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雨
摘 要:獲得第27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新聞作品“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以深入戰地的氣魄以及鐵肩擔當著媒體責任,以放眼國際的視野力爭主導涉軍輿論,以平實鮮活的文風多維展現維和精神,這一系列具備生命力、感染力的報道在國際舞臺上還原了一個不辱使命、不畏犧牲的中國維和部隊,講述了戰地中的中國故事、戰地中的強軍故事,真正達到了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
關鍵詞:維和部隊;中國新聞獎;作品賞析;中國故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02
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講述凝聚有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故事。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今天,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把握好國內輿論場,也應著重注意海外輿論形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獲得第27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新聞作品“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正是具備了這樣的“國際視野”,這一系列報道適時、適度、有效地將中國赴馬里和南蘇丹維和部隊不辱使命、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來,完美傳達了戰地中的中國故事、戰地中的強軍故事。
一、深入戰地,鐵肩擔當媒體責任
好的新聞報道是帶有生命力、感染力的。這種力量源于何處?不是辭藻堆砌、不是一味苦想,這種力量恰恰來源于一線,來源于最貼近新聞中的故事、新聞中的人的地方。只有深入一線進行采訪,鮮活的新聞才能躍然紙上。“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是《解放軍報》自2016年6月4日起刊發的一系列稿件。2016年,申亮亮、李磊、楊樹朋3名中國維和軍人在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時不幸犧牲,軍報兩名記者受命深入一線,深入戰地,趕赴最貼近三位烈士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地方——馬里和南蘇丹,冒著炮火硝煙在第一時間向我們還原了烈士犧牲的原委,推出一系列優質稿件。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推出冒著熱氣兒、帶著溫度的新聞作品。“政府軍1輛坦克、2輛裝甲車和1輛裝有重機槍的皮卡車發起攻擊,反政府武裝5名士兵進入距離我們大概200米的一幢房屋躲避。”系列報道中的代表作《用熱血兌現錚錚誓言》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將激戰過程的諸多細節一一鋪開,全文基本采用白描,富有新聞的現場感,具有濃厚的感染力,使讀者隨其深入其中。這一系列報道努力還原了我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使命擔當、英雄本色。
“作為記者,要抓住重大主題,牽動千萬人的心,必須和實際保持最密切的聯系。”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先生極其注重記者的“一線”精神。難以想象,不深入一線,不深入戰地,如何能夠采寫到具有鮮活感的新聞作品。新聞媒體承擔著還原事實、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新聞記者承擔著追求真理、追求真相的使命義務。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種對一線的追求、對戰地的無畏,不僅彰顯著媒體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嚴格遵循,更彰顯著媒體對社會責任的高度自覺。
二、放眼國際,力爭主導涉軍輿論
若想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就必須處理好新聞報道的“時、度、效”的問題,這一點在力求把握國際輿論場時尤為重要。主動出擊,適時出擊,適當地設置議題,就有可能掌握國際輿論話語的主導權,反之,就要被海外媒體牽著鼻子走。但是,這種主動出擊產生于媒體傳播國家形象的自覺性。“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放眼國際,主動自覺地承擔起傳播中國故事,傳播強軍故事的使命,不僅僅停留在告訴廣大境內外受眾事實的真相是什么,還借機傳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勇敢形象、中國的大國形象。這一系列獨家稿件引發諸多境外媒體轉載,完成了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在國際熱點事件的報道中,新聞媒體特別是黨媒必須旗幟鮮明地將中國聲音傳播出去,不能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盲目跟著境外媒體的步調走。中國維和部隊,是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2016年,在馬里和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的3名中國維和軍人犧牲,這一事件不可謂不重大。一瞬間,中國維和部隊這一和平的守護人、文明的傳播者被聚焦在輿論場的中心。發生了什么?事件的經過是什么?現場傷亡情況如何?這一系列疑惑不僅牽動著國內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還備受國際社會關注。客觀上,這一事件也為中國軍隊的國際傳播提供了一次契機。從2016年6月4日開始持續到2016年8月15日,解放軍報精心設置議題,以消息和通訊相結合,刊發了一系列新聞報道。以《生死37秒》《用熱血兌現錚錚誓言》《英雄部隊英雄輩出》為代表的一系列稿件,放眼國際,先發制人,力求掌握輿論主動權,不僅解答了上述疑問,還十分突出地表現了中國軍隊、中國軍人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和能力,同時也傳播著中國的價值理念,呈現了中國愛好和平、肩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三、平實鮮活,多維展現維和精神
毋庸置疑,重大事件報道屬于“硬新聞”的重要范疇。那么這樣的報道是否必須囿于單一的報道模式,板起嚴肅、莊重的面孔?盡管特定的新聞報道形式有其特定的新聞話語,但過分生硬的報道模式卻是不利于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的。即便是嚴肅高深的思想內容,也未必要通過一套嚴肅高深的符號形式表達出來。
面對“中國維和部隊”這樣的報道主體,我們必然會將文章主題引申到中國維和精神以及中國軍人的精神品格上來。但是怎么說?以什么樣的方式說?便體現著各媒體的報道方針。“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文風相似,均沒有大篇幅地采用直接議論抒情的方式,而是運用了近乎白描的表現手法,一方面極其注重對于細節的挖掘,使文章具有生動的品質;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地變換敘述角度,使文章在記者間接敘述與采訪對象直接敘述間不斷轉換,呈現出文章“外貌”的多變。整體來看,既充滿了故事的斗爭意趣,具有現場感、感染力,又不失情感的集中迸發。
事實是第一位的。新聞話語的根本就是要堅持用事實說話,以通俗易懂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新聞事實、傳播思想觀點。只有堅持這樣的傳播理念,注重新聞語言、新聞文風,新聞媒體傳達的思想內容才會入眼、入耳、入腦,否則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以說,事實即說服力。“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行文平實,既沒有采用華麗繁復的辭藻修飾,也沒有直接運用“高、偉、正”的抒情話語,僅僅通過對事實本身的有效傳達,完成主題的傳播。例如《英雄部隊英雄輩出》一文,為了表現我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楊根思部隊的“英雄”氣概這一主題,文章均衡布局,分英雄無畏、英雄無言、英雄無悔三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平鋪直敘,精準還原了事件的發生現場,表現出中國維和部隊“熱愛和平、不辱使命、崇尚正義、尊重生命、紀律嚴明、作風過硬、業務精湛、不畏犧牲”的維和精神,使讀者讀后不禁感嘆、起敬,真正達到了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
四、結語
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的是尋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以實現受眾價值觀的認同,而這種共鳴的實現離不開最真實、最鮮活的新聞一線,離不開質樸的新聞文風與新聞中的“故事”。當前海外受眾印象中“復雜多面的中國”亟待得到一個清晰全面的圖解,而這個圖解恰恰需要我國新聞媒體有力傳播的配合,“戰地采訪中國赴馬里南蘇丹維和部隊”系列報道提供了這樣一個傳播范本,同時也為戰地中的中國故事如何傳播提供了答案,即深入一線,深入基層,著重描畫新聞中的“人”和“故事”,通過質樸鮮活的話語增強新聞作品的表現力,最終完成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參考文獻:
[1]陳力丹,黃偉.從“政治化”到“專業化”——新中國60年來新聞文風的演變流變[J].青年記者,2009(16):9-11.
[2]廖文根.戰地報道的理性思考——戰地新聞寫作談[J].國際新聞界,1999(S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