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有人說,這是個閱讀碎片化的時代。140字的微博,茶余飯后的段子,微信上見縫插針的“心靈雞湯”和“驚天秘聞”,才是21世紀的寵兒。報紙,誰看呢?
但也有人說,如果報紙有一天會消亡,那么先于報紙消亡的一定是責任和理想。誠哉斯言!不管時代怎么變、媒體形態怎么變、輿論格局怎么變,但新聞還有使命、媒體還有責任、理想還有價值、職業還有擔當。眾聲喧嘩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標系”;亂云飛渡中,需要確立價值的“主心骨”,黨報無疑就是這樣的“坐標系”和“主心骨”。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黨報人不做“碎片化”的自己,不忘初心,堅守責任,黨報不僅有人看,還一定能贏得更加可期的未來。
要肩負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我們就要在守土中履責、在守土中負責、在守土中盡責。
守土有責,首先要知道守什么土、有什么責。新聞界老前輩穆青說,黨報人的神圣職責是“通過我們的新聞報道,來引導、鼓舞、組織浩浩蕩蕩的革命隊伍前進,實現黨制定的偉大目標”。他還將新聞工作形象地比喻為吹進軍號,認為“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我們的主調是吹進軍號,不能吹‘休息號‘解散號”。這番話應當永遠被我們奉為圭臬。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是我們黨的理想信念之基,也是我們黨報人必須堅守之“土”、必須擔負之“責”。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黨報都要理直氣壯地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吹響進軍號、奏響最強音。
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的價值觀滲透從來就不曾放松,敵對勢力對我們進行的意識形態領域圍剿永遠都不會罷手,只不過形式更加多元、范圍更加廣泛、組織更加嚴密、手段更加隱蔽。另一方面,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在意識形態斗爭中,新聞宣傳是主戰場;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黨報人是主力軍。我們黨報人只有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政治家辦報,不斷用主旋律引領輿論,用正能量團結鼓勁,不斷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守土負責,就是要在其位、謀其職,細化職責、強化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睂h報各部門來說,守好“土”、負好“責”,沒有“局外人”;紙媒要講導向,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編輯記者要講導向,印刷、發行部門的同志同樣要講導向……這么多年來,正是堅持安全出報、人人有責,江西日報才始終牢牢把握住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先后獲得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首次省級黨報文字編校質量檢查第一名、印刷質量進入精品級印刷質量行列等諸多殊榮,更連續九屆共十次折桂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創造了江西新聞史上史無前例的“九屆十冠”紀錄。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睂蛘_、安全出報這根弦,在任何崗位、任何環節都含糊不得、大意不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把好關、卡好位、守好陣地;要做到層層把關、人人負責,用強烈的責任心和科學的流程控制來防差錯、堵漏洞;要抓好全員教育、全員培訓,完善管理制度,防止經驗欠缺的“無心之錯”,杜絕能力不足的“無能之錯”。只有始終堅持各個崗位、所有環節都是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做到全平臺、全領域、全流程、全員講導向、無死角、無例外,我們的黨報才能始終姓黨,始終做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守土盡責,就是要盡心盡力地履行職責,確保堅守的“城池”萬無一失。管理學認為,責任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職業責任,一種是自我責任。對于我們黨報人來說,職業責任就是工作崗位確定的職責,而自我責任是個人對職業理解所形成的素質。守土盡責,體現更多的是由內而外的自我責任,是更嚴格的要求和標準。在今天的輿論環境下,我們黨報人要盡責,就必須既敢于發聲,也要善于發聲、巧于發聲,不斷提高發聲的技巧和水平。如果傳遞主流思想和聲音的報紙沒人閱讀,網站和內容沒人瀏覽,或者讀了、聽了、看了,結果毫無反響,甚至產生抵觸,這就表明賴以傳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已實際丟失。因此,如何不斷提高辦報的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這應成為我們守土盡責不懈追求的目標。
余秋雨先生說,人文精神是對他人的關愛和對時空的關注,并將這種關愛和關注變成一種文化,其核心就是“以人文本”。我們黨報人引導輿論,引導的并不是機器,而是廣大干部群眾,這就需要以人為本,以干部群眾為本,研究他們,一切從他們出發,而不能自說自話,強加于人。任何新聞事件背后,都有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一類人……因此,黨報的新聞見物更要見“人”,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以更寬廣的民生視角、更強烈的服務意識、更深厚的人文情懷報道新聞。只有關注干部群眾,才能為干部群眾所關注,黨報的輿論引導才能取得最大實效。