青年都被寄予厚望,青年工作都被全面關懷。2018年,最后一批“90后”已經全部成年。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奮斗成為新一代的青年奔向幸福的通行證。
機器的運轉聲在耳旁轟響,生產線上待裝車輛呈“一字型”排列,一輛輛傳送向前。只見一個人身手敏捷,快速鉆入一輛車內,把隔音墊準確地卡到車輛地板的卡孔里,隨后鉆入下一輛車,如此反復……“如果前面的車沒有處理好,后面的車傳送過來就來不及處理了,所以動作要快?!边@是全國勞動模范、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共青團十八大代表、共青團浙江省委兼職副書記、吉利集團團委書記呂義聰的作業面。這名吉利集團浙江金剛汽車有限公司總裝分廠技術質量員,是從車間工程技術人員成長起來的汽車調試專家,他以工匠精神練就一手絕活,以不懈的勤勉努力為基層青年技工開辟了一條上升通道。
像呂義聰一樣的,還有中航工業集團沈陽飛機制造廠(簡稱“沈飛”)的方文墨,這名“80后”鉗工,是沈飛最年輕的高級技師。在教科書上,人的手工銼削精度極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達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二十五分之一,這是數控機床都很難達到的精度。中航工業將這一精度命名為“文墨精度”。
腳踏實地,拒絕“差不多”,對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付出100%的努力。他們的夢想,承載著“中國制造2025”的希望。
“早上醒來聽著鳥兒叫,回頭看見老婆笑,白天跟著錦秀去放羊,回家照顧爹和娘,高高興興送兒上學堂?!痹诖髣e山區的深山溝里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而帶領當地村民過上如此簡單、樸素、安靜、幸福生活的主人公便是劉錦秀。2007年,已經走出貧困山鄉、勤勞致富的劉錦秀,回到家鄉買下近千畝山林32年的所有權和山地使用權,籌資100多萬元注冊成立了“羅田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種羊基地,研發出適合山區養殖的純天然無公害綠色高產肉羊。積極探索合作社帶農戶、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家鄉農戶走上養羊致富路。
2015年7月,“80后”余靜忍痛給剛滿六個月的女兒斷奶,從安徽省金寨縣中醫院主動請纓來到該縣花石鄉大灣村任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大灣村村民們祖祖輩輩土里刨食,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當時村里1000多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00戶。余靜來后堅持吃住在村,一戶戶上門調研,找窮根、尋對策。她的付出讓大灣村一步步走出貧困,也讓她贏得了村民們的認可。2016年,大灣村共有20戶71人成功脫貧。“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庇囔o說。
他們是曾因生活優越被認為吃不得苦、缺乏責任感的“80后”“90后”;他們在親人眼中是“不顧家”的愛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是父母口中“瞎折騰”的孩子……但在貧瘠的鄉野、窮困的深山,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使命”:扶貧。他們之中,有的立下“不脫貧不撤退”的鏗鏘承諾,有的將成功定義為“幫助家鄉父老富起來”。在空心化嚴重、干部老齡化問題突出的農村,年輕人給脫貧攻堅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思路。如果把脫貧攻堅看成是時代的宏偉畫卷,那么奔忙在脫貧一線的年輕人就是那一抹抹亮色。
今年1月,“90后”女學者劉明偵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繼入選2015年最年輕“千人計劃”之后,這位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豐富的“女學霸”,繼續刷新著“最年輕”紀錄。劉明偵18歲留學英國;22歲碩士畢業于劍橋大學;24歲博士畢業于牛津大學;25歲回國工作,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同時,她還是在《自然》雜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宮勇吉同樣是個“90后”。他的成長軌跡是這樣的:山東萊陽—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校園走回校園,從學生變為師長。宮勇吉是2017年“千人計劃”中的一員,在出國深造后回國發展,回到北航。實際上,包括宮勇吉在內的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在為科技插上翅膀的時候,早已飛過天空大海,有很多選擇,但他們還是眷戀祖國,向往故土?!皩τ谇嗄昕萍脊ぷ髡叩膫€人發展而言,無疑中國更為適合。”宮勇吉說。
與機遇相擁,與時代共振。根據《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達8114萬人,科技人力資源平均年齡為33.73歲,29歲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成為我國現有科技人力資源的主體。青年時代是最能出創新成果的黃金時代,作為最富有創新精神的社會群體,青年人才學歷層次高,專業知識好,進取意識強,富有創造性,對推進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9月13日,經過理論考試和實操比賽兩場較量,歷時四天的“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決賽落下帷幕。這項我國青年職業技能競賽領域規格最高的比賽已經舉辦了14屆,累計1000多萬名青年技工參加比賽,22萬余名青年技工獲得獎勵、贏得榮譽。對于很多參賽選手來說,“振興杯”大賽就像人生道路的轉折點,一份獎狀可以幫助他們從臨時工變成正式工,從一線操作平臺走上管理崗位,從普通的藍領工人變成多家企業爭搶的“技術尖兵”。更重要的是,大賽為青年技工成長搭建了技術交流、職業發展的平臺。
技能一小步,命運一大步。如今,黨和政府不斷地為青年成長成才、實踐創新搭建更為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力的條件。不論是《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或是《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都在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大學生創業創新,為青年人的夢想提供資金、人員、場地等多種支持。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青年性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在一個“青年友好型”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結構環境之中,青年成長發展的張力會導向積極的、變革的、創新的社會驅動力量,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基石,正因如此,“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 25)》里提出,“青年社會教育和實踐教育需要加強,提高教育質量的任務仍十分艱巨;青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影響就業公平的障礙有待進一步破除;青年創業創新的熱情有待進一步激發,鼓勵青年創業創新的政策和社會環境需要不斷優化”。對于創業創新,習近平總書記也不忘給青年加油鼓勁:“敢于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眮碜粤暯娇倳浀钠诖粩鄨远ㄖ嗄昵靶械姆较颉?/p>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寄語廣大青年。他滿懷深情地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長成才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發展進步。價值、奉獻,信仰、擔當,這些標志著人類精神高度的詞匯,依然吸引著年輕的心靈向著這一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